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ay官方app|校庆网
教学动态

betway官方app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文科组教学督导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7-06-29浏览次数:2471


在校领导的深切关怀和教务处的直接领导下,本学期的教学督导工作深入贯彻以人为本、和谐督导的原则,有条不紊推进,并在期末圆满完成各项既定任务。

教学督导以提升我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目的,督导员既以督导者的身份履行督导职责,又以任课教师的身份与被督导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启发,做到了督教相长,督导员本人和被督导教师都受益良多。

学校在以品德高尚、教书育人效果好、学术造诣深厚、深受师生爱戴等为标准,推荐、选拔出的督导成员的基础上,注重督导团队及专业化的建设。本学期教学督导工作开展伊始,学校就针对新聘青年优秀教师加入教学督导的实际情况,以两种方式帮助新加入督导团队的教师迅速掌握教学督导的内容和方法。其一,召开专门的新督导培训会,文科组由张晓敏老师、王茝老师及其他督导经验丰富的老师,以来自听课一线的切身体会、经验,与新督导成员交流。其二,在分小组时,新、老督导结合,以老督导带新督导的形式,手把手、全流程认识并掌握全部教学督导任务和评价体系。此外,在督导工作开展过程中,也注重相互沟通和交流,就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经过以上多种方式打磨,造就了一支队伍精干的督导团队,保障了相关工作的开展和圆满完成。

经过近些年的探索,督导组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程序,故本学仍然沿袭使用。首先,各督导小组根据本组具体负责的学院排课情况,结合督导教师的共有时间,制作听课一览表;其次,提前10分钟到达教室,挂督导牌,向任课教师说明身份和任务,并对任课教师上课情况及学生出勤、听课状态、接受效果等全方面观察记录。再次,课毕与任课教师及时交流,提出认同方面与不足,共同探讨改进的方法。第四,及时向教务处及学院负责领导反馈,肯定成绩的同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下面从总体情况、基本经验、问题及对策、对督导工作的总体思考等四个方面对本学期文科组的督导工作作一总结。

一、总体情况

学期文科督导组共完成督导听课任务112人次,分别为:文科一组张晓敏、王盛恩、杨文琪老师对法学院(10人次)、文学院(12人次)督导听课22人次;文科二组王茝、张正君老师对政管学院(4人次)、历史学院(9人次)督导听课13人次;文科三组韩勤英、赵振老师对音乐学院(7人次)、教科院(4人次)督导听课11人次;文科四组郭英珍、刘冬梅老师对旅游学院(4人次)、商学院(14人次)督导听课18人次;文科五组牛向阳、吉莉老师对社会事业学院(10人次)、马克思主义学院(10人次)督导听课20人次;文科六组任鸣鸣、李宏、陈妍娇老师对外国语学院(25人次)、美术学院(3人次)督导听课28人次。

评教成绩中,优秀的58人次,占51.8%;良好的49人次,占43.8%;中等的5人次,占4.5%。此数据显示,有近一半的教师能够完全胜任教学,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另有近一半的教师能较好完成教学;另有个别教师能基本完成日常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一般。

需要指出的是,每小组督导安排的听课一览表,基本上是根据各组成员时间和其他方面便宜的原则、以及一些硬性督导指标(如需凭职称的教师、新进教师、学院评教成绩后5名的教师)来选择的,并不具备概率论和社会调查中的“随机选择”原理要求,故本次数据意义不适合推论各个学院的教学效果,更不适合推论全校人文社科的教学情况。本次数据的意义仅限于现有被督导听课的老师情况。

二、基本经验

通过与督导组老师的积极沟通和交流,结合各小组提交的优秀课例,现就成功教学的一些基本经验总结。

(一)兢兢业业热爱教学:精心备课是前提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也同样适用于教师的授课。在课堂上讲授的1-2个课时,通常需要3-4天、甚至更长时间的准备。诚如法学院常宝莲老师所说,要达致良好的课堂效果,不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无法完成的。为此,她坚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精心制作PPT,并把准备的重点放在教学内容上,以所讲授内容为主线,把相关的内容串成一个体系。就她讲授的课程而言,需要从程序法的内容拓展到实体法的内容,从理论讲授拓展到包括案例分析在内的法律技能的培养,从教材知识的讲授拓展到司法考试专题知识的讲授,甚至增加和准备法律职业伦理知识以及社交礼仪等人文知识。一方面拓展学生的思路,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法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制作精美、富有艺术性的PPT,简练、规范的课堂用语……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即能突出重点,又能使相关理论知识浑然连贯成一个完整体系,教学效果自然会很好。

(二)孜孜不倦激发兴趣:深挖学生需求是基础

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习的最初动机。教师在课堂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只有把学生的这种学习兴趣发掘出来,并利用各种方式使其保持学习的劲头,才能保证知识传授的效果。而在具体的专业学习中,学生的需求、关注点、未来职业规划等不同,兴趣点也会不同;优秀的教师会结合所授课程内容的特点、学生的专业特长,综合考虑学情,发现并挖掘本班学生的特殊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王玲老师,利用激发学生兴趣的做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讲授过程中,是她一贯使用和追求的教学方法。比如,她在讲授《西方行政学说史》的枯燥理论时,首先抛出一些与理论相关又紧密契合现实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例如,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主流经济学者认为个人在经济市场受利己动机支配,在政治市场受利他动机支配,而布坎南认为政治市场中人亦受利己动机驱动。人在政治市场到底受利己动机还是利他动机的支配?提出此问题后,举与个人休戚相关的行政管理政策,让全体学生作评价,并提问学生作出不同评价的原因及动机,以此引发他们思考人在政治市场是受利己动机、利他动机抑或利己与利他混合动机的支配。而后,在讲课中给学生讲述已入职学生的成功就业经验以及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工作中的必要性,即以求职、工作为动力,激发他们学习与运用理论的兴趣与热情。

