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相出彩献百年】李俊甫:赤胆忠心行救国之路 至死不渝拓学术荒芜

时间:2023-03-25浏览:67设置

【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



李俊甫(1903—1981),原名相杰,洛宁县人,当代化学家。1924年赴美国留学,1931年获化学博士学位,次年回国。回国后,一方面在北平任教,一方面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入河南大学任教。1946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随军入城,参加军管会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师大校务委员会委员、河南大学理工学院院长、新乡师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副院长等职。

生于内忧外患的时代,李俊甫并没有在炮火声中放弃对理想的追寻、放弃对国家前途命运的追求,反而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更加坚定了要为祖国的光明未来做贡献的信念,他用一生诠释了“学术风骨不可折”的精神信仰,用一身的才华和气力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赤诚之心爱党报国

5岁那年,李俊甫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1911年,他就读于宁县官立高等小学堂,1916年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今河南大学前身)英文科1924年,李俊甫以优异成绩公费留学美国,在加州伊利诺大学攻读化学硕士学位。4年后又康乃尔大学研究院进行深造,终于在1931年,李俊甫理论化学博士学位。年轻的李俊甫目睹过祖国的满目疮痍与家破人亡,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虽身在海外,仍然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报国之心。当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发生,李俊甫谢绝了导师的多次挽留,于1932年毅然回国,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中。1933年秋,李俊甫应张仲鲁校长邀请回到河南大学任教授。回国后,他在北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马列主义小组”,并把自己留美8年的全部积蓄交给党组织,拿出自己任教授的一半月薪作抗战经费。这是李俊甫人生中的重要转折,怀着“科学救国愿望的从此开启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征程

李俊甫多次掩护党的地下组织、营救革命同志,并引导青年参加革命。1940年,在鲁迅先生逝世纪念大会上,他和嵇文甫、王毅斋等教授发表演讲,痛斥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媚日政策,号召师生要以鲁迅先生为榜样,坚决顽固派的倒行逆施作斗争。不论李俊甫如何行动,他始终把党的领导放在心中,作为自己前进的方向标。但不幸的是,他的抗日爱国行动引起国民党和日本特务的仇视,1943年,李俊甫被国民党特务组织逮捕。即使被捕,他仍不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后来李俊甫被革命师生营救,河南大学学生成群结队地到20里以外去迎接,并为他专门举行庆祝会。借此机会,他在大会上慷慨激昂地发表抗日到底演说,给予师生巨大鼓舞。李俊甫不仅要求自己与党同行,也鼓励、带领了许多青年师生走在正确的革命道路上。1944年,日寇进攻豫西山区,河南大学被迫由嵩县潭头镇向荆紫关迁移(抗战八年,河大先后在鸡公山、镇平、潭头、荆紫关、宝鸡等地办学)在日寇随时都可能再度扫荡潭头时,时任化学系主任的李俊甫为保护国家财产,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只身跑潭头河南大学实验室,从尸骨瓦砾堆中拣回20多个贵重的白金锅,如数交给学校。在他爱国、无私精神的感染下,他率领化学系青年教师卢锦梭、陈西河等6名师生,再次连夜返回潭头,掩埋好被害师生的尸体,将学校一些设备、仪器、图书打包装箱,雇人运送到安全地带。李俊甫对待祖国和党的事业,始终满腔热血、毫无怨言。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撕毁协议,向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在革命的紧急关头李俊甫于1946年8月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6月开封第一次解放后,李俊甫和著名民主人士嵇文甫、王毅斋、罗绳武等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监视,投奔中原解放区,联合发表了告国统区知识分子的公开信,这对当时的广大知识分子认清形势,为积极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投入革命阵营,起到了极大的作用。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时,他被派为党代表,进驻北平高等学校。后经河南省委多次交涉,李俊甫回到河南大学主持理学院及化学系工作,直到1956年被任命为新乡师院的院长。虽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但李俊甫走出了勇字当头的气势,为了祖国的崛起多次牺牲个人利益,自始至终与党和国家站在一起,他的精神与品质感动了代代师生,也不断熏陶着一批批爱国青年。


潜精研思风骨卓然

一心向学求真知,万般艰辛毅力坚。李俊甫在溶液理论的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这得益于李俊甫注重卓越、精益求精的科研追求;得益于他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学术态度;更得益于他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在1924年到1932年这长达的8年光阴里,李俊甫先后就读于美国加州伊利诺艾及康乃等知名学府,学习和研究理论化学,并在国际著名化学家班克拉特夫的悉心指导下进行溶液理论的研究。李俊甫在当时就充分认识到了实验科学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这也在他的溶液理论的研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为了获取大量的实验数据、最大化确保研究成果的精确,李俊甫专门设置了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并多次与其导师班克拉特夫合作,仔细地考察了溶液组分的聚合、分解、溶剂化、稀释热以及分层倾向等干扰因素对实际溶液所造成的与理想溶液的偏差。在他1931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中,李俊甫反复强调:“完备正确的理论,必须建立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没有充分实验数据的腹断实不可取。”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信念早已深深烙进李俊甫的心里,即使后来李俊甫取得了极高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成就,他也依旧坚持实验研究“事必躬亲”,自己亲自动手计算数据、绘制图表,力求数据的精确度。知名的生物化学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前言中表达了对李俊甫严谨的学习态度的赞赏他给予的大力帮助表示了感激。

