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场关于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的战略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在内的30多所高校参加此次会议。在这次会上,一个概念成为了大家讨论的中心议题,那就是“新工科”。
就在这场讨论会结束后不久,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希望各地高校开展新工科的研究实践活动,从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
此后,一场关于新工科的讨论开始在国内高校中迅速展开,成为了当前工程教育的热点话题。那么,什么是新工科?我们为什么要建设新工科呢?
尚待明确的定义
当任何一个新概念出现在公众眼前时,人们通常首先提出的一个问题便是——它是什么?新工科也不例外。不过,要想准确地解释“新工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新工科本身内涵十分丰富,涉及范围也很广泛。更重要的是,当前对于新工科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以至于至今还没有一个很准确的定义。
在《通知》中,新工科的主要研究内容被归纳为“五个新”,即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对此,教育部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表示,从便于理解而言,老工科对应的是传统产业,新工科对应的是新兴产业。
“从某种程度上说,新工科就是有别于传统工科的学科交叉产物。”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马陆亭说,新工科可以是老工科加上一些新技术甚至是人文社科内容杂糅产生,比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同时,它也可以是一些理科学科的产业化、应用化而逐渐出现的应用型理科,比如应用量子力学,这种应用型发展很可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前景。
关于新工科的概念,长期从事工程教育研究的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杨秋波认为,可以从高校和社会两个角度来理解。
对高校来说,新工科首先是指新兴工科专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原来没有的专业,当然也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这些都需要新理念的指引和新培养模式的支撑,最后实现更新更高的教育质量。
对社会来说,新工科强调的重点则是新结构和新体系。新结构要与产业发展相匹配,既面向当前急需,又考虑未来发展。新体系是指要实现高校分类发展,也要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实形势的需求
新工科概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当前工程教育大趋势的一种体现。
在复旦大学召开的那场研讨会上,与会高校达成了一份《复旦共识》。在这一共识中,对于当前的工程教育的背景,有这样一段表述:我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工程教育,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在创新中寻找出路。
“当前,世界科技革命与我国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会催生出大量的新兴产业,作为后发国家,这批新兴产业是我国实现弯道超车,在技术层面和经济发展上超过发达国家的有效路径。”马陆亭说,当然,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创新,想要发展这批新兴产业,就必须相对应地培养一批人才。发展新工科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培养这样一批新型人才。
“新工科正是在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新经济以及新起点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概念。”马陆亭说。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国内工程制造领域的某些结构性问题,也催生了人们对新的工程教育模式的探索。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就曾表示,虽然我国制造业人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聚集高地,但依然存在着制造业的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现象,传统产业人才素质提高和转岗转业任务艰巨,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不强。
“如今,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学校和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滞后。”王继平说。
对此,杨秋波也表示,新工科建设是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动响应。无论是从产业变革大趋势来看,还是从中国发展新经济大需求来看,都需要大批新兴工科人才支撑,然而现阶段一些领域存在人才奇缺的情况。
“众所周知,以‘AlphaGo’为标志,人工智能进入了2.0时代,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动方向,人工智能正逐渐成为一种产业,但我国却面临着人工智能人才严重不足的状况,在国际产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加强新工科建设来解决。”杨秋波说。
高校自发的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新工科的概念近期才被人们所关注,但国内高校对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尝试其实早已经开始。比如在2016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便成立了国内首家未来技术学院,北京大学也已经开始设置整合科学试验班,尝试培养新工科人才。对此,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曾表示,这样的做法值得鼓励,未来也将在全国范围内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进行类似尝试。
当然,对于新工科的探索并不仅限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此次教育部下发的《通知》便明确表示,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主要从“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高校”和“地方高校”三类学校入手,各类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不同的研究,并由不同的高校牵头联系。
采访中,对于《通知》中所列举的三种类型高校,马陆亭逐一进行了分析:“工科院校主要以原来的优势学科为基础,围绕学科群建设进行集成创新;综合大学利用多学科优势催生交叉学科,特别是以理科为基础的有应用前景的新兴学科值得大力发展;地方高校专攻知识转化与应用,很多科学技术都是在应用中产生的,所以这类大学要定位社会服务,紧抓社会的需求。”
而在杨秋波看来,“这次新工科的立项,不同于以往,既是研究项目,要搞清楚新工科的内涵与规律;也是实践项目,不能坐而论道,要体现到人才培养的实践之中;更是改革项目,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体制,激发活力”。对于高校来说,“大方向明确了,要发挥基层首创精神,聚焦需求,发挥优势,主动实践,根据自身的基础和特色去探索和推进新工科”。
节选自:《中国科学报》 (2017-03-14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