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所高校共同组建知识产权学科联盟——
“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对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近日,由同济大学主办的全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会上全国16所高校共同组建知识产权学科联盟,在推动高校改革试点、确立标准规范等方面开展合作,着力探索知识产权学科改革和人才培养新路径。
“此次研讨会是同济大学与兄弟高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谋划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务实措施。”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表示,高校作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当充分发挥教学科研优势,主动对接国家知识产权高端人才培养需要,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撑。
强国建设 人才为先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作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近年来,高校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育模式等领域先行先试,为助力我国知识产权事业蓬勃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是推动我国知识产权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有力抓手。基于多年来的实践基础,我国已逐渐形成知识产权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夯实人才培育基础。截至去年底,全国已设立50多家知识产权学院,初步建立了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教育模式。
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作为我国高等院校中最早设立的两所知识产权学院之一,在构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方面一直走在前列。“自1994年创建以来,学院已培养知识产权本科生近三千人、知识产权法学等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数百人、知识产权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十余名。”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名誉院长陶鑫良表示,近年来,上海大学积极探索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
2020年,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强调引育结合打造知识产权管理与技术转移的专业人才队伍,推动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市场对国际化、应用型、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水涨船高,提升知识产权专业化人才供给能力成为高校创新教育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任务。
如何培养“术业有专攻”的知识产权紧缺人才?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是关键,多所高校通过整合校内教学科研优势和校外政校企平台、创新项目等资源,进一步推动产学研融合,实现立体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以同济大学为例,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2003年的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016年,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下称WIPO)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共同支持下,上海市人民政府依托同济大学成立了国际学院。“学院以打造国际顶尖知识产权学院为建设目标,努力培养一批拥有技术背景、精通管理和法律、具有国际对话能力、能胜任国际知识产权事务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方守恩介绍,截至目前,学院已承担WIPO-同济大学联合培养知识产权法硕士项目和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联合委托同济大学承办的中国政府知识产权奖学金项目两大国际项目,为上海建设亚太地区知识产权中心城市贡献人才生力军。
抢抓机遇 学科为核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离不开学科建设。近日,国务院学位办下发《关于成立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专家论证组和工作组的通知》,正式启动新一轮学科目录修订工作。在这一发展机遇下,加快推进知识产权专业学科建设成为优化人才培养路径、提升知识产权教育水平的“定海神针”。
“知识产权具有典型融通性交叉学科属性,涉及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正逐渐发展为一个独特的专门学科知识体系。”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高校专委会主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吴汉东表示。在此背景下,开展学科专业建设,尤其是设立知识产权一级学科,成为与会专家的关注焦点。
组建高校知识产权学科联盟正是与会高校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知识产权学科发展的有益尝试。作为首批联盟成员单位,与会高校共同签署《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合作备忘录》(下称《合作备忘录》)。《合作备忘录》指出,知识产权具备交叉学科属性,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和社会基础。联盟应当通过规划顶层设计、制定培养计划等举措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机遇,推动部分拥有自主学科设置权限的高校实施改革试点,积极争取将“知识产权一级学科”纳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目录。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未来,希望与会高校能够以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修订为契机,充分发挥高校知识产权学科联盟作用,聚焦高质量推动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工作,凝聚广泛共识,形成强大合力,为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提供更有力的知识产权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芮文彪对学科联盟的长远发展寄予厚望。(来源:中国知识产权包 实习记者 薛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