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拙著《夭折的帝国》
李峰
如果可以打个比喻的话,《夭折的帝国――秦朝兴亡十六谈》这本小书,是我在历史的崇山跋涉之时,不经意间捡到的一粒珠子。但将它打磨成今天的样子,却用去了我二年多的时光。
不过这并非就像胡适说的那样,把它像小姑娘那样打扮一番。而是清除它身上的尘土,揭下它不实的伪装,露出它本来的面目,是丑,是美,皆归于本真。那么这是在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么?答曰:否。历史是客观的存在,但史籍却是对个案的叙述,再厚的史籍也不过是记载下了数不清的特殊事例而已,试问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纵使把每一个历史事实都考证清楚了,又怎么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而并且这又有什么用呢?
于是问题就出来了。既然不是为了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那么为什么还要还史实以本真?答曰:史学是一门以人类的真实经历为研究内容的学问,所以要想对此进行探讨,则立足于历史的真实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否则就成了重逻辑推理的哲学或以虚构为重要特点的文学了。
事实上,历史的魅力就在于通过对人类已经体验过的史事进行分析探讨,从而达到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并预测未来的目的,一句话历史的魅力在于它的有用性。当然就今天的情势而论,这有点高看史学了,而就拙著而言,只能说是在了解过去方面作了一些工作而已。饶是如此,也颇费周章。
大致而言,本书揭示了秦朝的六个真相,即:
1)秦朝的南北用兵,是其既定国策,而非心血来潮;
2)秦朝的囹圄成市,根源不在刑法暴酷,而是其与民共赢理念的丧失;
3)秦始皇的独断专行,既有其自身的因素,也与先秦诸子的专制文化关系甚大;
4)秦始皇求仙,在今天被视为迷信,在当时实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科研项目;
5)秦并吞六国,摧毁了三代以来的贵族体制,建立起有史以来第一个平民社会,由此也激起了草莽英雄问鼎皇权的野心;
6)秦朝最终灭亡,从根本上说是乃在于其文化上存在着重大的缺陷所致;
进而得出了一条结论,即:
从整部中国历史看,秦朝正处在一个大转折时期,在它的前面是王朝时代,在它以后则是皇朝时代,秦就处在这两个时代的转关之处,于是在这个皇朝里,新的因素要求成为历史的主导,但旧的因素却不肯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结果各种矛盾交互演进,终于发展到无法调和,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历史因而进入剧烈调整期,最终旧的政权瓦解,新的政权确立,代表民众呼声的意见受到了新兴统治者的重视,于是历史随之走上正轨。
相对于同类史书而言,这本书不仅在内容上颇为新颖,在叙述形式上也下了相当大的工夫。说实在地,小姑娘还是要打扮一下的。
首先,以问题为中心来展现她的轻灵。从一个个问题而不是人物或事件入手,将论述的重心始终置于“所以然”之上,直接对产生某一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这就避免了重复叙述许多众所周知的史实。所以书读起来感觉会很利索。
其次,以随笔的体裁来展现她的灵性。随笔这种方式可以因事命篇,深入细致且又不失生动活泼地探讨历史,这样既避免了学院式讲史的呆板,又避免了坊间故事式说史的浮浅。事实也正是如此,本书的十六个章节,可说章章充满了灵性。如《被恶搞的秦始皇:私生子、暴君和强奸犯》、《断桩秦汉两朝的口水官司:“暴政”辨》、《你若是始皇,怕也要拓疆》、《求仙:今日为闹剧,当时乃科研》、《荆轲刺秦: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一个关系秦朝国运的神秘预言:今年祖龙死》、《六国亡秦:山东终于也爽了一把》、《亡国三巨头:胡亥、赵高和李斯》等篇章都是挺抓人心的。
最后,以典雅的文笔来展现她的秀丽。检讨历史,但凡优秀的史学著作,都有着不凡的文采。远者如《左传》、《史记》,近者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钱穆的《国史大纲》,都是如此。尤其有趣的是毛泽东居然称司马迁为“文学家”。却是说千道万,再好的史书也是写给人看的,而要想打动人,生动性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忽略的。故而本书在行文过程中,抱着虽不能致,心向往之的心态,相当重视文字的运用,力求能在语言的生动性有所作为。
总之,诸般手段耍将下为,两年很快就过去了。
自夸一下,这本书写成后,个人认为其份量还是相当厚重的,且因其要言不烦、灵动飘逸且秀丽典雅,所以读起来还是颇有情趣的。当然它到底如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因为时间才是最公正的评判者,那就把它交给时间来评判吧。
它会在经历了岁月无情的淘汰之后,仍能散发着熠熠的光彩吗?我将以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情将它长久地关注。
最后,讲个笑话。前些时候我与本书的编辑闲聊,我说真盼着这本书赶紧被你们做拉圾处理掉!却是这部书,出版社只给了我数本样书,我若想要,就必须去买。所以我一直盼着他们能快点降价处理,这样我就可狂购一批了。那编辑听后很是不解,说这是她第一次听作者这样说自己的书。但她很快就回过神来,大笑道:你以为我们傻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