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是betway官方app 校级重点学科,下设传统史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国现代化史研究三个研究方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鲜明特色。
在传统史学与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主要以宋元明清史学研究为重点,注重从史学史的角度考察古代学术文化的变迁,同时突出中原文献整理与研究,形成了考据、义理并重的治学路径。在传统史学研究领域,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意义的研究论著,打通经史,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治学路径。王记录教授的《清代史馆与清代政治》、王盛恩教授的《宋代官方史学研究》、原瑞琴教授的《〈大明会典〉研究》等专著将史学史、政治史与学术史结合起来考察,跳出传统的单纯以史学文本为研究对象、单向探讨史学发展问题的樊篱,视角新颖,拓展了史学史研究的视野,把史学史研究引向深入。
在文献整理与研究方面,重视中原文献的整理和历史文献学学科理论的探讨,形成了考据、义理并重的治学方法。近几年来,本学科成员先后完成和参与了省级和国家级课题《中原文化大典·著述典》以及《中华大典·文献目录典·典藏总部》的编纂,主持《阮孝绪〈七略〉辑证》、《中国历代家训文献叙录》、《〈大明会典〉研究》等全国高校古委会古籍整理课题5项。既重文献考辨,又重思想阐发,形成了考据和义理并重的治学方法。
在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注重对现当代社会群体组织、村落家族文化、三农问题等专题的研究,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风格。在近现代中国社会群体组织--农会、商会以及工会等研究方面,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李永芳教授的专著《近代中国农会研究》以及学术骨干在《清史研究》、《中国农史》等刊物上发表的系列论文,对近代不同类型的农会分别从成立背景、发展过程、组织结构、主要活动、性质与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历史考察,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当代中国"三农"问题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本方向成员近几年在《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当前中国农民自由而全面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思考》等多篇有关农民问题的系列论文,对当代中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及阶层结构变迁等进行了宏观上的审视,在完善农村史学研究理论体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村落家族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本学科成员继2003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村落文化变迁研究"以及出版《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之后,近年来对该研究领域继续拓宽和加深,相继在《历史教学》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对中国村落家族文化的历史变革进行了颇有见地的研究。
在中国现代化史研究领域,注重中国近现代交通运输业、农业、工矿业、商业等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以中国近现代实业发展史研究为桥梁,深入探究中国现代化演进内在规律的研究路径。在近代邮政业、交通运输业研究方面,成绩斐然。苏全有教授的论著《清末邮传部研究》在国内第一次从现代化视角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近代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原因、状况、特点和影响,得到学界首肯。在近代工矿业研究方面别具一格。王守谦博士的《煤炭与政治--晚清民国福公司矿案研究》注重从细节中把握区域社会及其民众对外来势力的解读和反应,考察了河南煤矿业与社会变迁的关系,视角新颖,研究方法别具特色。在中国现代化研究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本方向成员发表有关中国现代化研究领域的论文近百篇,从多层次多维度揭示了近代中国实业及不同区域渐近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及对中国社会结构变革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从单向细微之处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现代化模式及内外关系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对中国现代化中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为学界所关注的观点。
本学科研究力量雄厚,共有研究人员2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6人,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的研究队伍。
本学科科研成果突出,整体科研水平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40余部,发表CSSCI论文15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及省级科研项目12项,厅级项目3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7项。其中王记录、李永芳、苏全有等学科带头人在各自领域均已取得突出成就,成为较有影响的专家学者。
本学科图书资料丰富,教研设施先进,用于本学科研究的藏书有80余万册,相关数字资源有数十种,计算机、多媒体等电子设施齐备,为学科点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本学科十分注重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国内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有关教学、科研单位保持交流合作关系,与韩国岭南大学等国学者的互访和交流亦日益频繁,近年来承办了"中韩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新中国六十年史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暨河南省历史学年2009年年会"等多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有力地推动了专门史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