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相出彩献百年】孙作云:傲骨铮铮 恒心永驻

发布时间:2023-04-06浏览次数:89

【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


孙作云(1912-1978),字雨庵,辽宁瓦房店人,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历史学家。生前主要从事神话传说、民俗和《楚辞》《诗经》的研究工作。曾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系和清华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其间师从闻一多,后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任教。担任沈阳博物院研究员,主编《历史与考古》《国立沈阳博物院汇刊》,编辑出版《辽海引年集》。1952年调至新乡市的平原师范学院任教,后执教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1928年,孙作云考入沈阳东北大学附属高级中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文学、新思想兴盛,左翼新文学运动蓬勃发展,此时孙作云对左翼新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文学在社会生活中所占的地位有了初步的认识,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先驱和传播者。

求学期间,孙作云衔胆栖冰,宵旰攻苦,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和文学阅历。1931年7月,孙作云以优异成绩从东北大学附中毕业,又获免试资格直升东北大学。然而,怀揣对左翼新文学极大的兴趣与热情,孙作云最终选择孑然一身来到上海—左翼作家的诞生地,并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

1931年9月18日,日本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企图以此为开端用武力征服中国。神州大地刹那间被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阴霾笼罩,浩浩中华,满目疮痍。孙作云愤慨万千,捐躯济难,为中华民族奔走呼号,积极参加示威游行。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孙作云毅然弃笔从戎,加入大学生敢死队,承担起为前线杀敌的将士运送弹药给养的任务。后由于战局急剧变化,学生军解散,孙作云乘船返回老家。同年秋,孙作云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生性浪漫的孙作云还作了许多欧体诗,经常在《清华副刊》发表诗歌,被称为“棕屋诗人”。

1936年,孙作云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师从于闻一多先生,学习国文,研究《楚辞》。1941年秋,孙作云受聘于北京大学文学院,任讲师、副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兼课。1949年5月,孙作云入华北大学政治研究所学习。对神话传说极其熟悉的孙作云第一个将图腾理念引入中国神话传说中来,因此在学术界有一个绰号叫“孙图腾”。1950年3月调进北京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历史博物馆前身)工作,任设计员,承担中国通史展览的设计工作。1952年,孙作云应聘至新乡市的平原师范学院(今betway官方app )任教授。后全国院系调整,孙作云前往河南大学执教,主讲中国古代史等课程。孙作云爱才如命,曾先后帮助过贾兰坡(后成为中科院院士)、陈选(后成为留日博士)等人,教学期间还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青年学子。

在自己六十余年的生命旅途中,他始终孜孜不倦地拼搏与求索,倾注心血与汗水,潜心研究学问。孙作云致力于我国古代史的研究,在历史、美术、考古、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民俗等各个领域都有所建树,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有《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天问研究》《洛阳西汉壁画考释》等。此外,他对于彩陶、帛画、画像石等也均有深刻研究,被誉为我国美术考古学奠基人。

在民俗研究方面,孙作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研究和民俗科学理论问题具有独特思考。他用民俗学的方法探索了23首恋歌的奥秘,论证了《诗经》时代存在着爱恋、祭祀和游乐等节日或行事,并且这些内容都与上巳节(三月三)祭祀高媒、祓禊的民间风俗有关。孙作云的研究对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具有补充说明、填补空白的作用,推动了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步伐,加深了更多学者及民众对于中华民族的理解与认同。

楚文化也是其获得成就最大的一个领域。在《楚辞》研究中,孙作云对各篇写作时代、《天问》错简、《九歌》神祇等问题的研究均有开拓性成果。孙作云的学术研究是从《九歌》发轫的,古代的祭祀,与其阶级地位相适应,《九歌》中的天神、地祇不是普通百姓所能祭祀的。于是,他提出《九歌》是楚国国家祀典的乐章,这种学说成为《九歌》研究中影响很大的流派。孙作云沿着闻氏的治学途径,把《九歌》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孙作云在神话研究领域,另辟蹊径,大胆开拓,形成了一套综合的研究方法。他在继承前人文字、训诂音韵学方法探求文字起源的基础上,运用民俗学的方法对器物、诗篇等加以研究,从考古学的角度来印证所得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孙作云常常将这套神话研究方法摆在教学及演讲的开篇,他表示这套方法不是偏居一隅的,是综合的。

《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一书,辑入15篇论文,28万余言,是孙作云研究《诗经》获得的重大成果。他以《诗经》为基础,旁及其他材料,对西周社会性质问题进行剖析。孙作云在学术研究上的创新精神得到不少大家的肯定。范文澜先生读后曾写信说:“得读大作,觉得新鲜可喜。陈陈相因,了无新证言论,实厌见厌闻也。为西周封建论添一支新军。”孙作云对于《诗经》的研究,不拘泥于文本本身。他秉持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无征不信的严谨治学态度,从西周的社会制度为切入点,深刻剖析这一时代特征下形成的历史文化。孙作云的勤勉研究与精于总结,为后人铺开了一条学术研究大道,影响深远。

孙作云曾先后在北平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平原师范学院任教,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始终坚持自己心中的“道”,将自己的坚守深深扎根于沃土,待成长壮大后化为绿荫,影响着每一位从他身边路过的过客。

对于教学,孙作云认为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之不同,就在于大学教师要教研结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做好研究,从而将自己所研究出来的东西搬到课堂上,分享给学生,同时也能将自己的收获与学生们交流。正是因为孙作云秉持着这样的教学理念,他的课堂总是有趣而深受学生喜爱的。

孙作云为人幽默朴素,即便是严肃的话题,他也能以玩笑的方式讲述出来。孙作云讲课最大的特点是精辟,不好啰嗦,但是又能够将每一个自己所要传达的知识向同学们讲清楚。他曾经的学生、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郑慧生在追忆恩师时这样说过,“你能从他那里,听到除他之外,任何人所讲不出来的东西。”

但同时,以幽默风趣著称的孙作云在对待不同的话题则更显现出一种张弛有度的性格。在抗日战争期间,孙作云曾邀请齐白石作画,作画的内容是一只螃蟹,暗讽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本土横行霸道。作为一名教师,他以身作则,绝不向现实中的不合理妥协。“我们的孙先生,拿到北大、南开、复旦等名校中去和那些个教授比,也不弱于他们。”被孙作云教过的学生们都十分喜爱他。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孙作云受到国民党的胁迫,要求南迁,因拒绝这个要求,他居住在鼓楼沙井胡同五号住宅,即便是在这个时期,每日踏着门槛拜访他的学生也是从不间断而非门可罗雀。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坚守,是孙作云一生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学者,孙作云始终秉持着求真的精神痴心于学问,以拳拳赤子之心熔铸于他追求真理的脚步中;作为一名教师,孙作云始终坚守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信条,以身作则,深深影响着自己的后辈。

(整理人:符艺冉高 凡吴咏莲文字来源:《河南大学名人传》《河南大学百年人物志》《大连市志·人物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