常宝莲老师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课程的讲授,都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她所讲授的民事诉讼法学也不例外。在民事诉讼法学的课堂讲授中,她主要采取四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幽默风趣教学法;二是案例分析教学法。在讲法律原理时,尽量结合案例,使学生在深入浅出中轻松掌握法学理论;三是师生共鸣教学法。尽量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语言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讲授,以促进师生之间的共鸣;四是契合司法考试教学法。法科学生将来进行司法执业需要通过司法考试,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结合司法考试的题型进行讲授,是学生较为关注和感兴趣的教学点,所以有必要在讲授民事诉讼法学的原理、制度、规则时,配合司法考试的真题进行分析和讲解,既符合教学目标,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热情洋溢努力创新:全程吸引学生注意力是关键

在提高教学效果中,精心备课时前提,激发学生兴趣是基础,而让学生能够在整堂课的学习中保持旺盛的求知态度和互动氛围,则需要任课教师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创新中。从各组提交的优秀课例来看,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都能够创造性的摸索和发展出一套适合本人个性特征、专业特点和学生情况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虽然不一而足、各具特色,但任课教师都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优化教学效果。

外国语学院陈颖老师,长相甜美,亲切和蔼,极具性格魅力和感染力。在课堂教学中,把她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关心和爱护,以良好的教学态度与教学热情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充分带动了学生学习与互动的热情。在课堂环节设计上,即做到环环相扣,在细节上把握重点和难点,又能张弛有度,在竞争性、提问式等紧张环节过后,安排一些轻松的活动与互动,同时配合学生口语训练和课后作业,有力保证了教学效果。

教育学院的罗红艳老师以科研助力教学,把科研中的心得和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真正做到研学一体化;利用基础教学的演练、磨砺与创新,成功申报教育部及省级精品课程项目并通过成果验收。他的成功做法是:以《教育社会学》、《教育政策法规》为精心打磨课程,不断尝试改革、推进实验,基本形成了一套程序。首先改革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从课堂教学单一主体向全体主体转化。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挖掘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因素。其次是改革课堂人际组合方式,从单子式互动模式(教师提问单个同学)向群组式深度汇谈(方块式小组结构)转变,实现群组式互动模式转向。具体做法是从改变原有空间结构开始,即建构“前后两排各3人”小组。然后通过小组内部组织结构和小组任务,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充分的沟通、交流与观点碰撞。

(四)注重课后反馈互动:获得感是良性师生关系循环的推力

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不能只用考试成绩这个单一标准来衡量,还要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感受和体验。优秀的教师,不但注重通过常规课堂渠道实现与学生的沟通,还注重通过主动或被动收集课后反馈,对教学进行更加客观的评价和评估。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认可与美誉,能够让任课教师获得为人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这是构建和推动良性师生关系,保证长效教学效果的推力。

文学院刘安娜老师就经常会收到来自学生们的课后感言。如“今天上了这学期你带的最后一节语文教学论课,很舍不得。你和你的课真的都很棒,你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有丰富的知识经验,鲜活的思维理念,更有真切的人文关怀。所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能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不仅传授知识,更能启发思想是非常难得的,你做得就很好。向你致敬!非常感谢你这学期的陪伴,希望我们还有机会见面”。

外国语学院陈颖老师也特别提到学生反馈助益教学的问题。她的经验是,每完成一课的学习,都会询问学生是否还有不清楚的地方,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除了耐心讲解,还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课堂设计是否合理,知识讲授是否明白到位。根据学生反馈,及时修改教学设计,使以后的教学更加顺利有效。

三、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问题

通过汇总、分析各督导小组反映的情况,并进行大类区分,本学期文科教学督导中发现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1.学校教学设施问题

如二号教学楼地下室噪音很大,影响一楼教室上课效果;如田家炳教学楼教师休息室的灯光极其微弱;如周末东教二的教师休息室上课期间不开门,导致上课教师课间没有休息的地方并无法喝到开水;如排课问题,主要是教室小,学生多,曾有两人合用一凳,还有一女生蹲着听课的情况,督导老师只好出去为学生找板凳;如个别教室卫生脏、乱、差的问题。

2.学院教学管理问题

主要表现在具备开设第二学位课程的学院,疏于这方面的教学管理。如法学院第二专业存在到课率低的问题,最低时只有8个学生上课,学生迟到现象严重,有学生上课37分钟后进教室的情况;如文学院第二专业学生迟到现象较多,一些课程到课率不高;如外国语学院非工作日上课的教师缺课现象严重,本学期共督导该院12位周末为双学位和公修课上课的教师,有4位教师缺课,占到总数的1/3。事后外国语学院称这些教师均事前请假,但学院管理教学的负责人均没有在第一时间(缺课的下周一)提供请假手续。

3.教师师德及素质问题

个别教师在课堂上短时间接听手机;个别教师存在上课迟到与提前下课现象;课堂用语不够规范、标准,口头语、口头禅较多;还有语言表述不够准确,对一些问题讲解不够透彻;甚至上课时河南方言与普通话混用。

4.授课形式及内容问题

部分老师上课用PPT内容与版式不够理想或不清晰,或者以word文档形式投影,个别教师不用多媒体教学。另有教师讲课满堂灌,过分依赖教材,枯燥无味,缺乏互动。有的教师照本宣科,无重点难点,教授内容比较散,深入程度不够。

5.教师对课堂管理问题

突出表现在不少教师缺乏责任心,对课堂教学缺乏管理,导致学生出勤率不高,个别学生上课迟到;教师对学生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不予干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看手机、吃东西、睡觉。

(二)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我们群策群力,提供以下建议做参考。

1.加大投入,加强管理

加大教学基础建设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和环境,排除各种影响教学的不利因素;落实教学保障管理制度,畅通问题反馈机制,实行奖罚制度。对于教师休息室门不开、教室卫生差等问题,需落实责任人,被举报有问题并经落实,即给予处分。