李俊甫不仅对于科研保持着严谨的态度,对自身也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为更好迎接1980年10月份在西安召开的首届全国“溶液理论热力学、热化学、热分析”学术会议,在一个多月的时光里,李俊甫经常在把自己关在窄小、闷热的办公室里整理数据、书写论文,终于赶在会议之前完成了五篇论文的撰写工作,但长期高强度、高难度的工作也对李俊甫的身体提出“红牌警告”,当他把这批论文交给中国化学会评选时,劳累和疾病使得李俊甫一次胃出血竟达五百毫升之多,癌细胞在他的身体里滋长了起来。但面对助理“不要过度辛劳”的劝说,他仍坚持亲自前往西安参加论文报告会。尽管在会议期间,李俊甫身体每况愈下,他咬牙坚持,八天的会议竟没有一次缺席,与会代表都被他深深感动。会后,李俊甫的病情渐渐加重,后经诊断发现食道癌已溃烂长达六厘米,在这种情况下,他仍购买有关溶液理论的书刊进行学习研究,术后的五十多天,他还坚持处理购置仪器、派人进修等事宜。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李俊甫放心不下溶液理论的研究工作,他留下遗言表示:要把他长期积累的溶液理论专业书刊和研究资料全部交给组织,希望研究室的同志们一定要把这项工作继续下去

除了在学术研究上有着突出成就,李俊甫在领导学院工作、促进学科发展上也有着显著的贡献。李俊甫曾先后在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院校任教。后来历经辗转在新乡师范学院(betway官方app 前身)扎了根,在他的领导下,校的化学系建立了溶液化学研究室。1956年至1966年春,李俊甫先后发表了《三元系液——液平衡临界点的一个简便估计法》《碘化钠对苯与甲醇混溶性的影响》《高氟酸钠、硫氰酸钠和碘化铵对苯与甲醇混溶性的影响》三篇论文,这些学术研究成果一字一句都体现了这位学者朝乾夕惕、兢兢业业的学术风骨。而李俊甫对学术的追求远不于此。在“文革”时期大量研究被终止的情况下,他仍对党和国家的未来以及学术研究的发展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他搜集和阅读了许多有关溶液理论的外文资料,指导实验室全体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相继发表了《膨胀量热计测量碘化钾在甲醇中的溶解热》等7篇论文。因为历史原因,这些论文大都在他辞世后发表,但他生前曾多次对助手表示:“以后发表文章,不要把我的名字放在前面。”充分表现了李俊甫谦虚诚恳、不求名利的高尚人格。“十年文革结束”的消息传来,李俊甫满心欢喜和激动,在制定河南省科学规划时亲笔填写了关于建立溶液化学研究室的申报表,后来在省科委和新乡师院党委的鼎力支持下,中断了十余年的溶液理论研究工作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学院化学学科有了崭新的未来。

李俊甫在任职的过程中对新乡师范学院产生了深刻的感情。1979年,当他听说省里要把他调离新乡师范学院时,李俊甫多次向省里领导请求无论如何也要保留新乡师院化学系教授的职务。无论是对学术,还是对学院,李俊甫始终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般,投注大量的精力和感情,于他而言,对每一样事物、每一个研究都要以最专注和认真的态度对待,这也是这位学者最大的学术魅力。


治学严谨真情育人

20世纪30年代初,李俊甫在河南大学执教期间就成绩显著。在教学中他一贯注重实践,强调上好化学实验课;修改学生作业时一丝不苟,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学业上对学生要求极其严格,达不到他的要求,就很难得到他所授课程的学分。

李俊甫不仅对学生要求严格,他自身严谨治学的精神更是令人敬佩。他在河南大学时,身为学校党组成员,兼院长和系主任行政职务,还担任物理、化学的教学工作。那时,讲课没有教材,要一章一章地亲自编。时间对他来说十分宝贵,只有每天深夜党组会议结束之后,时间才归他所有。每到那时,他总是舒展双眉说:“我该开始教学工作了。”教材组的同志都知道他工作繁重,每次接到他的教材手稿都是随到随改。李俊甫的底稿总是涂改得横三竖四,密密麻麻,难以辨认。

1939年,李俊甫在河南大学任教期间,精心组织创办了“七七中学”,并任教务主任。“七七中学”以七七卢沟桥事变命名,具有极大的政治进步意义。在艰苦的办学条件下,中学各科老师均由河大教授、讲师或助教兼任,师资力量雄厚。“七七中学”共创办五届,至1944年由于日寇侵犯而被停办,虽然建校时间短暂,但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在日常生活中,李俊甫也是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教授架子,每当有学生到他的住处请教问题,他都会拿出茶水、糖果热情相待。

在新乡师范学院的领导岗位上,他多次强调“政治课、教育课、专业课、教育实习就是我们教育计划的四个组成部分”。他的教育思想来自于他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开创社会主义师范教育方面有其独到精深之处。在他的辛勤培育下,卢锦梭、戴明、周西顺等著名学者脱颖而出,还带动了新乡师范学院化学系一批中年教师从事溶液化学的实验研究工作。

“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景仰的学者,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的发现,也应该为我所用。”他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经常阅读外国的教育理论书籍。他认为教育无国界,各学科、各学派之间一定要加强相互合作与交流。作为一名教育者,李俊甫刚毅宁静,情操高尚,治学严谨,在他的精心浇灌下,一批批栋梁之才于国家的各个岗位上施展抱负。

怀一腔热爱,行万里长途。不论是在革命、科研或是教育的道路上,李俊甫从不言弃,一步一印地奔跑在队伍前列,把每一条路都走成了星光大道,将人生开拓成辽阔的原野。每一次选择,李俊甫都毫不犹豫地走向了他所热爱的事业,给后人留下坚定的背影。

(整理人:石晓倩 大学生记者白润林 覃皓越 王莹春资料来源:《河南大学百年人物志》《徐悦仁教授文集》《河南师大报》等)


返回 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