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
播撒学科理想的种子,使其长成参天大树;用现实的脚步,丈量学术创新的道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促进一代又一代学子成长、成才。这就是王桂兰校长,既是行政管理上的“女强人”,又被学生誉为科研育人的“好导师”。
桃李芬芳教泽绵长
谈及王桂兰老师与教育事业所结下的缘分,要追溯到求学阶段。“从河南大学毕业留校做专业教师之初,便立志争取做一名好老师和名教授。”尽管后因工作需要转岗管理,但她从未放弃教书育人、学术耕耘的理想追求,始终坚守园丁的初心和使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颗理想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润泽了一批又一批学子成长成才。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不能采用同一个模式。“研究生教学更注重思维方法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本科生,则需注重专业兴趣培养和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传授。”从教多年,王老师以自己特有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学科专业的热爱和兴趣,善于引导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方面,我对学生要求较高,包括其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及对集体事务的热情和能力。鼓励学生踏实认真,诚实守信,勤奋进取,懂得感恩。”这既是她要求学生成长的“高标准”,也是她多年来始终践行的行为准则。
桃李满园,春晖四方。在4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王老师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进步,指导见证诸多学子从河南大学、betway官方app 走向人生更加广阔的天地。“从攻读硕士研究生到今天,无论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王老师始终以渊博的学识和强大的人格魅力,教育和引导学生们茁壮成长。尤其在学术上无私点拨,激励我们锐意创新、突破自我。在长期跟王老师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刻体会到学术追求的价值和力量。”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省特聘教授孟轲而言,王老师是恩师,亦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导师,始终指引和激励自己一路向前、勇攀高峰。
“考上研究生后,我十分有幸跟王老师学习。是她培养了我的学习兴趣,改变了我的职业方向,让我选择了所热爱的工作。”回忆起求学经历,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高斐感慨万千。从论文撰写到课题研究,甚至是专业兴趣,王桂兰始终尽心尽力为学生们提供无私的帮助和指导。也正是在她的影响下,无数学子学成后回归师大,为学校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生活中的王老师则呈现另一种状态。喜欢用写散文、听音乐、弹琴、唱歌、运动来缓解疲劳、调剂生活。“我主张知识分子要有适合自己的业余兴趣爱好,高雅的爱好可以陶冶情操、平静心情。”在社会多元、节奏加快的当今,高雅的业余爱好及特长可以增强自信,丰富生活,拓展职业素养。
黑发织霜积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在王桂兰近五十年的教育生涯中,以对专业的严谨和职业的热爱,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以高尚的师德师风,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皓首穷经勤于攀登
注重创新、敢言前人之未言,是王桂兰学术研究的突出特点。1996年,王桂兰获批党史党建领域为数不多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梳理文献、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她以“争取、改造、培养、依靠”八个字,全面深刻、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宏观政策。迄今为止,该观点仍被国内党史学界视为最简练、客观、准确的学术表达。正如学生孟轲所言,“用最简单、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深刻、最丰富的内涵,是王老师科研探究、著文立说的突出特点,十分难能可贵。”2004年,该结项成果以《党的知识分子方略演进》为题,由国家权威红旗出版社出版,并荣获2005年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在理论研究方面,王桂兰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把建立学术研究范式比作盖一栋大楼,先把地基打好,包括研究视角、价值定位、研究基础、基本概念等,然后再构筑大楼的四梁八柱。诸如主体框架、内在逻辑、主要论点、支撑论据等。然后再一砖一瓦地予以丰富和深化。从党的知识分子宏观政策研究,到知识分子的主流文化认同研究,再到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生态研究,王桂兰的学术研究始终关注当代中国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破解,不断实现学术超越。
追求原创、立一家之言,是王桂兰孜孜不倦探求学术真理、彰显思维智慧的显著特色。在研究实践中,她总是依据研究主题的内在逻辑和社会实践,不断提出一些内涵丰富、富有新意的原创性概念。诸如,在文化生态学研究中提出的“文化圈层”概念,既生动形象、富有现实感,又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当前我国文化生态现实,以战略高度鸟瞰文化发展整体状态,获得了学界的高度称赞。
惜时如金、勤于思考,是王桂兰执着追求学术、取得卓越成就的成功秘诀。平时无论行政事务多忙,从未停下科研的步伐,始终不让自己的学术园地荒芜。她经常和同事们说,有效协调时间精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尽量减少生活时间成本,充分利用工作间隙的碎片时间。由于对时间的“吝啬”达到了极致,在大家的眼中,她总是那个“最难请吃饭的领导”。在她的字典中,从来没有“节假日”,一旦开启“科研模式”,就开始进入“忘我”境界:忘了吃饭、忘了疲倦,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尽量“压榨”自己的生活休闲时间,见缝插针搞研究。她认为,若没有这种付出的精神和境界,便无法创造出类拔萃的科研成果。
正是由于对时间的珍惜,她平时养成了一个好习惯:经常随身携带小本,后来用手机,把在等车、途中、散步时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随时记下来,不断积累,以达成研究难点的突破。关于这点,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陈莉莉感受颇深,“王老师在善于利用零碎时间方面,特别值得年轻人学习,就是用小本或手机随时把对科研思考的灵感记录下来。受王老师的影响,我也养成了随时记录的好习惯。”