2.加强对公修课、双学位及技能课任课教师的考勤管理

公修、双学位课程在周末进行,过去对此类课程监管不够,导致教师缺课现象频出。建议加强对此类课程的督导,规范请假手续,严格各级管理。如教师在周末请假的缘故不能与教务处沟通,但务必在下周一补办请假手续,若不能及时补办应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美术学院的授课分教师讲授与学生练习两大部分,老师在完成讲授任务后擅自离开教室的现象普遍。学院领导应提醒教师坚守工作岗位,对学生的练习给予认真指导,制止在上课时间擅离教室。

3.开设师资培训班,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职业素质

督导过程中发现,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敷衍应付,教学质量不高;一些教师没有很好地掌握基本的教学规程、教学技能和教学要领;部分青年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还不够全面、准确、深刻,对教学内容的驾驭还不够娴熟。建议学校进一步加强对教师进行爱岗敬业精神教育和教师职业技能培训。

4.举办优秀教师示范讲座,对青年教师进行课堂管理训练

督导中发现,有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说话、睡觉、思想开小差等现象,而且比较普遍。我们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部分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经验;二授课内容枯燥,或者教师不负责任,认为课堂管理并非自己的份内之事。我校进行过多种类型的教学技能比赛,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有很大帮助,但这些比赛和示范均不涉及课堂管理的内容。因此,有些青年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希望相关部门组织授课优秀的教师对课堂管理举办讲座并进行示范,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

四、对教学督导制度与大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总体思考

经过近十年教学督导的实行,我校在督导的原则、目的、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都形成了成文的规章制度,并在具体执行中赋予这些制度以人性化的弹性,非常好。但,仍有改进的空间,如可否考虑引入科学督导理念,完善督导程序,让教学评价更加客观。

如上文所指出的,本学期督导的基础数据,只能适用所有被督导的老师,不具备推论学院或全校的意义。其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各个督导小组在选择督导对象时,没有按照统计学概率论意义上的随机选择原理进行。在引入科学督导理念后,可由教务处根据本学期所有开设课程,按照完全随机原则和所选的代表性原则,统一安排听课一览表;再由专业相近或相关的督导老师,结合自己的空闲时间,选择要督导听课的老师。之所以强调专业相近或相关,是因为这样可以对课堂内容进行全面评价。这样的想法是基于本人的一些经历,虽然本人英语语言能力尚可,但在听法语课时,就只能对授课形式、节奏、环节等方面进行评价,而对更为关键的要素如知识点能否准确讲解、重点是否突出、难点能否讲解到位等,就很难评论。通过随机排出听课一览表和请专业相近督导员督导,可以推进科学督导进程。

目前采用的督导程序是挂牌进入教室,向督导对象说明身份和任务,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督导所听内容是常规化教学的一部分,能够体现平时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但还应看到,在和任课教师打过招呼后,他们能够迅速调整授课方式,增加课堂互动环节,调节课堂气氛,强化课堂内容等,这给客观评价日常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还有个别老师,教学态度、教学风格具有双面性,督导人员在场时,把课上得非常精彩;平时课堂竟敢让大四学生替其上课。若不是学生举报,根本不会发现此类影响恶劣的教学不端行为。反观我校教学督导成绩优秀率和良好率如此之高而教学名师并不多的现象,完善督导程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可否考虑不挂牌、不打招呼直接进入教室的方式?可否考虑结合教学录像、跟踪督导等,综合多种形式的督导评价体系?

与科学督导紧密相关的是教学评价指标。现行指标是适用全校所有专业、所有课程的。大致来说,可以把课程按照性质分为双学位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从这学期听课的情况来看,公共课教师热情高于专业课老师,从教学效果来说,公共选修课最好,公共必选课次之,专业选修课尚可,专业基础课最末。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导向、课程是否具有竞争性(是否必选)有较大关系。专业课程是大学教育优势和教育特色凸显的基础课程,故在教学工作量计算中,应向从事专业教学的任课教师倾斜,以鼓励他们认真备课、用心讲课、关心课程反馈和评估。此外,不同性质的课程的评价,相应教学评价指标的设计和采用亦应不同。比如公修课中“选用教材适当、准确”一项指标,明显不适合评价单个老师的情况,因为教材的选用是教研室或者教育部统一要求的;再如“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性高”一项指标,就不适合100多人、甚至200多人的大课堂。因为在这样的大课堂中,很难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因此,区分课程性质有针对性地制定、选用评价指标体系,会大大提高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执笔人:陈妍娇

附:优秀课例


常宝莲老师的《民事诉讼法》优秀课例点评

杨文琪

常宝莲老师所讲授的《民事诉讼法》课程,是本院2015级知识产权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常老师精心安排授课内容,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对上次课所学习的重点知识进行复习,然后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自然引入本节课程的学习内容。在理论知识的讲授方面,善于使用如案例教学、往年的律师资格考试真题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授课语言清晰、准确、规范,非常关注学生的反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其课堂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此外,常老师还特别善于以总结归纳的方式突出重点,使学生能够通过强化记忆,当堂掌握,体现出较为高超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从而出色完成教学任务。


民事诉讼课堂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法学院 常宝莲


我走入大学法学教师岗位已近六年,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总让人心情愉悦,这或许是喜欢这个岗位的缘故吧,当然师大学生朴实、好学的特质也使得教学过程顺利而快乐,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一、以充分的课前准备为前提

