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
天刚蒙蒙亮,周相录已经坐在书桌前,聚精会神地整理文献,桌子旁堆起的一沓文件是今天要完成的工作。晨光熹微,砥砺深耕,周相录将一腔热爱洒在文学研究上,穿越古今与古人对话,探寻他们灵魂深处的世界。历经岁月数十载,仍初心不改。“在当今浮躁的时代能甘坐冷板凳,有定力有远见,不随大流不慕虚荣,颇具‘君子’之风。”这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
青衿之志 履行致远
1986年,中文系毕业的周相录阴差阳错成了河南省濮阳市一所中学的地理老师。原因很简单——这个学校缺少地理老师。校长只好去找当地教育局,但是当时没有地理专业毕业的学生。那一年周相录刚好毕业,最后校长选择了高考地理成绩在县里名列前茅的周相录。
然而此时的教材已经改编,周相录在高中学习的是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大学在中文系学习,现在要教授的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与之前截然不同,这给周相录的教学带来严峻挑战。“当时我边学边教,晚上拼命学习地理知识,自己弄懂之后再教给学生。”在那个还没有网络的年代,周相录凭借着一本教科书和不懈努力,为这所学校的孩子们点燃了一盏明灯。
教书之余,看书是周相录的不二选择。从东方书籍到西方文学,从百科知识到历史研究、哲学研究……
“一众文人当中,鲁迅先生对我的影响最大。”在周相录眼中,以鲁迅为代表的那一代人不仅文学功底深厚,阅历见识也很丰富。“鲁迅先生对于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入研究之后,我可以得到一个不一样的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模式。”
三年的中学教书之旅结束之后,周相录重拾大学学习的文学知识,毅然走上了考研的道路,顺利考取了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92年硕士毕业之后,来到betway官方app 从事古代文学教学。
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强烈的求知欲,勇于去了解、去钻研、去探究,周相录在教与学的转换中没有停下潜心学问的脚步,工作六年之后,周相录于1998-2001年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所攻读博士学位,并在2002-2004年到四川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素履所往 一苇以航
一直以来,周相录主要从事唐宋时期的文献研究。在周相录眼中,唐代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憧憬、充满自由并且富有创造力的时期。研究唐代时,周相录好像是站在瓦屋的屋脊,无论是向前看还是向后看,都可以观赏到其他地方看不到的风景。
读博之初,周相录的研究方向还未确定,是中华书局版《元稹集》让他有了目标。“第一次看这个版本的《元稹集》时觉得它存在很多问题,信息不准确,于是我开始了对元稹的研究。”
前人的失误让周相录产生了寻找真实答案的动力。他从校录不精,误校太多,失校太多,对前人成果的借鉴不够合理、充分,轻率校改,误收与误补,标点失误,未能广参异本八个方面指出了中华书局出版的《元稹集》存在的问题,为后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文件。随后,他发表了《中华书局版<元稹集>存在的八个主要问题略说》,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周相录对元稹的研究十分深入,前后相继出版了《元稹年谱新编》《元稹集校注》和《元稹资料汇编》,近几年又出版了《历史的倒影:元稹传播接受史》。“这些形成一个作家个案研究系列,在学界产生很大影响。”文学院教师、周相录的同事孙达时敬佩道。
对于唐代文学家元稹创作的一篇传奇《莺莺传》,刘大杰先生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说:“张生那种始乱终弃的卑鄙行为,正反映出那种热心富贵功名,玩弄爱情的知识分子的真实面貌。”上世纪60年代初,由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余冠英等十八位学者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对《莺莺传》做了这样的批评:“男主角张生,却是一个必须受到批判的人物。他对莺莺并没有真实深厚的爱情,他追求莺莺只是被她的美丽所心动,然而他又站在封建士大夫观点上把莺莺视为‘尤物’。”
周相录没有从大部分学者的角度看待张生,他认为《莺莺传》是元稹的一篇‘忏悔录’,是其感情历程的一段真实记录。“许多人思维僵化,认为矛盾冲突必须是善与恶的冲突,必须要分一个好坏,但有时也可能是善与善的冲突。”周相录认为,张生追求崔莺莺后,二人便生活在一起了。后来张生和崔莺莺都发现自己做错了,就各奔东西,是两者的选择。
“现如今许多人用现代人的标准来看待古人,但是周老师在评价文学作品时会及时转换角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不同时代的作品。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从不弄虚作假。”孙达时说道。在古代文学研究中,周相录治学朴实,能够跳出当代人的框架,敢于回归历史环境。