王桂兰时常告诫后生,“千万不要在学术研究上急功近利,一定要脚踏实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人与人可能在智力和悟性上会有一点点差别,但科研最终拼的还是后天的努力。”
开拓引领福荫后人
学者的价值固然离不开著作等身,行业认可,更在于打造学术高地,引领学科、平台、团队建设。作为政治学一级学科首席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王桂兰为我校政治学科、平台、团队建设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从2003年牵头获批中共党史硕士学位二级点授权,到2010年带领团队取得政治学硕士一级学位授权,再到2018年带领学科获批河南省首个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一路走来,每一步都渗透着她的心血、智慧和汗水,也成为她鞠躬尽瘁、无私奉献、推进学科设建的丰碑。同时,正是由于她的执着追求和示范带动,政治学一级学科无论是校级重点学科评估、特色优势学科考核,还是省重点学科评估,历次都是师大文科第一、省内学科第一。
同时,作为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王桂兰带领团队拼搏进取,以理论创新资政育人、服务社会,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省内理论界独树一帜,赢得广泛赞誉。从2008年到2017年,中心连续十年获得河南省重点社科研究基地工作先进单位,多次得到省委宣传部、教育厅领导的高度评价。此间,王桂兰又带领团队抓住机遇,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先后“孵化”获批了“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中原文化生态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培育)等科研平台,为学校文科发展争取了两个省级学术高地,集聚和带动更多的青年人才在学科、平台、团队建设中增长才干,脱颖而出。
要把学科和平台建好,带头人必须身先士卒,为人表率,发挥科研的模范带头作用。多年来,王桂兰虽主岗在管理,但她对学术的追求一直没有放弃,始终活跃在科研一线。天道酬勤,付出自有“回报”:她先后在《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研究》等权威报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2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和一般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社科重大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3项,获得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河南省发展研究奖等省部级奖励14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尤其是她连续十年在《光明日报》发表理论文章,总是追求“精品”。一遍遍修改,从最初的近一万字,到最后的三四千字,每篇几乎都字字珠玑。其中四篇获中宣部奖励,位于全省之首。
王桂兰认为,推进学科建设是优秀学者应尽的职责,须将其作为事业去追求。作为学科、平台、团队负责人,既要胸怀宽广,乐于奉献,又要善于管理,团结协作,才能带领大家走出一片新天地。她常说,“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只有人人心情舒畅,携手奋斗,才能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在成就团队的同时,更好地成就自己。正是因为王桂兰的开拓引领、无私奉献,无数师大学子才能广受其益,在更广阔的学术天地里展翅高飞。
革故鼎新善治善成
不同于专职教师,王桂兰不仅承担较多的教学科研工作,而且长期担任学校副校长。“在做副校长期间,个人精力投入顺序肯定是管理为首,绝不能因个人学术影响工作大局。因为管理关乎学校发展和教职工的整体利益。”对于教学、科研与行政工作三者的关系,她始终坚持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优先学校发展大局,即便身兼多职,依然有条不紊,得心应手。
接手行政之初,为扭转师大人事工作群众不满状况,王桂兰带领大家从学校发展和教师需求出发,凝练提出了“阳光人事、责任人事、效率人事、人文人事”等一系列新的管理理念,明确了人事管理的阶段和长远目标,制定相应的制度,并逐一实践。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人事管理分配制度和科研奖励制度,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的教学科研积极性,人均科研贡献率显著提升,曾多年位居河南高校首位。这些令师大人倍感自豪的人事制度,有力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吸引诸多高校竞相来校“取经”学习。2007年,师大人事处还荣获人事部和教育部的联合表彰。
对于学校管理,王桂兰强调要发挥好人才作用,秉持“以效益鼓励促进人才成长”的理念,不断优化学校人才队伍的年龄、职称和专业结构,通过人才资源整合,争取平台建设及项目申报优势。实践证明,她对人事工作的革故鼎新,为学校持续提高办学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同事和学生的眼中,王桂兰的身影总是忙碌的,很少有休息时间。“有段时间,因校领导职位有空缺,她常常补位,特别忙。” 作为王老师的学生兼同事,孟轲教授动情地说。面对超负荷的工作,她依然事无巨细,始终保持着对职业的敬畏。正是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悄然危害着她的健康。2007年,体检时发现严重异常,家人朋友都劝她对自己要求不要那么高,但她却从未停下忙碌的脚步,依然追求完美。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取得了行政管理和教学科研的“双丰收”。即便数年后遭遇绝症,她依然无悔。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做则必成。于王桂兰而言,对行政工作的尽职和对教学科研的执着,来自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虽然如今已远离了管理和教研一线,但她仍密切关注着学校的发展,真诚祝福并期待师大的明天更加辉煌灿烂。
人物简介:
王桂兰,河南大学政教本科毕业,博士,二级教授,河南省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为河南师大政治学一级学科带头人,首席专家。中国政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统战学会理事,省党史学会代理会长,儒学研究会副会长等,曾获省巾帼建功标兵和三八红旗手称号。先后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科学社会主义》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中文核心以上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规划3项,河南省重大项目1项,河南省创新团队项目1项,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获教育部优秀论文奖1项,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
(大学生记者李文静赵潇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