要达致良好的课堂效果,不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无法完成的。为此,我坚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精心制作PPT。由于作为程序法的民事诉讼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民法、经济法、劳动法、婚姻家庭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物权法等民事实体法互为依存、密切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民事诉讼法学进行备课时,不能只是单纯地准备民事诉讼法学方面的知识,应当拓宽讲授范围,适时地增加其它法律部门中和民事诉讼法学有关联的知识。在教学内容上,要从程序法的内容拓展到实体法的内容,从理论讲授拓展到包括案例分析在内的法律技能的培养,从教材知识的讲授拓展到司法考试专题知识的讲授,甚至增加和准备法律职业伦理知识以及社交礼仪等人文知识,一方面拓展学生的思路,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法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课程的讲授,都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在民事诉讼法学的课堂讲授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幽默风趣教学法。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克服纯粹课堂讲授带来的沉闷单调气氛,力争使笑声伴随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案例分析教学法。尽量在讲法律理论和法律原理时,导入案例进行讲授,使学生在深入浅出中轻松掌握法学理论。三是师生共鸣教学法。尽量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语言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讲授,以促进师生之间的共鸣。四是契合司法考试教学法。法科学生将来进行司法执业需要通过司法考试,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结合司法考试的题型进行讲授,是学生较为关注和感兴趣的教学点,所以有必要在讲授民事诉讼法学的原理、制度、规则时,配合司法考试的真题进行分析和讲解,既符合教学目标,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以追求课堂教学效果为目标

要保障良好的课堂效果,除了课前的充分准备外,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拓宽教学内容。首先,应将民事诉讼法学和相邻法律部门进行比较讲授。不能只讲授民事诉讼法学的知识,还应当讲解民事诉讼法学和宪法及其它部门法之间的关系,比如和民法、经济法等实体法及和刑事诉讼法、仲裁法、公证法、人民调解法等其它程序法之间的关系。因为民事诉讼法在实践中的运作不是孤立的,而是实体法和程序法双重视角下的协同运作,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间或交叉混合存在,及公证、仲裁、诉讼程序的选择适用。其次,在课堂讲授中灌输法律职业伦理知识、社交礼仪知识。民事诉讼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仅讲授民事诉讼法学方面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践活动的需要,还有必要在课堂中适时讲授法律职业伦理知识、社交礼仪知识及其它人文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民诉法实践性特点的认识和了解。第二,注意巩固教学成果。大学阶段学习比较松散,有的同学上完课后并不复习,无法保证教学效果,为了督促同学持续深入地学习,在课堂设计上,一般在课前有复习环节和课后作业环节,请同学们在课前回答温习上节所学重点,能够较好地巩固教学效果,同时也引起学生们对民事诉讼法学学科的重视。第三,注重课堂教学的驾驭和转换。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除了需要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和自身的人格魅力之外,还需要教师具备随机应变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动态管理能力,如果课堂教学效果和自己课前设定的内容和目标有出入,就应当及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转换,以保证学生持续的听课热情和学习兴趣。

四、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为基本要求

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采用不断优化的教学方法是必要条件。在日常教学中,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我主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常规教学方法与专业教学方法相结合。我既吸取和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比如导入法、讲授法、启发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具体事例阐述法等,也采用适合法学学科的专业教学方法,比如案例分析方法、要件事实分析方法、规范和事实之间的往返流转分析方法、七何法(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情、何故、何物)以及逻辑学中的三段论推理方法、经验判断方法、价值判断方法等。第二,原理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民事诉讼法学涉及原理编、原则制度编、程序编,其中的原理编较为晦涩难懂,教师如果仅仅讲授原理,不引入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释,难免给人枯燥的感觉,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此外,对于制度编和程序编,内容琐碎、繁杂,单调,只有配合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进行讲解,才能克服民诉学科枯燥单调之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第三,教材研读法与法条阐释法相结合。法学科目的学习和其它人文社科不同的地方在于,掌握某一门法学科目不仅需要通读教材,还需要研读法条,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的法学制度、规则、程序和司法实践接轨。第四,比较分析方法与融汇贯通法相结合。讲授民事诉讼法学的原理和制度规则、程序规则时,有时需要采用比较分析方法讲授,比如中国和外国的民事诉讼制度进行比较研究,中国古代和当代的诉讼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等方法。此外,还需要采用融会贯通的方法,将一个特定的制度从原理到制度再到程序贯通起来进行分析和讲述,或者从民法到民事诉讼法,从法理学到民事诉讼法,再到证据法、公证法、仲裁法以及律师法等进行串联讲解,使得学生既能从宏观上整体地把握一个民事诉讼原理和制度,又能从微观上具体地理解和掌握。

五、以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教学重点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其中就蕴含着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之意,所以教师应当把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学重点。基于此,我在平常讲授民事诉讼法学过程中,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第一,培养学生独自为法学概念下定义的能力。民事诉讼法学中涉及许多概念和名词,对这些概念的掌握,学生如果只是死记硬背,不但会对学习感到厌烦,大大降低学习效率,也会影响其法律运用能力。我在开学之初就教给学生运用逻辑学中的“属+种差”的方法,学会自己对法学概念进行解构和认知,也学会给特定的法学概念下定义。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既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加强对法律概念的深度认识乃至灵活运用。第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合架构能力。民事诉讼法学总论编中所讲述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后面制度编、程序编中讲述内容是前后呼应、协调一致的,在课堂讲授中每遇到前后连贯的知识,都要指出和复习前面学过的相关知识,并指出和现有知识之间的关联点,既巩固了知识,又增长了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案例分析能力是法科学生必备的能力,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就要刻意培养学生的此种能力,教师遇到复杂难懂的法学理论,一定得跟进案例对教学难点进行化解。所讲案例尽量采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案例,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也能学会自己编案例来阐明法律问题,或者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四,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日常纠纷和化解法律问题的能力。法律是一门精细的技艺,学生所学法律知识是为了解决日常生活中具体的法律问题,所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日常纠纷和化解法律问题的能力,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课堂上首先教师要经常运用当堂讲授的法律原理去分析解决当下新发生的热点问题,以引导学生注重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参加法律援助服务、旁听法院的案件审理活动,以增强其法律运用能力。


