【竞相出彩献百年】彭玉峰:守正创新辟蹊径 春风化雨润桃李

发布时间:2022-11-07浏览次数:96

【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



走进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办公桌上一摞摞的书籍资料摆放整齐,彭玉峰教授坐在电脑前,手指起落,唯有键盘、鼠标被敲击的声音装点着宁静的空气,工作中的彭玉峰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多年来,彭玉峰始终恪守锐意创新、精益求精的科研工作态度,坚持循循善诱、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将科研人的坚毅与教书人的勤恳展现得淋漓尽致。

行远自迩 笃行不怠

彭玉峰出生于普通的农民家庭,但父母很重视对彭玉峰知识的培养,无论是种地、割麦还是秋收,父母都不会因为农忙的繁重影响彭玉峰的学业。第一次高考失利后,彭玉峰想要放弃学业,父亲却私下托人联系高中学校领导老师,让他继续复习参加高考。

由于学校距家较远,通常在天还没亮的凌晨,母亲便陪同彭玉峰一起步行前往学校,“一年四季无论刮风下雨或是寒冬炎暑,母亲都从未缺席。”彭玉峰说道。父母的严格要求与辛勤付出、兄姐的体贴支持与关心帮助,坚定了彭玉峰刻苦学习的决心,造就了他与人为善、拼搏努力的性格。

1982年,经过又一年的苦读,彭玉峰如愿以偿地考入新乡师范学院物理系。成功并没有让彭玉峰忘记自己的初心,反而让他更加努力。“因为我是农村来的,在知识上和其他同学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必须更加努力。”在大学四年,彭玉峰严格执行自制的作息时间表,“我每天都比学校要求提前半个小时起床,而且从不熬夜。”自律的学习和生活让彭玉峰大学四年都名列前茅。

大学毕业后,彭玉峰选择了留校任教,但他并没有就此放下自己的学业,并开始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在系主任的指导下,彭玉峰报考了北京大学电子学系波谱与量子电子学专业学习,从事新型量子滤光器件研究。“那一年北大的很多学生都出国了,所以留给我们的机会很多,当时进入北大也是有运气在的。”彭玉峰自谦地说道。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彭玉峰四年来对待学业毫不松懈的态度更是对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北大的导师常常和我开玩笑说我是课题组唯一一个‘第四世界’的人。因为课题组中许多都是来自北大的本科生,属于‘第一世界’,而我来自河南,又非省会,属于第三世界之外的院校。”彭玉峰回忆道,“我总是一笑而过,但暗自下定决心要更加努力学习。”

彭玉峰的自律也陪伴着他来到了北大校园,仅仅与北大相隔一条马路的圆明园,他在读研期间也没有去过。每天长时间泡在实验室,让他成为了实验室的实验‘大拿’,也为他后期回到师大独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导师们也常常调侃地称呼我为‘老彭’,我觉得这也是对我的一种肯定。”彭玉峰笑着说道。

“起初,我对激光技术并不怎么感兴趣,但在导师的指导下,逐步了解了激光技术的前沿动态以及潜在的应用背景,当有关激光课题的一个个科学问题不断获得突破时,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由排斥到热爱。”彭玉峰用行动诠释了热爱的意义,“参加工作后很多年,有时做梦都是和导师一起探讨科学问题、一起做实验研究。”

1999年,彭玉峰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激光研究院开始了博士阶段的学习,学业的繁重使得他无法陪伴孩子的成长,“我很愧疚自己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而且由于年龄的增长,记忆力、精力都大不如前。”在读博初期,彭玉峰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但妻子和孩子都大力支持他继续求学,在感动之中,他克服各种困难,更加努力前行。

2006年,彭玉峰作为访问学者被国家公派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光学系学习。“我刚到俄罗斯时,和当地人交流存在障碍。”语言的困境并没有阻碍彭玉峰前进的脚步,三个月后,他已经能和当地人正常交流。在俄罗斯学习的一年期间,彭玉峰感受到了和国内不一样的文化氛围、生活环境和科研方法,这也给他之后的生活和工作很大的启发。

在各方面成绩都优异的彭玉峰很被看重,一些高校曾向他抛出橄榄枝,甚至有国外的公司想要聘用彭玉峰这样的人才,但怀揣着对母校的感激,周围熟悉的同事、朋友的不舍以及对家庭的牵挂,彭玉峰最终还是决定回到母校betway官方app 工作。



砥砺深耕 履践致远

“进行科学研究时不能想当然,所有的理论成就都是建立在实验之上的。”脚踏实地是彭玉峰一直以来的科研态度,“很多创新性的灵感都是来自于实验中的偶然发现。”“搞科研工作,最忌讳人云亦云,我们要有自己的想法。可能外界会有很多的质疑,但我觉得坚持自己的观点在科研工作中非常重要,它能推动你不断向前,找到真相。”

