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院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外院人的倾情奉献。为了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外院力量,特推出“外院往事”栏目,讲述外院老领导奋斗的出彩故事。
简叙:师大前
1984年郑州大学外文系毕业后,我留校在外语部任助教,所在教研室主任杨广俊老师是75届郑大毕业,为人谦厚,刚直不阿,是我教师生涯的第一个楷模。1986年考入西安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部,开始学的是文学翻译,后来改为英美问题研究,师从张亚伦和苏格教授,研究方向为美国研究。1989年我研究生毕业,当年7月一个炎热的下午,外语系办公室杨三印老师骑着一辆三轮车把我连行李和书接到了河师大,并且买了一只西瓜请我。
二、简叙:在师大
与betway官方app 结缘,始于1986年夏考研复试前,河师大人事处相德新老师专程来郑大见我,希望我能定向河师大。相老师给我的印象极深,聊天时感觉此人非常诚恳,说话不紧不慢,轻声细语。七年后我在河师大晋升副教授,相老师成了外语系的副书记,他一笔一划地为我填写职称申报表,字迹清秀,我至今难忘。可惜相老师天不暇年,1995年病逝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享年仅42岁。相德新老师是一个真正的好人。
从1989年研究生毕业到betway官方app 工作,到2012年调离,我在河师大工作了23年,也就是从26岁一直到49岁,我在河师大结婚成家,有了儿子;教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有本科也有研究生,我为河师大倾心服务,河师大也培育了我。1993年我参加国家公派留学计划,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读英语教育研究生,1994年回国后担任外语系教学秘书,1995年晋升副教授,1996年3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做博士研究,师从杨惠中先生,学习语料库语言学,1999年毕业回校担任外语系副主任,2000年外语系撤系建院,我担任外语学院院长,直至2012年调离河师大。这几十年,我有幸遇到了一群最纯朴踏实,温暖可爱的同事,最刻苦努力,仁义诚恳的学生,他们的工作和学术成绩让我的成就感无与伦比;在河师大我也遇到了宽厚包容的领导。这几十年,我从青年进入中老年,师大外语学院却青春正盛,生机勃勃。感恩河师大,河师大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三、学科筑基
河师大外语系成立于1975年,周志培教授是创系主任,然后是张炳新教授接任。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几年,是外语系的最艰难时期:主任张炳新教授、副书记相德新相继病逝,英年而终,一些老教授陆续调离,如周志培、全春机、翁世雄(原系副主任)、尚营林等,一些中坚力量也由于各种缘由相继离开学校,如张昕(原系副主任)、颜学军(教研室主任)、王孝军(教研室主任),到了1998年年底准备申报硕士点时,全系仅有两位教授(杨大亮教授和贾冠杰教授),另加已调往教务处工作的吴益民教授,当时的外语系有三个本科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和旅游管理,师资队伍中本科学历占比较大,有硕士学位者屈指可数,博士一个没有。1999年年初外语系领导决定申报硕士点,但当时形势很不乐观:学校计划特拨经费重点支持几个学科申报,但不看好外语学科,建议外语系撤出。系主任杨大亮教授非常焦虑,也极不甘心。他和我商量该怎么办,我觉得硕士点这个平台对以后学科发展至关重要,能早一年获得意义重大,提出如果学校不支持,系里自己出钱也要做,而且势在必得。杨大亮教授是一个非常有担当,而且敢于任事的人。他善于纳言,更敏于行动。当时系里决定由郭英剑和我分别负责撰写文学和语言两大模块的论证,基本学科布局为:杨大亮教授领文学与翻译方向,贾冠杰教授英语教学法方向,郭英剑、梁晓冬副教授领文学方向,吴益民教授领句法学方向,端木庆一教授领语言测试方向,李文中领语料库与外语教学研究方向。杨大亮、贾冠杰、端木庆一、梁晓冬等负责联络沟通,现在回头看来,他们当年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为外语学科第一个硕士点的申报付出了极大的辛劳。结果证明我们的付出得到了回报,1999年夏,河师大外语系第一个得到了硕士点获批的消息,1999年秋,河师大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开始招生,迎来了第一批6个研究生。
2000年外语学院成立。当时面临一项抉择:是否需要申报新的硕士点。有一种观点认为,英语语言文学点刚开始招生,应当稳几年再说。但我感觉国家要加快发展硕士点,这对于我们可能是一个机遇,已获得的英语语言文学点只能涵盖英语一个语种,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在相当时间内可能会一直是短板,直接申报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很不现实。我们必须把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拿下来,以拓展之后的学科发展空间。学院领导班子统一了认识,集中精力申报新的硕士点。2000年夏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获批,外语学科发展从此别开生面。河师大外语学科两年拿到两个硕士点,为学科建设注入了活力。在硕士导师遴选中,我们开始实施之前的想法,力推日语系刘德润副教授成为导师,他拿到硕士导师资格,外语学院就能招收日语硕士研究生,日语专业的师资建设才会有活力。之后几年,外语学院上下一心,在学校的支持下,逐次申报并获批了英语教育硕士点、翻译专业硕士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硕士点等,导师队伍也逐步扩大。一个学科要想发展,就必须有平台,而平台的层次决定了学科发展的水平。有了更高层次的学位点,才可以部署学科发展方向,集中精力抓特色方向,对外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对内激励学术研究,提高教师向上提升的期望值,招收到更优秀的生源。
