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林蕙青
全国教育大会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献,系统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关系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为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我们要学深悟透大会精神,努力把握新形势新要求,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狠抓落实,努力实现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新作为。
一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方向要求,把理想信念教育落到实处。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社会主义”是我们对培养什么人的本质规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方向。我们要在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上下更大的功夫,取得更大的进展。要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摒弃那些不再管用的理念做法,直面矛盾问题,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切实增强工作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增强“四个认同”,坚定“四个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要构建完善“三全育人”体系,着力加强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专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把立德树人融入专业教育各环节,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要努力创新更加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途径,如在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活动中,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使百万大学生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打造好一堂最大的“思政课”,引导学生在“双创”过程中完成从自我价值实现的“小我”向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大我”转变。
二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把构建更加全面的教育体系落到实处。
各级各类教育都要贯彻落实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战线要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努力构建更加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探索更加有效的途径方式,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方案、教学管理、条件保障等方面着力解决高校人才培养实习实训虚化、弱化、边缘化等突出问题。大力推动与行业部门、企业、社会共建实践育人基地,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机制。要切实加强体育和美育。转变教育观念,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也作为大学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创新体育教育方式,拓展体育锻炼空间,保障体育锻炼时间,形成良好习惯,培养体育兴趣,发展体育技能。推动美育与专业教育、课外实践、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感受、鉴赏、创造美的能力。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面向全体、结合专业、强化实践,强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教师队伍等关键领域改革和建设,持续办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努力实现以赛促教、促学、促改的人才培养改革目标。
三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任务要求,把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落到实处。
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新时代的任务要求。我们要以落实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抓手,加快实现“四个回归”,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形成“一流”本科教育。一是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推动各地各高校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学习、大研讨,使广大干部教师思想、认识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上来、高度统一到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上来。二是形成先进的教学体系。推动各地各高校抓紧制定振兴本科专项行动计划,全面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规划振兴本科的建设路径和关键举措;特别是兴起一场课堂革命,增加课程难度、深度,着力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加快专业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形成国家教育质量认证的制度框架,为构建先进教学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支撑和保障。三是形成先进的教学方法。要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以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着力点,制定出台有效的教学激励和管理办法,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四是形成优良的教风。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加强对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评价与考核。加强教师教学管理,实现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强化教师对教学过程管理的责任。五是形成优良的学风。严管、严抓教学秩序,着力解决课堂教学秩序、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把从严管理的规矩立起来,营造有利于学生勤奋学习、刻苦读书的良好氛围。
四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改革要求,把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落到实处。
建立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关键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考试招生制度是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环节,对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全局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要在认真总结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高考改革取得的积极进展和成效的基础上,对高考改革进行再认识、再设计、再深化、再推进。要努力落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重点突破考试内容改革,扎实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建立健全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国家科学选材、促进社会公平的高校考试招生评价体系。要着力深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构建科学的招—考—教—学整链条联动的体制机制。2014年启动的上海、浙江以“两依据一参考”为核心的高考综合改革,把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已初步形成以招促考、以考促教、以教促学的系统性改革的良好局面。但由于改革还限于试点,一方面,试点省份的经验有待于进一步推广,产生全局意义上的改革成效;另一方面,改革试点过程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下一步,在教育大会精神的指引下,高考综合改革由试点进入推广的关键阶段。要稳步扩大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大力推广改革试点形成的制度成果,扎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确保这项备受关注的改革平稳落地。要着力深化高考内容形式等改革,构建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国家统一考试。改革考试内容,构建着眼全面发展的综合考查内容体系。特别要加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的考查,加强信息加工、独立思考、逻辑推理、阅读理解和应用写作能力的考查,加强审美情趣、健康意识、劳动体验的考查,夯实全面成长基础。探索考试形式变革,有效实现全面素质考查。突破纸笔考试的局限性,充分利用多媒体、虚拟仿真等先进技术开发计算机化考试平台,构建人机交互、场景再现、模拟操作等考试环境,有效实现学生在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方面的考查。创设高考成绩综合报告制度,实现对学生的多维评价。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心理测评技术对考试结果进行充分挖掘,开发反映学生知识、能力、素养、价值内化水平的直观统计图,向学生提供多维的成绩综合分析报告,向高中提供群体多维评价数据,为提升教和学质量,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发挥科学评价导向作用。要着力推进高职院校分类招考,转变高职仍以统一高考主导的升学导向。推进分类考试成为高职入学主渠道,改革高校招生计划管理政策,使更多学生进入“职教高考”渠道。改革职教高考内容和形式,形成更加符合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考查选拔模式。
五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把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落到实处。
高等教育要更加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时代需要,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大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加快完善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做好存量升级、增量优化、余量消减,主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民生急需相关学科专业,推动地方和高校加快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要加快发展“新工科”,推动文科、医科、农科等专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的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主动适应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变化,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加快建设高水平各科类专业教育。要着力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围绕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升级版,大力提升中西部高水平高校发展的“自身造血”能力和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发展的服务能力。
六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把研究、探索新时代人才培养规律落到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工作专业性强、规律性强,管教育的领导部门和领导干部更要尊重和钻研教育,努力成为教育管理的行家里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讲话中概括的“九个坚持”,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的高度凝练,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我们要深刻理解、努力把握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基本规律,立足中国国情,结合时代特点,拓展国际视野,加强新时代人才培养规律的系统研究,积极探索适用于不同类型高校、不同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的共性规律和特殊规律,推动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到高校人才培养具体实践中,形成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巨大力量。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我们要以更加强烈的国家目标意识、问题差距意识、使命担当意识,奋发努力、脚踏实地、攻坚克难,努力写好“奋进之笔”,实现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新作为、新贡献。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