在过去的几十年科研工作中,彭玉峰先后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 973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8项,获国家授权专利15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3项)……其科研成就硕果累累,但他印象最深刻的研究却是他在研究生时期提出的“原子滤波器”理论。

“这是一个具有突破性的课题研究,当时在国际上还没有这个理论体系。”回想起研究生时期提出的“原子滤波器理论”,彭玉峰很是自豪。这看似是偶然的创新,实则是努力的馈赠,彭玉峰从大学开始便坚持阅读大量专业书籍,这大大丰富他的知识的同时,也给他提供了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进行科学研究时不能急于求成,要深入研究、反复论证,才能一步步走向真相。”彭玉峰说道。在“超窄带法拉第反常色散光学滤波器”研究中,他发现原有的模型只考虑到原子的精细结构,彭玉峰并不甘于科学到此止步,想要进一步考虑原子的超精细结构。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彭玉峰查阅了大量书籍,从头开始推导计算公式,重新编写计算程序,经过反复修正理论模型,理论计算结果跟实验结果符合相当好。后来与中科院武汉物理所等单位合作,联合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多篇。“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是创新的前提,但同时也要具备创新意识”。

“做科学研究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遇到挫折就回避,这不是新时代青年人应有的担当。”根据现有科研条件,选定关键科学问题,持之以恒,潜心钻研,力求创新。这是彭玉峰长期坚守的科研理念。

2004年3月至2012年7月彭玉峰担任我校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工作。“为了完善教学管理,首先就是要求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上的规范化,虽然部分老师觉得没必要,但我依旧坚持执行。”彭玉峰调侃道,“我当时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彭玉峰任职期间,在全院教师努力下,学院获得物理学国家首批特色专业、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物理学一级学科河南省重点学科等学科平台,物理学学科持续保持ESI全球前1%……

2016年4月,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成立。在学院成立初始,师资队伍不足,硬件设施不健全,科研条件底子薄,跟兄弟学院相比诸多方面差距都很大。“我们在聚焦学生的同时,也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在此期间,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得到飞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成为河南省重点学科等。



谆谆教导 潜心育人

彭玉峰不仅是一位不断创新求索的科研工作者,也是一位专心育人,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的高校教师。对于教学,他一直坚守“专心教书,关爱育人,勤对工作,爱对学生,谦对同事,礼对师长。”的教育理念。

“从大学、硕士、博士学习阶段,我遇到了许多和蔼可亲的老师,他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平常指导本科生、研究生许多习惯性做法,或多或少从我老师那里效仿而来。”彭玉峰娓娓道来自己指导学生的方法,无论科研过程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彭玉峰从不责怪学生,不给学生下命令必须怎么样,而尽可能多地正向引导,尽力提供更为方便的研究条件。

“在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主管研究生工作期间,有一位研究生哭哭啼啼找到我,说不想读研究生了,压力太大,晚上睡不着觉,白天没精神……”后来,彭玉峰通过耐心交谈了解了情况,是因为布置的英文文献过多,看不过来,也看不懂,心理负担较重。“接下来我就改变指导策略,从中文文献到英文文献让她循序渐进行阅读,遇到疑难问题共同商量解决,慢慢地该研究生精神状态得以恢复,并顺利发表学术论文,完成研究生学业。她参加工作以后,表现也很优秀,并且每年教师节都送给我节日祝福,我也非常感谢她的刻苦努力。”回忆起自己带研究生时的趣事,彭玉峰感慨不止。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成立初始,彭玉峰就坚持以学生培养为中心,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正向引导学生、关爱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和创新活动,经费支持不设上限。“我记得很清楚,在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生荣获国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在此类赛事中获奖数量再创新高,取得了在该项赛事上的最好成绩。这也算是对我们精心栽培学生的一种肯定吧。”彭玉峰笑着说道。

“教书是我作为教师的根本职责。教师要结合自身专业能力,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用情感对待教学,用真心对待学生。”彭玉峰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还表示,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自身要有丰富的学识,广阔的社会经验,还要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三十余载奋斗不止,三十余载始终如一。脚踏实地的态度没有变,不断深入思考的习惯没有变,只是学子迎来往送,见证着花开花落,时光流转。漫漫科研路,奋斗永不止,彭玉峰用最坚定的行动诠释着他的科研和教育理念。“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会适应社会,敢于面对挑战,敢于担当、勇于奋斗,努力做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知行合一、志存高远、忠于祖国的新时代青年。”



人物简介:

彭玉峰,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高层次人才。曾任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河南省光电传感集成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增材智能制造河南省工程实验室主任,河南省光电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负责人,河南省电磁波院士工作站负责人,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河南省重点学科带头人,河南省高校电磁波特征信息探测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主任,新乡市特种光学薄膜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分会理事,中国医学-耗材整合联盟副理事长。

(石晓倩 大学生记者 李昱莹 薛 冰 张玉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