2010年前后,我们当时考虑增设一个新专业,可供考虑的有法语、德语和韩语。经过多方调研,决定集中精力建设法语语言文学专业,并决心从一开始就走与法国大学合作办学的路子。初期筹建的工作主要由董海负责,几年后与佩皮尼昂大学合作建系,正式成立法语专业。2012年,我们全力推进外语学院旅游系与历史学院旅游专业合作建院,学院副院长赵成福教授成为旅游管理学院创院院长。
四、学科建设
新乡地处豫北平原,远离中心城市,加上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在教育投入方面积贫积弱,河师大的人才政策长期跟在国内同类高校后面走,很难吸引优秀人才应聘。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我们只能立足本校,内部挖潜,把学科平台用好用足。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措施:1)建章立制。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导师选聘、课程教学和管理都是新的,从一开始就规范化对后续非常重要。我们在方向设置、考试、面试、授课,以及研究生研讨、访学、论文写作格式、送审与答辩程序诸环节都制订了细致的规章制度,慢慢形成一种严格和规范的惯例,并一年年传承下去。2)强化学术交流,提高教师学术素质。其一是放开学院经费,要求教师一年多次参加学术会议或外出研修;其二是权力下放,鼓励硕士生导师外出讲座或邀请专家来院讲座,教授或硕导个人有权独立邀请专家来院讲座并负责主持,学院负责经费和接待,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发挥和应用导师个人积极性和学术资源,打磨学术方向,从而使学生受益,同时也大大减轻了院领导的应酬。3)鼓励学院教师在职读研读博,学院给予一定补助,同时积极签约定向博士硕士,优化学院教师的学历结构。外语学院的博士从零到有(1999年毕业两位),从有到群,其中大部分都是学院自己的教师在职读博或培养毕业的硕士再读博回校,如李文中、吴益民、梁晓冬、陈运香、张志强、马照谦、赵文静、李素芝、娄宝翠、孙海燕、刘国兵、吴进善、张军民、姜士昌、侯林梅、田耀收、于浩鹏、董海等。当然也有一些博士毕业未能回校的,或回校短期后又调离的,但他们都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并为国家做出了贡献。4)依托项目促进学术团队,培育梯队。我们分别成立了“语料库应用研发中心”、“英美文学研究中心”、“翻译研究中心”等团队,通过省级和国家项目带动团队人才培育,从实践中看,语料库研究团队(李文中)和英美文学研究团队(梁晓冬)活动最为频繁,平时研讨活动也比较多,几年后这两个团队出的人才比较多,拿到的国家项目相应也比较多,说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5)鼓励通过项目申报凝练方向,从2008年起,学院尝试要求拥有副高以上职称者人人申报项目,拥有讲师职称者人人参与项目。这项举措当时颇受诟病,但后来证明还是有成效的。2013年外国语学院一年获得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虽然已离开师大,但闻之心喜,深感与有荣焉。6)建立一只作风硬朗的行政管理团队,服务师生。当时我们有一句话,叫作“态度要温柔,立场要坚定,执行要坚决”。从外语系到外语学院,从外语学院成立至今,学院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学院领导基本能秉持合作成事,与人为善,不贪得,
恋栈;老师们大都心思淳朴,谦冲和雅,学院气氛和谐,其乐融融;我工作上的伙伴也总能给我以支持,让我感到鼓励和温暖,如兄长般的杨大亮教授,贾冠杰教授、梁晓冬教授等;从其他单位调入领导各个发光发彩,如好人相德新书记、气象高爽的宋霞书记、作风干脆的李建波书记、厚重笃实、能力精强的赵成福院长(现任外语学院书记)等;当然还有学院办公室的杨三印老师、谢心灵(办公室主任)、徐新兰老师等。离开河师大后,我时常想起他们,想起我们曾经的时光。
最后,我必须提几位大力支持外语学院发展的校领导。王键吉教授是我国知名的化学家,为人真诚儒雅,在任校长期间最早给予了外语学科特殊的支持,1999年他为语料库应用研究专门拨款20万元,用以建立实验室和机房,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有气魄的事;之后几年他对学院的发展多有关照。李慈健书记亲和文雅,是一个有大气象的人,可惜他后来转任洛阳师院,在一次车祸中去世。林世选书记心胸宽宏,度量如海,我感谢他当年的宽容。特别感谢杨林、黑建敏、张现周、焦留成诸位校领导对外语学科的关怀。
师大外语人
不夸张地说,河南师大在国内外语学术界可算是一种现象级存在。从河师大走出来的外语界知名学者从南到北如杜金榜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田海龙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刘泽权教授(河南大学)、卫乃兴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英剑教授(人民大学)、向明友教授(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年青一代并已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的有胡春雨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甄凤超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娄宝翠教授(河师大)、刘国兵教授(河师大)、孙海燕教授(河师大)等。这也是“学在师大”最好的体现。祝愿河师大外国语学院以更新更好的姿态,求实奋进,开创未来。
(文:李文中2023年3月31日星期五)
李文中,男,1963年生,河南省开封县陈留人。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为语料库语言学、语料库与翻译研究、语料库与文学研究。已在国内CSSCI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2部,译著3部,编著2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以及教育部重点文科基地重大项目1项。兼任中国语料库语言学会副会长、英国学术期刊《国际语料库语言学期刊》(IJCL)、中国学术期刊《语料库语言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国应用语言学》等编委和审稿人。2000-2012年任betway官方app 外国语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