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团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我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根据《共青团中央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青联发﹝2016﹞18号)、《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 关于印发<共青团河南省委改革方案>的通知》(豫办﹝2016﹞65号)、《共青团河南省委 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 河南省教育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豫青联字﹝2017﹞57号)、《共青团中央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深化学校共青团改革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中青联发﹝2020﹞7号)等文件要求,推进我校共青团工作改革创新,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持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团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我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积极适应共青团深化改革新形势、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发展和青年学生新特点,始终把握思想政治引领这一核心任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活力,着力推进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团结带领全校广大青年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世界知名、全国著名、区域引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让中原更加出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牢牢把准政治方向。紧紧依靠党的领导,自觉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我校共青团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方向,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坚定信仰,听党话、跟党走。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深化以青年学生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准青年学生脉搏,了解青年学生心声,坚持服务青年学生的工作生命线,让青年学生成为共青团工作和活动的主角,问需问策问效于青年学生,使共青团深深植根于青年学生。
3.聚焦问题突出重点。紧紧围绕提升共青团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扩大工作有效覆盖面,抓住脱离青年学生这一本质问题,着眼根本,立足长远,着力破解制约共青团发展的思维定势、重点难点和体制机制问题。
4.统筹推进上下联动。着眼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既坚持全面统筹,落实好上级有关要求,又针对我校突出问题,做好重点突破。注重全面推进和先行先试相结合,大胆探索、协调推进,形成合力推进共青团工作的良好局面。
(三)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一基本要求,着力提升共青团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和大局贡献度,突出基础制度创新和组织活力提升,建设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的共青团组织,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学生取得重要成效,工作有效覆盖面不断扩大,组织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服务学校事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广大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二、具体措施
(一)优化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1.优化领导机构设置。在校党委、行政领导下,支持校团委按照思想引领、素质拓展、权益服务、组织提升等主要任务,遵循“职能部室+专业中心+项目办”的模式合理设置和调整校团委工作机构。充分发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基地、河南省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中原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等专业平台的作用,提升共青团工作水平。加强共青团有形化阵地建设,提升共青团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扩大工作有效覆盖面。
2.推行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师生制度。实施“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1+10+100’”“大宣传大调研”“常态化下沉基层”“向基层服务对象报到”等制度,校院(部)两级团组织干部每人每年直接联系1个以上基层团支部、10名学生骨干、100名团员青年,具体负责指导团支部建设、学生骨干成长引导和团员教育管理服务等工作。建立健全共青团工作“众创众筹众评”制度,坚持以青年为本,探索项目化的征集招标、申办领办等工作方式,组织活动请青年一起设计、部署任务请青年一起参与、表彰先进请青年一起评议,吸引更多青年师生参与到共青团工作。通过“团委开放日”等形式定期开展面向青年师生的恳谈会、通报会等。
3.构建项目化、扁平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着力构建重点工作的项目化管理运行机制,规范“挑战杯”“创青春”“三下乡”“人文讲坛”“百团大战”“思辨杯”“师大雄风”“草地音乐会”等团学工作的品牌化、项目化运行,促进项目内涵提升,着力打造深受我校青年学生喜爱的团学工作品牌。努力实现共青团工作审批、指令发布、信息交流的科学层级化和有效扁平化,大幅精简会议、文件、简报,注重运用新媒体手段指导和推动工作。加强共青团的制度和规范建设,促进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开展。综合运用党政评价、师生评议、互学互评、第三方测评等方式,建立健全对学院(部)团委(团总支)和团支部的评价考核制度,加强对基层团组织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努力为基层团组织配置争取资源,加强工作标准化和科学化管理,建立团学工作资料库和“慕课”资源库。
(二)健全组织制度