刘安娜老师讲授的《语文课程教学论》优秀课例点评

张晓敏

刘安娜老师讲授的《语文课程教学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安娜老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之中,她的课堂自始至终洋溢着和谐互动的良好氛围和活力,教师走下讲台于学生中间,拉近了师生交流的距离。整个教学过程处处渗透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育人宗旨,她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引生活之活水入课堂”,启迪学生的自主思维,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不失时机地教书育人;她深度把握教学内容、娴熟驾驭文本资料,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她规范清晰、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增添了课堂的魅力;她将倾注心血的教学活动当做生命的智慧存在,陶醉在这个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中。在这个为非文学专业开设的第二专业课堂上,鲜有学生看手机、打瞌睡等怠学现象,学生的高到课率和学习积极性就是对教师优质教学活动的充分肯定。


杏坛十余载,回首向来处

——我的教学心得

文学院 刘安娜


20037月入职,倏忽间已十多年。

这些年里,我参加了些讲课比赛,2005年betway官方app 教学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第一名,第五届教学优秀奖二等奖;2007年,在betway官方app 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第一名,第七届教学优秀奖一等奖;2013年,在betway官方app 第二届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中获一等奖第一名,获课堂教学十佳教师称号;2014年,参加了全省(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高校汉语言文学与传媒科学),获一等奖及河南省教育标兵称号。

大学的课堂比较自由,出勤率难以保证。我从教以来,从来不以点名的方式保证学生的出勤率,所执教的课程,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修课,都常常会有很多蹭课旁听的外班学生,还出现学生站着听或者在教室过道儿加凳子听的情况。

如果说比赛都是精心准备的个案,那么,我觉得日常教学情况才更有参考性。所以,这里我主要结合下我的日常教学,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

一、教学语言:彰显亲和自由的课堂氛围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过程,学生并非单纯的知识接受者,更是课堂的构建者。所以,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种平等的氛围体现在课堂上,我以为就是“亲和自由”。

亲和自由的课堂氛围,可以有多种表现形态。我认为从教师角度而言,主要可以体现在教学语言上。

首先,是口头语言的运用。

我认为,教师的语言功夫是其教学能力的门脸儿。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语言表达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语言是打破课堂沉闷拘谨的初级方案。具有感染力的形象化的语言、具有流畅性和表现力的语言,是教师的基本功。能让语言像蜜一样粘住学生,才能保证学生课堂的高出勤和低倦怠。在教学中,我总努力尝试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风格的语言。

比如,幽默的内容我会使用说书式和相声式的语言;深情的内容我会使用诵读式的语言;有时还会一人分饰多角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情境感受。当然,无论哪种语言使用,都要首先保持亲和的语调,以打破学生对课堂的抵触和戒备。

实践证明,恰当的语言运用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大大激发他们课堂的注意力。

其次,是肢体语言的运用。

肢体语言是很多教师忽略的一个部分。尤其现在多媒体的使用普及,使很多教师习惯于躲在操作台后,在形体上与学生界限鲜明。

我喜欢在课室里走动,喜欢走到学生中间授课。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同时,老师走下讲台对我而言,也意味着教师走下权威的定位,督促自己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兼容学生的各种声音。

此外,从学生角度,我也尊重他们的语言方式。

我允许学生坐着、选择自己最轻松自在的方式回答问题;允许学生随时提问、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随时有各种反应,声音动作都无限制。反对“静得掉根针都听得见”为好课堂的标准。

我觉得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正常的有生气的人是应该对课堂内容产生反应并发生反馈的。这样的课堂要求,让学生颇感新鲜。而我只是希望他们能成为课堂的参与者,能够自在自如地存在。这才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挖掘丰富多样的源头活水

我一直认为想做一个好老师,就要建立起教师职业的敏感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能成为课堂的资源。备课不是某个时段的事情,而是存在于生活中的任一时刻。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善于引生活之活水入课堂,才能使课堂生动而充满活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介绍一位优秀历史老师的备课观点:“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时间来准备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话我深以为然。这些年来,我也努力把这种理念付诸实际教学之中。比如在讲授叙事顺序的重要性时,我以电影《我的少女时代 》和《初恋那件小事 》为例,向学生说明,剧本是如何通过叙事顺序把充满了套路的青春爱情故事表现得引人入胜;在讲授西方与东方语言文化差异时,我以《罗密欧与朱丽叶》VS《西厢记》VS《太阳的后裔》的剧本台词为例,让学生深入体会不同地域和时代背景中东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我也曾以英文流行歌曲不同翻译版本为样本,与学生讨论古文的魅力及其现代意义;也曾以数学符号为切入点,与学生讨论多角度思维的培养……

曾经有学生跟我留言:“老师,一直以来听你的课,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你已将语文与你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让你信手拈来做为课堂生活的素材,语文课堂在你手里,就像打太极似的,变得很灵活,我也很希望自己哪天也能达到你这样的境界!”

明代顾宪成有一副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时代虽有变迁,对于学生而言,这样广博的知识获得,多层面的知识整合是依然值得我们坚持的传统。尤其是人文类学科,更需要广泛的知识基础做为对现在功利观念泛滥的浮躁社会的反拨。在我看来,教师的自我经验、经历,及建筑、雕塑、音乐、影视、新闻,都是教学可以融合的视角。我在教学中一般切入的角度都是当下学生非常喜欢的流行剧目、语言、歌曲、热点等,这些在他们生活中具有高关注度的内容,一经使用于教学,就会非常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其实,我也希望借此做法让学生懂得,事物本无分浅薄和深刻、庸俗和高雅。“善用”,才是这些事物在我们生命里存在的价值所在。我希望做到的是,课堂不是一个小时或多少课时的时间概念,课堂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一种生命存在的尝试和延续。教书,不是一种简单的劳动,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方式,是一种“育人”的方式。大家都在说“教书育人”,而我觉得育人不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这么简单,而是让他们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知识的存在,并具有掌握知识的意识和敏锐度。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持续性学习。

