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培养内容
快速通道
创新实验项目管理系统
开放实验预约系统
实验设备管理系统
实验报告管理系统

培养内容

职前培养

基本教学技能模块:本模块包括开展以语音、语调、语速、词汇、语法等基本语言技能和以引入、介入、评核等特殊语言技能为核心的语言技能训练;以回忆、理解、运用、综合、分析、评价等为核心的提问技能训练;以解释型讲解、描述型讲解、问题型讲解等为核心的讲解技能训练;以语言强化、符号强化、动作强化、活动强化等为核心的强化训练;以分析、归纳、质疑、激趣、声像等演示技能训练;以提纲、表格、图示、计算等板书技能;以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三笔字等为核心的书写技能。通过对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师范生从事教师教育的基本能力。把基本教学技能作为师范生技能的基础技能,旨在提升师范生驾驭教学系统中的各种要素水平,为其从事教师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本功。

信息素养能力模块: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指师范生根据社会的要求,提高使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以及使用信息工具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高度的网络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敏感的信息洞察力。包括了解信息知识、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能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在信息的获取使用、传播和再创造中应遵守的伦理规范。本模块开展以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等为核心的技能训练。其中信息意识包含信息知识积累的意识、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创新意识;信息知识包含了解信息历史和发展、相关的信息技术特点和作用、信息系统工作原理和信息技术有关的法律问题等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包含信息技术使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以及信息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对这些能力的训练,有效提升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学科教学能力模块:教师的专业性既体现为教育教学的专业性,又体现为学科的专业性。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和学科能力。教育教学的专业是通过学科教学的专业体现出来的。学科教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即是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教师教学过程中除了基础教学技能外,更要体现不同的学科教学能力。它是指以学科知识和能力为基础,融合学科教学知识和一般教学技能,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特定学科的教学能力。具体包括训练各学科背景下的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组织教学能力;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设计问题的能力;教具演示、实验操作能力;教学诊断、反馈能力以及相关学科发展能力。通过实验训练完善师范生学科知识结构、掌握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提升其教学设计能力。

合作交流能力模块:合作交流是社会交往的主要组成部分。信息化社会不仅需要竞争意识,更需要合作精神。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革,新的教育理念昭示教师要更多地履行多样化的职能,更多地承担组织教学的责任。教师的职业角色正在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摆脱独立教学、增强合作交流意识是教师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信息化环境下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该模块从增强教师合作交流意识,探索教师合作形式,提升教师交流能力,倾听、谈话、沟通等教师交流训练,跨学科合作交流训练等角度,对师范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进行系统完备的训练。

创新实践教育模块:创新实践教育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积极建立和完善创新制度,才能为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心积极建设和利用创新平台,为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宽途径。建立了以创新基础研究平台创新高端研究平台创新成果应用平台为体系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深入挖掘内部创新能力培养的动力,开放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积极拓展培养途径,整合和优化校内外优势资源,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鼓励学生承担创新课题,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研究能力模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即研究者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每一位教师必须学习教育科研知识,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教学研究能力是培养师范生专业发展的起点和落脚点。教学研究能力的重要性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本身要求教师具备教学研究能力;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和完成自身专业化需要教师具备教学研究能力;实现自我实现也需要教师具备教学研究能力。依据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入职培训、职后教育一体化的要求。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前导训练是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心制定以师范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科研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前导教育体系,以教学研究意识唤起教育教学研究能力途径的探索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发展为主题训练活动,引导师范生把各学科科研活动与教师教育教学科研结合起来,从学科科研向教育教学科研转化。促使师范生在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精神和参与科研的机会等方面得到提升。

入职培训

师德教育模块: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的道德素质比教师的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是师德的具体表现,该模块注重教师道德意识、教师道德情感、教师道德意志、教师道德信念、教师道德行为、教师道德习惯等方面的训练,注重道德意识的自觉性、道德行为的示范性、道德结果的深远性。切实加强对入职教师的思想教育引导。推进入职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强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激发入职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教师职业认同感模块:教师职业认同是指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具体表现为教师承认自己的教师身份,乐于接受教师职业,并能对教师职业做出积极的感知与恰当的评价。教师职业认同感不仅直接关乎基础教育的主体——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还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密不可分。职业理想与期望、预期工作压力、社会满意度、职业地位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入职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该实验模块从注重师范教育与职前生涯规划、心理辅导与人文关怀、积极引导形成高尚的职业价值观等途径,使入职教师做好教师职业的心理基础,从心底热爱教师职业,把从事教师职业当作一种幸福和崇高的事业,在思想上进一步升华,增强教师情感最持久的源动力。

岗位职责规范模块:教师岗位职责规范是入职教师应该遵守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教师工作是直接教育人的特殊职业,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极大。入职教师在了解岗位职责的过程中,要注意了解自己真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都会影响着每一个教育对象。教师的职责规范具体体现在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交往、行为、思想等各方面。中心制定了一系列培训内容和相关措施,使入职教师能够对教师岗位职责规范的重要性增强意识、提高认识,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最严肃的工作态度,尽快投入到具体教师工作岗位。

组织管理协调能力模块教师组织协调能力是指根据教师工作职责,对教学资源进行分配,同时组织、激励和协调相关教学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该模块从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班级管理能力等方面对入职教师进行教师相关组织管理协调能力的培养。

职后培训

教学研究能力模块:教学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规律、原则、方法及有关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科学研究活动。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教师的基本表达能力和教学水平,进而反映其教研水平。通过教学研究,可以架起课程理念和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桥梁,促进先进教学经验的提炼和传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改进教学,教学研究可以促使教师的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教学研究是现代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该模块从教师科学研究的意识,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教学实践及时进行反思总结训练,教育教学实践批判性反思,结合自身工作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等角度进行教学研究能力训练。

教育技术能力模块: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指导意见是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基本依据。标准在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等方面做了具体要求。本模块从数字化教学特点、模式与方法研习,有效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的创设,信息化环境下设计并实施教学活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利用教育技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等内容,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Copyrigh © 2004-2023 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中国·河南·新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