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克垒,一位在化学领域深耕细作、成果斐然的学者,同时也是深受师生敬仰的优秀教师。他以深厚的教学底蕴和卓越的科研能力,在学术界和教育界树立了典范。四十年如一日,卓克垒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情怀与科研精神,成为学校师生心中不可替代的楷模。
黄昏下的办公室,见证了卓克垒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对学生的深切关怀。那温和的笑容与沙哑的嗓音,是他无私奉献、默默耕耘的最好证明。卓克垒的故事,是激励每一位师者前行的动力,也是师大乃至整个教育界宝贵的精神财富。
勤勉求学 自强不息
当被问及为何在化学领域深耕时,卓克垒向记者娓娓道来。198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汝南师范学校毕业,并到当地县里的一所高中 任教,从此开始了他的高中教学生涯。
虽然已经踏入正式工作岗位,端上了“铁饭碗”,但他丝毫不忘年轻时的那位引路人,“你们不要仅满足于读中专,毕业之后还可以再往上考,考师范大学,当大学教授、当科学家!”汝南师范学校那位校长的一句话让卓克垒在心中默默植入了考取一所“真正的大学”的梦想。于是他不分日夜,白天努力工作、晚上拼命学习。勤勉与坚持使他在求学之路上收获硕果,1985年他成功圆梦师大。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卓克垒便秉持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要务”这一信念。他不仅将该理念付诸言辞,更通过行动予以实践。到如今延退,从教的四十多年里卓克垒一直奋战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他曾一年主讲或参与六、七门课程的教学。即使后来担任学院院长、到职能部门任职,即使科研和行政工作繁重,他也没有忘记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依旧风雨无阻,精心备好每一堂课、用心上好每一堂课。
卓克垒认为,大学教师在对教学有热情的同时也要保持对科研的激情,教学科研两手抓,“作为一个大学教师,首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要热爱教育事业,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教育上;其次是做好学术研究,大学教育要跟踪学科前沿,教师要时刻提升自身专业学术水平。”朴素的话语背后映射出卓克垒日复一日的身体力行。
诲人不倦 求实求新
“师生一场、同学一场,这本身就是一种缘分。”在师生相处方面,卓克垒从不吝啬对学生表达关心。基于此,他时常关注学生学习、思想动态及生活情况。工作之外,他主动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导学生,帮助其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在课题组学得安心、学得放心、学得开心。”曾经有一名研究生家庭贫困,每月仅有200元生活费。卓克垒了解情况后,每个季度都把生活费装进一个信封,并托其他学生将信封转交给那位贫困生,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在卓克垒的课题组里,“开会”是常有的事儿,但这可不是一般的会。每次组会中,他都会向入门的学生阐述自己独创的“课题组文化”。卓克垒将其概括为“理想、勤奋、团结、创新、阳光”十字箴言,旨在激励新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科学研究。同时,他还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塑造其完美健全的人格。组会上,卓克垒鼓励新生交流自己对步入社会的看法以及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等问题,“我期望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在科技时代茁壮成长。”
在“课题组文化”中,卓克垒尤其重视创新。作为一名执教多年的老教师,他在探索创新有效的教学方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老教师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学习现代实验技术,并将其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备课时,他首先吃透基础教学内容,随之联系最新科学文献充实教学课件,实现教学设计的实时更新。课堂上他运用动画演示技术,直观呈现化学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直呼“厉害”。
卓克垒不仅注重自我的“创新”,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他看来,本科生的学习更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而研究生则更强调知识的创新性,因此“读文献、讲文献”成为卓克垒和学生们的“约定”。他引导学生阅读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并要求学生每周汇报一次。课余之时他也会同学生一起讨论文献的创新点及启发,帮助学生举一反三。
理论知识富足之后,实践当然必不可少。卓克垒鼓励研究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去分析攻克未知领域,从而获得新的思维拓展。学生进行实验时,他时常会在旁边进行指导,然后与其共同思考,碰撞思想火花,从而找到创新性方向,做出创新性成果。
心怀时代 薪火相传
卓克垒的课堂上,学生们收获的远远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因为卓克垒深知,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教授给学生公式与定理,更在于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大学的课程一定是要联系国家发展战略、联系科技发展动态、联系国计民生的。”卓克垒真诚又自豪地讲述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因此,他总是将课程内容巧妙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宏大叙事中,让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技进步对民生的深远影响,从而激发他们探索未知、服务社会的热情。
谈及心怀时代,卓克垒一直以身作则。在《现代化学进展》这门课上,他仿佛是一位引领者,带领学生穿梭于化学领域的最前沿,探索石墨烯等新型化学材料的奥秘。通过讲述国家领导人对石墨烯研究的重视,他让学生们认识到这项技术的战略意义,更激发了学生投身科研、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不仅如此,卓克垒鼓励课题组的研究生勇攀科研高峰,不断追寻科学真理,用实际行动践行“心怀时代”的誓言,“只有真正了解到国家需要什么,我们所做的科学研究才有价值。”卓克垒总是这么说。
在他人看来,卓克垒的关心不只给了学生,也同样倾注在了青年教师身上。他能够理解年轻教师刚入职的迷茫与无措,愿意积极给出指导性建议,“年轻教师要具备探索创新精神,首先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他还细心捕捉到年轻教师的生活困境,希望入职不久的教师可以平衡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不要顾此失彼、过度劳累。在卓克垒的帮助下,许多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爱才之心驱使卓克垒坚守工作岗位长达四十余年。他心怀时代、关爱学生,用自身行动诠释了教师的崇高与伟大,也用生命照亮了无数学生的前行之路。在未来的日子里,卓克垒将继续以教育者的身份,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而不懈努力。
(大学生记者 李文静 陈贞先 刘 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