所以,当学生这样留言“今天上了这学期你带的最后一节语文教学论课,很舍不得。你和你的课真的都很棒,你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有丰富的知识经验,鲜活的思维理念,更有真切的人文关怀。所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能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不仅传授知识,更能启发思想是非常难得的,你做得就很好。向你致敬!非常感想你这学期的陪伴,希望我们还有机会见面”时,我更加确定我要努力的方向正是学生的需要。

三、教学理念:克服空玄弊病的演绎归纳

大学课程一般多倾向于学院派。在高层次的教育中这种做法本无可厚非,但是,纯学院派容易使教学流于空泛玄虚。尤其当科目本身实践性比较强时,教学就更不应仅仅徘徊在理论的层面上。

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讲授的内容缺乏与实践的联系,纯理论性知识,使学生难以学以致用,以至于很多学生工作后认为大学知识无用。因此,我在教学中极力创造书本理论与应用的实际联系,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课堂变得“有血有肉”。

如在讲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及“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时,我特别着眼于教学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因自身有实际教学经验,又长年指导学生参加教学比赛,近几年也一直承担“国培”初中和小学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工作,与一线教师有密切的合作,能够把教学实践中的典型问题、典型案例较多地融入课堂,对于学生存在的教学实践问题也往往能给予有效指导,因此,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充满了兴趣。

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习惯用艰深复杂的书面语词表达理论,缺乏对于理论 “深入浅出”的有效解读,造成学生与知识间的严重隔膜。

我始终认为,理论是把诸多具体现象抽象后得到的本质,教材就是对这些本质分门别类的总结。教师教书过程中应尽力还原得出这些本质结论的各种现象。因此,教学的正确过程应该是:教师通过演绎把书教厚,学生理解后,通过归纳把书读薄。

而“演绎”是现在课堂上特别匮乏的部分。学生更多接受的是关于问题的“归纳”。其实,在教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注重“过程”的展示,让学生通晓问题分析和推演的逻辑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被归纳的条框。只关注归纳,无疑是应付考试的捷径,却使学生丧失了训练思维方法的可能。

我教书过程中不追求艰深的概念表达,以显示知识的高度。我追求以最平实、生动的话语讲明看似玄深的理论。我觉得,能够深入浅出,并且展示思维的过程,也是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吸引学生,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良药,也无万无一失的教法。尤其网络普及后,学生的已知、未知、想知和能知与以前的学生比,有了很多不同。这些新变化都需要教师及时调整自己适应新形势。这些年来,我一直尽量结合最新的教学理念,尝试各种教学革新。

比如近年我着力于戏剧教育与教师口语和大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学生参与度很高,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种整合很好促进了学生口头表达、文本解读能力的发展。

积极搜集教学反馈,进行教学反思,也是我的常项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如何,来自于学生的直接反馈最为有效。获得学生反馈的途径很多,通过不记名随笔、网络留言、在线问卷及网络直播采访等我获得了大量学生的反馈信息。我会根据这些反馈进行教学反思,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使在满足“教”的需要的同时,更满足“学”的需要,最终实现良性的教学互存。

杏坛十余载,回首向来处,仍有许多遗憾和不足。古语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都需要慢功夫、细功夫。教学就是要在这样的切磋琢磨中才能逐显锋芒。教学像爱情一样,是时间才能证明的光芒。在时间的漫溯中,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将继续努力前行。


理论、案例及兴趣激发

——《西方行政学说史》讲授心得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王玲


《西方行政学说史》是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第二学年的选修课,讲授的是西方行政学家的经历与理论。阐释理论是本课程的中心任务,故讲述学者经历时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凸显其家庭、教师、先贤、职业经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对学者理论的形成的影响。论述其理论时,根据不同情况,有的分析学者的理论是如何从提出概念到形成理论体系,使学生了解理论建构的方法与路径,有的则分析学者是如何在扬弃前辈学人的观点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还着重分析理论间的传承关系以及不同学科的理论的交叉与融合,以便学生明白思想的创新是“站在巨人肩膀之上”,是对前辈学者的继承与扬弃,了解学术的创新往往出现在学科的交叉点上。

解读各学者的理论尽量使用案例,尤其是中国行政管理的实例。行政管理的理论并非极为高深、抽象的哲理,而是在研究行政管理活动后高度提炼和简化的行政原则或规则,这些原则或规则的总结是为了解决实际的行政问题。而且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学生常常反映读不懂理论,因为很多理论著作过于理论化,鲜少实例,学生又对行政管理实务缺乏了解,故应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理论。授课时,我根据理论与案例的特点,或是每讲一个理论要点就列举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使学生明白理论的关键点与难点,或是完整介绍各要点后,举案例融入各要点进行分析,在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的同时掌握运用理论分析案例的方法。更多地使用中国行政管理实例是因为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更熟悉本国事务,教师在讲述中可以运用自身及同仁的研究成果,学生亦可以在自己的观察与感受中更为深刻地领会理论,并且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行政事务。

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使其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是我一贯追求的教学方法之一。讲授理论时,引导学生参与对理论的思考。如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主流经济学者认为个人在经济市场受利己动机支配,在政治市场受利他动机支配,而布坎南认为政治市场中人亦受利己动机驱动。人在政治市场到底受利己动机还是利他动机的支配?提出此问题后,举与个人休戚相关的行政管理政策,让全体学生做评价,并提问学生作出不同评价的原因及动机,以此引发他们思考人在政治市场是受利己动机、利他动机抑或利己与利他混合动机的支配。同时,在讲课中经常给学生讲述已入职学生的成功就业经验以及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工作中的必要性,即以求职、工作为动力,激发他们学习与运用理论的兴趣与热情。