“我们教研室有一个《中原文化与文献研究中心》,一直在进行中原文献的整理工作。我分在周老师组,进行中原文献的整理。”文学院教师、周相录同事薛青涛介绍道,在整理文献的过程中,他见识到了周相录扎实的文献功底。当他把整理的稿子给周相录看时,“不用借助工具书,周老师就能准确判断出哪个字不对,哪个词错了,甚至标点符号也一一校改。半个小时下来,文稿就变成红红的一片。”
薛青涛谈及周相录时,说道:“有一次我遇到周老师和另一个学者激烈地讨论一个学术问题,言语犀利。当时我就问周老师,他这样直言不讳,会不会得罪人。”但周相录“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回答,令薛青涛记忆尤深。
周相录认为,对于文学作品既不应无条件相信,也不应无条件怀疑。在对人之常情、物之常理审慎体察的基础上,在对历史叙述严谨辨析的基础上,在逻辑严密的推导基础上,谨慎地怀疑或相信历史的叙述。
春风化雨 教泽留芳
一方面数十年如一日地苦心钻研文学,另一方面周相录也始终坚持在教书育人的岗位,守在三尺讲台前将毕生所学传授给一届又一届学子。周相录在学术研究和课堂教学之外,并未担任任何院内职务,在他看来:“坚守自己的喜欢的岗位,追求自己热爱的工作,尽到每一份应尽的职责,不求拥有多大的成就,这对于我而言也就足够了。”作为教师他坚守初心,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兢兢业业、踏实勤恳的工作态度。
“周老师对待学术严谨认真的态度在学院学生间早有耳闻,所以我们一开始以为他是一个很严肃的人,但接触后发现周老师其实特别和蔼、特别有趣。”周相录2019级的硕士研究生曹雅静在上本科时做学生工作,平时接触老师的机会比较多,周相录严谨的学术品质和待人亲切的处世态度也吸引了曹雅静选择他作为自己的研究生导师,“当时是保研成为周老师的学生的,遇到不懂的问题我就私下请教周老师,哪怕是很简单的问题,他也会耐心地一一为我解答。”
周相录教授的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隋唐文学研究,一类是文献学。“我比较喜欢文献类的课程,用所学的知识辨别文献材料真伪的过程很有意思,也是很有成就感的过程。”在学习中,周相录为2021级博士研究生杜欣提供了很多帮助与指导,“周老师在文献方面的研究十分踏实,阅读量非常丰厚,教了我很多有帮助的研究方法。老师在批改我的文献作业时也是逐字逐句地改,不放过一个细节。”
因为专业课上课学生人数少,所以教学基本上是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形式,最多也不会超过五、六个人。周相录便将课堂安排在了办公室,近距离的师生交流让学习更高效。“比起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周老师更喜欢与学生一起交流探讨,他经常在课堂上鼓励我们发言,即使我们的发言很浅薄片面,他也很认真地听完,再循循善诱地纠正我们的不足之处。”周相录2019级博士研究生田瑞敏说道。课堂讨论激发思想的碰撞,难免出现一些比较激烈的讨论,“周老师也不会觉得我们顶撞到他了,反而十分欣慰我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就像我们的朋友一样,上他的课我们不会感到过于拘谨。”
周相录与学生们日常相处从不会有什么架子,生活简朴,待人随和。对待学生更是如同家人一般,每逢过节他都会邀请学生们去家中聚一聚,聊聊家常或是与学生分享自己关注的时事和经历的趣事。“有一年元旦时我因为腰伤没能去老师家聚会,我也没跟老师提到受伤的事。后来老师通过其他途径知道我受伤了,他赶紧和师母帮我找药,还告诉我家里人一些可以帮助恢复的方法。”田瑞敏回忆道,言语中充满感激。
周相录将严谨治学贯穿于自己的工作,这也是他对学生的期望。他认为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授一种生活的理念、做人的理念。“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思想能力方面是最重要的。我鼓励学生们多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将他们培养成一个对生活有着正确认知、有着实际的工作能力、对社会有用的人。”
年近花甲却依然如孩童一般真诚,即使满腹经纶,处世为人却丝毫没有架子。周相录就是如此,与其说他是一位师者,不如说他是一位友人,大家的朋友。健谈、和蔼是他的标签,敢说、敢于质疑也是他的性格,正是这样的他用自己几十余载的时光在教师职业上默默耕耘,培养一代又一代在学术上有高远追求的青年学子。
人物简介:
周相录,河南濮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学科带头人、betway官方app 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1992年获硕士学位,2001年获博士学位,2004年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主要研究方向为:唐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元稹集校注》《元稹年谱新编》《白氏六帖事类集(校点)》等独著5部。受邀为中华书局古籍整理培训平台“籍合学院”主讲《唐代别集整理的原则与方法》《类书整理的原则与方法》两门课程。主要学术兼职有:唐代文学学会理事、韩愈研究会理事、孟浩然研究会理事、河南省白居易故里研究会副会长等。
(文学院 屈会超 大学生记者 蒋婷婷 陈小丽 杨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