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故事

“育”见好课|《声乐》:声乐交融传经典 心音共鸣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4-08-19浏览次数:778

【编者按】好课如春风,温暖人心,为学子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引领他们探索未知的世界。为记录那些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课,展现它们在教学中的卓越成果和育人价值。党委宣传部和教务处特开设“育见好课”专栏,带领大家深入课堂,寻觅那些充满智慧与启迪的好课,一同感受教师们的激情与才华,聆听学生们的感悟与成长,分享这些课程育人的精彩故事与宝贵经验。



“注意保持挺胸抬头,把口腔打开,喉咙放松,感受自己咽壁立起的状态。”别松梅手持《天下乡亲》的线谱,走到领唱学生身边指导。别松梅让学生闭上眼睛,练习“慢吸慢呼”“快吸慢呼”来加强气息的控制能力。“想象那乡民挥舞着锄头和镰刀,与英勇的战士并肩作战,共同守护家园。”随着别松梅的不断引导,领唱学生慢慢放松自己紧绷的呼吸,以最自然的状态释放出极具穿透力和感染力的声音。歌声传递的细腻情感和真挚力量让人意犹未尽,久久不能平息。

红潮涌动汇中西

《声乐》课程专注于声乐技艺与演唱魅力的深度挖掘,汇聚20余位精英师资,以小班化团队授课方式深耕细作。团队中的每位教师皆有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携手铺设学生全面成长之路。尤为亮眼的是别松梅及她的课程团队,她融合中西教学理念,引领学子运用西方前沿发声技术,来演绎中国红色经典,由她主持的该课程于2023年先后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及教育部“拓金计划”示范课程。作为betway官方app 青年骨干教师和一名教育战线上的声乐工作者,别松梅勇担教育使命,严爱相济、润己泽人,2021年荣获河南省教育厅百首红歌接力唱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奖、2024年荣获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等奖项。她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别松梅选取了一系列与时代意义兼具的、艺术特点鲜明的红色经典曲目,按照红歌内容反映时期的先后顺序划分为惊雷、丰碑、新生等六个时期,以红色历史文化为依托,展开教学。别松梅分享时说:“比如在歌曲《春天的故事》课堂讲授时,我会以改革开放为历史背景来解读其歌词内涵,带领大家探寻那潜藏于旋律之中的红色力量。”此种课程设计,不仅弥补了以往随性授歌的局限,更为学子们构筑起一座秩序井然、灵动有序的红色音乐殿堂。

“用生命诠释信仰的力量,传授红色声乐作品,是音乐教育响应时代脉搏和社会需求的创新性举措。”别松梅表示。红色经典声乐作品继承了中国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技巧上吸收借鉴了西方声乐发声方法,文化底蕴深厚,美学风格独树一帜。“倡导学唱红歌,也基于本土文化土壤和学生未来就业发展的考虑。”别松梅讲道。除此之外,别松梅还巧妙地将思政教育与艺术审美相结合,鼓励学生感受红色歌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这使得思政教育不再只停留抽象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悠扬的红歌旋律,让思政精髓在音符间流淌,潜移默化,声声不息。



声乐教改启新篇

三维知识技能模式(KUD模式)在别松梅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围绕“学生能够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为基本思路。“歌唱技巧的掌握是学生声乐课程学习的关键部分,如何让学生理解抽象的声乐技巧、用技巧指导声乐实践是我面临的一大教学难题。”别松梅说道。但通过KUD模式的运用,她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理论概念,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学生刚开始可能对‘咽壁抬起’没有准确的认知,这就需要去告诉学生‘打哈欠的状态’,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他们去体验感受。”

“我们这门课对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在别松梅看来,声乐理论非常抽象,但理论可以指导实践,需要给学生提供多元的实践平台来提升自己的舞台实践能力。也因此,课程的实操性为别松梅的备课及教学发出了挑战,让学生在舞台实践中得到进步是她的目的所在。“我会根据学生的外形条件及声音条件等确定他们的教学内容。”别松梅说道,“例如一个女孩的声部偏低,她就比较适合在歌剧中以长辈的形象进行演唱。”与自身声音条件有共性的扮演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具针对性地锻炼,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特色。

与此同时,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也是别松梅课程的一大亮点。老师提前把相关课程资源放到平台上,学生课前登录学习通平台查阅资料,课中与老师沟通交流、提升能力,课后完成打卡学习并上传平台,该模式为学生营造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环境。“混合式教学设计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别松梅介绍道。线下课程中的小课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受限且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线上资源的利用则丰富了学生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得更多碎片化的学习时间,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多措并举育英才

“声乐这门课程是多学科领域的融会贯通。”艺术表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别松梅谈到,“我们学习歌曲作品时,往往会牵扯文化背景,通过了解其创作的历史背景,能更好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另外,发声原理的学习也是重要环节,“声带震动产生音,而控制声音大小靠的是共鸣腔体,这些涉及到物理学的知识。”别松梅笑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声乐领域通过跨学科的融合与时俱进,声乐不单单指歌唱,同样能在戏剧、舞蹈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比如音乐治疗学就是医学康复和音乐的完美配合。“在多学科领域的融合交流中,声乐可以迸发出创新的活力。”别松梅表示。

学科专业的发展离不开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教学思路的理清和践行和声乐老师认真的执教态度和严谨的授课风格。对此,2022级音乐舞蹈学院的赵发臣感受颇多,“别老师总能一针见血地看出我唱歌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特别有耐心地为我们纠错和讲解。”诊断式的授课方式使赵发臣有更多机会得到针对性地指导。同时,别松梅温柔细致的人格魅力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大家有压力的时候都很乐意向别老师倾诉,她会很耐心地倾听我们的烦恼。”赵法臣表示。

“唱歌的时候让口腔充分打开,将软腭抬起,口型竖起来使声音往前走。”在平时的声乐课程练习中,这些基本的发声技巧赵法臣记忆犹新,“声乐学习是有周期性的,而学习唱歌技巧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它是慢的艺术。这需要大量时间去练习、思考和不断试错,需要有充足的耐心和良好的学习态度。”而学习声乐也让赵法臣收获满满,“声乐学习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音乐理论的真正内涵,其包括音阶、和声、节奏、织体等,从而提升整体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在公众面前表演的机会,帮助我克服怯场心理,提升自信心,肯定自我价值等。”

《声乐》课作为音乐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已开设二十余年,音乐舞蹈学院先后成立了“帕瓦罗蒂音乐艺术中心”“保罗科尼歌剧中心”“中国音乐研究中心”等多元交流平台。在“金钟奖”“中国校园戏剧节”“青歌赛”等国家级赛事中取得佳绩。“依托国家课程平台,在未来,《声乐》课程将向着‘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发展,不断满足声乐课程服务于专业建设、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行业发展的需要。”别松梅希冀道。



(大学生记者 杨思宇 杨丹丹 索晨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