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外国语学院主办的“区域国别学与日本学研究”圆桌论坛在校成功举行。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的知名专家出席论坛并作主旨发言,学院教师及部分学生参会学习。开幕式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清杰主持。
外国语学院院长刘国兵教授致欢迎辞,他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参会代表的支持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我校的历史沿革、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成效以及学院的发展现状。他指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开展区域国别研究是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我校举办“区域国别学与日本学研究圆桌论坛”恰逢其时,是主动把握时代大势,积极谋划学科发展的应有之举。他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学院能够与全国区域国别学和日本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进而开展多层次、宽口径、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刘克华教授作了题为“区域国别学的构建与日语学科的转型驱动”的主旨发言。他指出,大学日语教师面临的困境,急需找到突破口,他认为要改变现状,必须要实现日语学科的转型。新文科背景下的区域与国别学的构建是实现日语学科转型的突破口。区域国别研究的学术素养与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相比,既有共通性,也有特殊性。区域国别研究须注重问题意识的培育且应以“国家重大政策研究需求”为生发机制和选题依据。“新文科建设”为学科转型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唯有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笃行致远、惟实创新,方能打开局面,创造日语教育的新时代。
北京语言大学关立丹教授作了题为“日本近代文学的跨境——选题与研究”的主旨发言。她认为,要做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学研究,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文化、历史、社会,甚至是伦理、哲学等方面的综合人文素质。宽厚的人文素养是做好高质量文学研究的基础。她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日本大众文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情况,指出了研究日本文学的优势所在,以及日本文学中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河南农业大学杨华教授作了题为“汉日语言对比视角下的日语教学与研究”的主旨发言。她认为,对比分析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是在比较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语言的对比分析研究已成为当代语言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通过对汉日语言的对比分析,更好地了解日语的语言特点,也能在此过程中审视作为母语的汉语的特征,从而提高认知效率,更好地提高日语能力。
首都师范大学王广生教授作了题为“真与美——关于‘今晚月色真美’的逸话”的主旨发言。他指出,真与美,是人类存在的两种主要方式和状态。夏目漱石把 “I love you”翻译为“今夜の月が美しい”的逸话,流布甚广,但其中的奥义却无人追疑。这一逸话实则也隐藏了真与美的重大问题。在工具理性和现实主义主导下的当下,对“真”的执迷恰恰是一种失真的焦虑,而“美”的丢弃亦是一个认真生活的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各位专家畅所欲言,为振兴区域国别视野下的日本学研究,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传播战略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为进一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把脉问诊、建言献策,达到了思想碰撞和互学互鉴的效果,并在此过程中增进了友谊和共识,有效促进了区域国别学和日本学研究的创新发展。
据悉,外国语学院历来重视区域国别研究,在充分发挥外语优势的基础上,依托河南省外事翻译语料库研究中心、东亚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以及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等各级科研机构,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基础上培养了大批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和推动我省“十大战略”实施提供了智力支持。
外国语学院 刘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