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上午,应我校邀请,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吕宪国研究员在生物东楼报告厅作了题为“湿地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湿地恢复与重建的启示”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余国营主持,60余名师生聆听了报告。
吕宪国从湿地问题的由来、湿地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和东北退化湿地恢复案例三个方面展开了此次报告。结合“三江平原生态演化历史过程”这一实例,吕宪国简述了湿地自然演化、湿地土地覆被类型的转变、生态特征变化等过程,并以松嫩平原退化盐碱湿地、三江平原退化淡水湿地和长白山退化泥炭沼泽湿地的恢复和重建为例,提出植被生态恢复、重要栖息地修复和碳汇功能提升技术示范,并展示了经济效益可观的湿地芦苇—蟹(鱼)—稻米等生态产业模式,同时指出湿地恢复研究的可实施性和广阔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
报告结束后,吕宪国详细回答了在座师生提出的湿地相关项目申报、湿地“不湿”和“过湿”等问题。
专家简介:
吕宪国,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秘书长,《湿地科学》执行主编。组织开展了中国典型湿地系统水陆相互作用过程、资源环境效应及调控的研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三江平原湿地系统双向演替下的结构,功能变化与生态效应研究;出版了《中国湿地与湿地研究》《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湿地生态系统观测方法》《三江平原湿地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可持续利用》等著作,发表150余篇学术论文。
(生命科学学院 罗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