探索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

促进大学生职业能力健康发展

教育学院 罗红艳


最近几年来,作为教育学院的专任教师,在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遭遇并感受到课堂中存在中的种种问题,比如,课堂中教师普遍存在的一言堂现象,中小学为了升学率,教师满堂灌,到了大学,学生们依然得不到解放,自始至终老师在台上讲得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学生却听得萎靡不振、恹恹欲睡;再如,学生们课堂中参与度不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老师提问,除非点名,否则很少有人主动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有,课堂教学偏离或者游离教育教学目标,很少有老师能够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的结构,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的能力。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真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有效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让课堂成为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主阵地,近几年来,我积极探索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理念是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灵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秉持的基本理念如下:

一是职业能力为本的理念。《教育社会学》是师范大学的师范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而所有的课程都应指向学生职业能力的修养。虽然大学生就业早已不是过去的分配制了,师范类专业的学生现实中也并非都从事教师职业,都是潜在的培养目标必须是课堂教学中的遵循,否则就会陷入目标虚无的困境。

二是实践导向为重的理念。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是未来教师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路径,为此,我的《教育社会学》课程坚持实践导向为重的基本理念。我常常回想其自己接受中等师范教育的经历。那个时候,见习、实习、技能训练经常化、制度化。老师们隔三差五带着到小学课堂中去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完了一起研讨,然后要求自己备课,备好课后,自己上讲台讲,讲完之后,集体再一起研讨成败得失。如此循环往复,效果倍佳。

三是深度汇谈为要的理念。思考、表达、交流、碰撞需要一个恰当的制度载体,否则,能力的培养就会是一句空话。参与式课堂教学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借鉴了企业培训中“世界咖啡”模式因素,把深度汇谈作为一个关键因素予以建构,让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深度挖掘其潜在的智慧与能力。

二、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做法

近几年来,在我所教的《教育社会学》、《教育政策法规》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改革、推进实验,基本形成了一些固有的做法。

(一)改革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从课堂教学单一主体向全体主体转化。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挖掘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因素,把《教育社会学》、《教育政策法规》这样的理论课同样建设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养成效果的课程,为此,我改变了传统教师单一主体的教学结构模式,让全体参与课堂教学,扮演教师角色,履行教师职责。

1.具体做法:对于非大班教学的54学时的课程,一般拿出1/6课时即(9学时)交给学生,由学生小组进行微型课堂教学。每小节课一般安排3小组学生进行微型课教学,每个小组主讲10分钟,研讨点评5分钟。每个同学自由组合至每个小组,根据学生的总数以及需要成立的组数确定每个小组的人数。每个小组一般提前一周做备课准备,讲课内容自选,但是要对教育领域中具有社会学意味的教育问题或者教育现象做出社会学角度的分析。形成小组——小组备课——主讲人讲课——其他同学研讨——每小组点评——老师总评成为基本流程。

2.安排的意图:一是54学时的课往往单双周要么2学时,要么4学时,4学时的课全部由老师一言堂讲下来,教师疲惫不堪,关键是学生受益太差。把1学时交给学生讲,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二是训练学生的课程意识。学生们围绕着备课查阅社会学相关文献资料,寻找具有社会学意蕴的教育问题、教育现象,继而通过讲授增进对该问题的社会学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与学科思维;三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的意识。微型课训练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小组之间的成绩差异会比较明显,组内差异主要存在于主讲人与非主讲人之间的区别。因此,为了提高本小组的总体成绩,学生们会发挥集体精神、团队意识,献计献策。四是综合培养教师的职业能力。对小组成员的备课能力、PPT设计能力,特别是主讲人的口语表达、课堂互动以及教学组织等综合能力是一次非常好的训练。

(二)改革课堂人际组合方式,从单子式互动模式向群组式深度汇谈转变。

过去课堂互动主要发生在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的以提问——回答式的单子式互动模式。这种互动模式以传统的横成行、竖成列的秧田式物理空间结构为基础。这种课堂人际组合与互动模式不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充分表达、深度交流、有效碰撞与激烈交锋。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改变原有的秧田式单子结构为方块式小组结构,实现原有的互动模式向群组式互动模式转向。

1.具体做法。改变原有空间结构。建构“前后两排各3人”小组。全班学生形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1人,负责组织每次研讨活动,分配本小组每个成员的职责与任务、控制发言时间与发言流程等;设记录员1名,记录每个成员的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要求记录速度快、记忆力好;设立小组发言人1名,代表本小组陈述每次研讨的主要观点,要求声音洪亮、表达清晰、概括能力强。小组长周期性轮值。发言人、记录员可以是同一人。但发言人与记录员最好轮流担任,给每个成员以锻炼的机会。每次研讨内容主要是对同学的微型课做点评性研讨,围绕讲课的优劣以及讲课内容本身进行深层次汇谈,以充分发表每个学生的观点。除此之外,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也会结合相关内容设置若干主题,让学生进行小组研讨与交流;也会设置辩论式研讨交流。等等。

2.安排的意图:一是每个同学都能够参与其中,都有表达、交流的机会。传统的课堂主要发生在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拥有表达机会的只是个别学生。二是多种能力的综合性锻炼。发言人的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记录员的记忆力与速记能力,组长的凝聚力、分配力、协调组织能力等等均得以锻炼。三是互动效果好,交流质量高。由于发言人发言之前有小组每个同学的深度、充分的表达,所以,每个小组的发言均有较高的质量。交流、碰撞、交锋的效果较好。四是团队意识得以提升。小组式的研讨增进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凝聚力与团队意识不断增强,学生为了使自己小组能够在表达中出类拔萃,积极贡献自己的观点,主动承担相关职责,扮演相关角色。

三、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验效果

最近几年来,本人在自己任教的《教育政策法规》、《教育社会学》等课程的教学中不断实验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13年本人主讲的《教育政策法规》申报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顺利得以立项,经过3年建设,已经顺利完成建设任务,经教育部专家组审核通过验收。10月份在教育部爱课程网上线,面向全国开放。《知识逻辑、实践导向、线上共享: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验》获得2016年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优秀成果一等奖。