4.形成党领导下团学组织工作合力。明确团学组织工作侧重点,团组织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学生会着力服务广大同学,学生社团着力培养同学兴趣爱好。建立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骨干交叉任职机制,充分依靠学生会、学生社团中的党组织、党员和团组织、团员,从骨干力量配备上保障团学组织形成工作合力。全校各级学生会、研究生会由同级团委归口指导,加强学生会组织建设,深化学生会组织改革,支持学生会组织依法依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加强对学生社团管理,强化学生社团校院(部)两级管理模式,实施党支部书记联系指导学生社团制度,校团委设立社团发展部,明确一名副书记负责学生社团工作,明确专人具体指导和管理学生社团,学院(部)团委(团总支)须明确专人负责指导和管理院(部)级学生社团,引导学生社团规范发展。各级学生会组织配合同级团委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服务和联系,明确一名副主席兼任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席。加强对学生社团专业指导,遴选优秀青年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实行学生社团登记和年检制度,开展学生社团优秀品牌创建,对主题鲜明,格调高雅,有益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团活动进行重点支持,引导学生社团向上向善,健康发展。
5.落实和完善团的代表大会制度。严格按照《团章》定期召开团的代表大会,坚决杜绝不按时召开的现象。增强代表性,校院(部)两级团代会中基层团支部、非团学干部的团员学生和青年教职工的代表比例不低于70%。畅通代表参与渠道,逐步推行代表常任制、提案制和大会发言制度,建立校院(部)两级团组织定期向团的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听取意见建议的制度。坚持团内民主,推行和落实基层团支部直接选举,鼓励有条件的院(部)级团组织在经党组织同意的提名人选中差额选举产生委员会成员和书记、副书记。
6.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认真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制度,健全团内组织生活,严格团员教育管理,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加强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巩固班级团支部建设,推进社团建团、宿舍建团、实验室建团、网络建团、流动团支部等,创新“多种模式、多重覆盖”的团建机制。建立年级团总支,由各年级专职辅导员兼任年级团总支书记。推行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实行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制度,强化团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深入实施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围绕团支部、团支书等基层组织要素开展评优评选,着力激发基层团支部活力。逐步完善青年教工团组织建设,加强对青年教职工的联系和服务,搭建教研帮扶类、交流联谊类等平台,服务青年教师成长发展,促进青年教师密切联系学生,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加强对独立学院(部)共青团工作的指导,推动工作规范化。
(三)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7.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工作体系。着眼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育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共青团工作规律,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工作体系,分层分类开展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团员思想武装和团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全团“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创新运用主题团日、实践锻炼、社会观察、分享座谈等形式,教育引导广大团员青年了解党的光辉历史、感悟党的初心使命、领会党的创新理论、体认党的精神谱系、传承党的红色基因。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发扬“崇文明道、尚诚守德、抱朴求真”的师大精神和优良学风校风,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模范践行者和积极传播者。
8.完善实践育人运行体系。深化工作内涵,健全激励机制,不断擦亮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网络实践等实践育人工作品牌,努力造就“明大道、守大德、铸能力、高追求”的栋梁之才。树立“大实践”理念,组织引导青年学生利用寒暑假及业余时间,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加深对国情、省情、民情、社情的理解,做到“四个正确认识”。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做好创新创业赛事组织、基地建设等工作,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利用“志愿中国”“志愿汇”等平台,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全体团员成为注册志愿者,持续开展“小时光”“共青团文明路”等志愿公益活动。加强实践育人工作项目立项,保障项目经费支持,对项目指导教师在课时认定、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体现。
9.深化未来学院办学内涵。牢记“为党育人、担纲未来”的初心,拓展深化未来学院办学内涵,着眼于“信念坚定、素质一流、国际视野、堪当大任”的培养目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未来杰出人才。立足于培养未来青年政治骨干,持续办好“未来学院青马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构建理论培训、实践锻炼、成长引领、海外研习“四位一体”培养体系,着力培养一批对党忠诚、信仰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立足于培养未来基础教育名师,办好“未来名师班”,整合校内外各类教学名师平台和资源,突显学校教师教育特色,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基础教育卓越教师。立足于培养创新创业精英人才,办好“创新创业英才班”,通过系统的课程培训和实践训练,增强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创业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复合型卓越人才。
