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相出彩献百年】姚从工:经世致用敢担当 赤子之心报家国

发布时间:2023-03-15浏览次数:92

【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



姚从工(1907——1986),湖北汉阳人。1942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曾任台湾工学院副教授。建国后,历任山东大学副教授,平原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学院二院、新乡师范学院教授、化学系主任,betway官方app 教授,河南省化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河南省化学化工学会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学术上,他对红外光谱分子结构有较深研究,在“航空有机玻璃结构和性能的研究”方面取得成果,并译有《无机合成手册》。

风雨飘摇 游子无依

1907年,姚从工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平民家庭。他三岁丧父,作为家庭里唯一的顶梁柱,姚从工自此便成为了母亲的全部希望。幼年时期,他的生活基调是苦难、绝望的,由于缺乏经济来源,姚从工和母亲的生活时常要靠当统计员的叔父接济。乱世中苦难的童年经历,让他对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尤为看重。

少年凌云志,追梦赤子心。少年时代的姚从工,读高尔基的《母亲》,思家念母;读鲁迅的《呐喊》,忧国忧民。他曾设想成为一名作家,用手中的笔唤醒“沉睡”的国民,期盼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救国救民的人生理想,姚从工一天也不曾忘记。

1935年,姚从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官费生,随后留学于日本的京都帝国大学。如果说少年时代的姚从工已初步立下了报国誓言,那么留学日本期间的生活经历,无疑更加坚定了他选择的道路。近代中国的衰亡与落后,让无数留学生深受侮辱,而姚从工也亲身经历了寄人篱下的无助迷茫,甚至被外国人随意戏称为“东亚病夫”。

留学日本归国后,姚从工先后任职于武汉交通系统和台湾工学院,因为对于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的社会环境的不满,姚从工虽空有一身抱负却无处施展。随着大陆的解放,姚从工毅然选择离开台湾,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大陆,这个阔别十四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母亲身边,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铮铮铁骨 尽忠报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归纳的是气节的拓展,而“揭开宇宙探新境,冲向自然索巨工”亦是姚从工“从工”精神的拓展。

32岁的姚从工风华正茂,怀着美好的愿望和理想,要把自己的知识献给即将升起五星红旗的新中国,献给新中国的主人翁——工农劳苦大众。为了表示自己服从工人阶级领导和献身工农大众的决心,他将原来姚英杰的名字改为姚从工。

姚从工的“从工精神”并不是表面功夫,他胸中“为中华民族争气”的火焰在归国之后得以点燃。回祖国大陆三十多年来,他一直全身心地投身于祖国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姚从工说:“我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就要为中华民族争气,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社会主义祖国。”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撑下,他最终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获得建树。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他的《内疗素化学结构研究》《有机玻璃耐压性能的结构分析》等三项研究荣获单项奖和先进个人奖。同时,他作为全国第五届人大代表,出席了本次全国科学大会。

对于自己取得的科研成果,姚从工谦逊地用“雨蕴霞成玫瑰色,气从水吐珍珠花”两句诗来概括。他认为:个人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党和人民阳光雨露的滋润。据姚从工回忆,在回归祖国大陆时,中共中央统战部不仅让他住最好的宾馆,而且请著名的厨师为他安排饮食,而当时的中央领导人进京之后,却仍然过着小米饭就咸菜的日子。这使他不由感慨:“出生入死领导人民打天下的人,如今胜利后却这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由他们来治理国家,国家一定能富强,民族定能兴旺!”


鞠躬尽瘁 浩气长存

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姚从工无论身处何处,都始终保持着崇高的民族气节。这种朴素的爱国情支撑他求学工作飘萍十余年,最终又回到他魂牵梦萦的故土之上,为新中国的建设奉献一切。

回首姚从工的一生,他的爱国情、中国心始终是单纯的,不掺杂任何功利之心的。即使已经升为教授,姚从工在进行合作科研项目时仍旧是尽心竭力。住的是简易的临时住所,食堂更是没有,这位老教授甚至还要充当自己的炊事员,常常晚上九点才从实验室走出来,急急忙忙打开炉子准备煮点挂面充饥。早上煮的大米粥,晚上的挂面就是他一天的饭食,为了不耽误研究的进程,他勤奋忘食地工作着。

他的奉献不图回报,不慕名利,仅仅是怀着一颗爱国心。数十年如一日,他奋斗着、燃烧着,即使身体多病躺在病床上时,他还在坚持绘图、计算,进行科研。与病魔抗争的时期内,他又承担了三项科研任务并带了两名硕士研究生。正如他的诗句中写道:“胸有世图超且赶,心存祖国专而红”。姚从工的家国情怀和“从工”精神永远是后人效发的榜样。

时光荏苒,人间又换了几度春秋,但他的“从工”精神和刚直的民族气节却永远是后生们效发的榜样。燃尽生命的焰火,为国家富强、工业发展、民族复兴贡献全部,这样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整理人:董艺菲 李文静 赵潇潞文字来源:《河南师大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