《大学英语》教学体会

外国语学院 陈颖


《大学英语》是外国语学院负责的一门全校学生必修的公共课。此课程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来说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学习程度方面,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对英语有了基础性的掌握,但是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在情感方面,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英语有了一个相对的固定学习模式和态度,很难改变。设立大学英语课程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可以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有一定的提高,为以后的学习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对于达到此目标,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研室一直在努力的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力求做到目标实现最大化。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对大学英语教学我也有一定的体会,在此我把心得体会归纳总结:

1.增强专业教学技能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良好的教学技能是基本素质。外国语学院非常重视青年教师在这两方面的培养。在平日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领导和前辈老师常会给予相关指导,并且鼓励青年教师多参加和观摩教学技能大赛。通过这些相关比赛,我能够非常直观地了解自己的不足,并且清楚自己应该增强的地方和努力方向。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也会把大赛中学习到的新鲜理念和具体教学相结合,并且和学生们不断磨合,得出一个适合自己同时也适合学生的具体教学方法。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英语课作为中学生的主要课程,学生在跨入大学校门前已经学习了至少六年的时间。大多数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在情感方面也对英语有了大致的态度。他们大多数在中学中的英语学习是为了通过高考,目的性十分明确。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对于英语兴趣的丧失,在心理上对英语产生了厌恶的心理。所以在我的理念中,恢复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很重要。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我把英语视为一门工具,通过这样的工具来让学生看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和看到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譬如,我经常用英语和学生们聊他们身边的故事,聊当下热点话题;同样也会带领学生浏览先如今较为著名网站如:CNN, BBC, New York Times的新闻。通过此举,让他们切实体会到英语是拓宽视野的一个工具而不是枯燥无味的语法的集合,英语的学习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3.语言在实际中的运用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学习的终极目的是灵活地掌握和运用。大学生现在除了在英语应试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在英语其他掌握方面,如:听、说、译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会给予学生大量读说的机会,鼓励他们由读开始,慢慢的开始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当训练到达一定程度,学生会逐渐体会到使用英语的乐趣,从而进一步促进自己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在听力方面,我坚持尽可能地使用英语教学,先放慢语速,根据学生的反馈逐步向一般语速过渡。通过大约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在听力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4.课堂设计环环相扣

在备课过程中,我特别注意教学环节的设计,尽可能的把教学各个环节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于此方面,我们教研室的领导和老教师也会给一些非常宝贵的意见,这使得我也绕过许多弯路,使得环节设计科学有效。教学过程中,细节上把握重点难点,总体上围绕核心思想把握方向。在每个环节结束后,训练学生通过口语表达,习题等方式反复的复习巩固。课后也有相应的作业练习。除此之外,在课堂上也讲究张弛有度,在紧张的环节过后,一般会安排一些简单的活动与练习,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

5.教师的教学态度与热情

教师良好的教学态度与热情在课堂中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富有热情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就能感染学生的学习态度。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保持热情,还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涉及到知识讲授的时候就要严谨并且注重逻辑表达。

6.注重学生信息反馈

每完成一课的学习,我都会询问学生是否还有不清楚的地方,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为只有能提出问题才代表学生有思考、有学习。学生提出问题后,我除了耐心讲解,还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课堂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知识讲授的明白到位。根据学生反馈,我会及时的更改教学设计,使得学生学习过程更加顺利有效。

通过以上工作,我的课程进展的非常顺利。但与此同时我也明白,作为一名年轻教师,需要改善和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和同仁们交流的机会,争取在工作中做的更好。




启发式教学在经济学基础理论中应用尝试与总结

商学院 谢超峰


作为一名已入职四年的青年教师而言,教学工作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入职之初就主要讲授经管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这些课程都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刚讲课的时候,最初的想法是把经济理论的来龙去脉以及前沿知识讲给同学们听,因而查找许多资料。但讲课的效果并不理想,用当时来听课的校督导组杜老师的话就是,内容很熟练,但是缺少技巧,PPT单调,下面听课的学生没有反应。

之后我更注重把这些理论内容,包括公式、图形背后的经济思想传递给同学们,而对理论的具体细节不着重强调。所以之后在讲课过程中,注重补充案例帮助同学们了解枯燥的理论,讲课效果有所改善。在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发现还需要注重学情分析。

我授课对象不仅有经济学专业的还有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以宏观经济学为例,这门课对于管理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并非考试课,所以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对这门课的要求和经济学专业学生不太一样。这样的话将案例作为理论的注脚的讲授方法可能对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收获不大。同时个人认为专业基础课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建立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是要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重点是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进一步调整授课内容安排。在每一章以及每个新内容之前,都提出一个和本部分内容相关的现实问题,带领同学们一起分析,向同学们抛出问题,例如在讲宏观经济学的简单国民收入模型时,利用我国的宏观经济数据,让学生思考为什么GDP增长率会出现波动,如果出现波动该怎么办;讲价格总水平上涨时,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价上涨为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物价上涨对我们生活有何影响,物价上涨的原因又是什么,能否根据其原因找到解决办法,等等。这样做力求使他们对本部分学习内容以及目的有感性认识,然后再进行讲解;在理论讲解的同时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能理解的语言来解释理论,帮助同学们对抽象的公式和图形背后的逻辑能有所理解;同时介绍其他案例帮助同学们利用自己所学理论简单解释现实回应讲课之初的问题,同时思考所学理论是否能很好解释现实,其逻辑是否完善,有无改进余地,利用经济学前沿发展帮助同学们发散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讲授课程的主导思想总体来说就是提出现实问题,然后将现实问题提升到理论高度,进行理论分析,最后将理论还原回现实,即讲课过程中做到“顶天立地”。

期末回顾一学期的教学活动,发现还有些工作没有做到:一是希望能利用手机和同学们线上线下互动的教学尝试本学期仍未能实现;二是课时有点紧张使得组织学生“击鼓传花”讨论的时间少,所以今后在课程的重难点上还需要认真提炼,提高课堂效率;三是PPT还不够漂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