10.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青年学生坚持学业为主的同时,针对学生就业创业、创新创造、身心健康、志愿公益等需求,借鉴第一课堂的做法,在本科生中普遍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第二课堂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给予一定学分,逐步将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评先争优、就业推荐、毕业审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学生毕业档案。制定完善第二课堂指导教师考核办法,推动工作的规范化、课程化、制度化。从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整合拓展,客观记录、认证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和成果,增强“第二课堂成绩单”的科学性和公信力,促进“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11.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加快共青团工作互联网战略转型,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工作理念和整体格局。以“青年之声”平台建设为依托,加强平台体系建设、加强功能内容建设、加强服务能力建设,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将“青年之声”平台建设成反映学生呼声、回应学生诉求、维护学生权益、服务学生成长的统一品牌和重要窗口。强化网络舆论引导,推进网络文明促进会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和新媒体工作队伍建设,打造微信、微博、QQ、贴吧、网站等团属新媒体阵地集群,创作一批贴近大学生特点、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建立优秀网络文化成果激励机制,增强网络育人实效。出台团属新媒体管理规定,对各级团属新媒体实行账号备案制度,严格执行三审发稿制度,建立团属新媒体阅评机制,健全网络舆情发现、研判、应急处置机制。结合全团“智慧团建”系统实施,实现基础团务、团员管理、社团管理和奖励统计的网络化、信息化。
12.健全针对困难学生的多样化、常态化帮扶机制。经常性深入班级团支部、宿舍食堂、课堂操场以及网络平台,倾听青年学生心声,了解学生实际困难。加大对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问题、人际沟通困难、上进心不足及毕业未就业等学生群体的帮扶力度,积极动员和整合校内、社会等方面资源,帮助各类困难学生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学业,积极融入社会。
13.完善学生权益维护工作机制。以促进教育公平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关注校园弱势群体,关注普遍性利益诉求,完善维护学生权益的组织化渠道和机制。健全学生权益维护制度,推动学生会组织开展提案工作和日常权益维护工作,探索校领导与学生面对面工作机制。在学校、学院(部)、班级等团学组织中设立权益部长(委员),密切关注与青年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构建既“键对键”又“面对面”的学生权益服务机制。发挥法律专业优势,加强法律援助,依托公益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为学生提供法律、心理服务和权益个案帮扶。
(四)加强团的自身建设
14.完善团干部选用机制。坚持德才兼备,注重人岗相适,打造专职、挂职、兼职相结合的团干部队伍。校院(部)两级团委书记专人专岗,校团委配备1名专职书记、不少于2名专职副书记,院(部)级团委配备1名书记。校团委书记按学校处级正职配备和管理、副书记按学校处级副职配备和管理,校团委各部部长、学院(部)团委书记按学校科级正职配备和管理。探索建立从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中选任兼职或挂职团委副书记制度,团委班子挂职和兼职的比例不低于50%,青年教师挂职副书记任期原则上不少于2年,学生兼职副书记任期原则上不少于1年。建立健全学生兼职团干部选拔使用机制,支持校团委每年选聘3-5名优秀研究生担任兼职团干。挂职、兼职干部不占编制,不对应行政级别。挂职青年教师的工作情况由校团委进行统一鉴定考核,由党委组织部进行认定,人事处存档;兼职学生团干的工作鉴定纳入其毕业档案。规范团干部协管,学院(部)团组织换届选举前应将候选人报同级党委和校团委审批,得到批复后严格按照《团章》规定进行,选举结果应及时报同级党委和校团委批准。
15.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作风建设,树立一心向党、一心干事、心系青年、纯粹干净的新时代团干部良好形象。将团干部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完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与思政工作队伍实行同等待遇。依托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平台优势,建立青年工作研究机制,培育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研究成果,为团干部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提供支撑。建好团校和二级分团校,突出抓好团支部书记等基层团干部和学生会干部培训。
16.全面推进从严治团。自觉向新时代党的建设新要求和全面从严治党高标准看齐,大力推进从严治团,让团干部更像团干部,团员更像团员,团的基层组织充满活力。教育引导团干部自觉提高政治站位,严格遵守党规党纪,坚决抵制不良文化腐蚀。严格团员管理,规范开展“三会两制一课”,教育引导团员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人生追求。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创新工作方法,激发团支部活力,充分发挥团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努力提升团员青年获得感,扩大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五)加强组织保障
17.优化加强党建带团建机制。将团的建设纳入学院(部)党的建设总体格局,推行团建与党建同规划、同部署,将共青团工作作为检查考核各学院(部)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校党委明确一名副书记分管共青团工作,校行政有一名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联系共青团工作。各级党委(党总支)召开的教育、党建等工作会议中要专题列入共青团工作的内容,定期听取团的工作专题汇报,每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团的工作。校团委书记可以列席有关校务会议,校团委书记是党员的,作为学校党委委员候选人提名人选,可以列席有关校党委会、常委会、党政联席会等会议;学院(部)团组织书记可以列席研究学生相关问题的党政联席会议。将“推荐优秀团员作入党积极分子人选”作为团组织的重要工作职责,规范推优在党员发展工作中的制度要求。
18.优化资源条件保障机制。校院(部)两级团委单独设置,配备专职团委书记,支持团组织按照《团章》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加强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等设施建设,打造具有育人实效的团学工作阵地。每年按照在校生规模划拨团委日常工作经费,并针对“挑战杯”“创青春”“三下乡”“未来学院”等工作设置专项经费,完善专项经费使用机制和监督机制,强化共青团工作的条件保障。
三、组织实施
本意见由校党委下发实施,校团委牵头、各相关职能部门协同落实。要加强宣传,及时总结、推广具有普遍性和借鉴意义的经验做法,切实加强和改进我校共青团工作。各学院(部)党委(总支)、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推进工作,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创造全校协同支持共青团工作、共同服务青年师生成长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