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与青少年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我中心举行

发布时间: 2010-10-29     访问次数: 53

  由我校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举办的“社会变迁与青少年教育研讨会”于 2003年9月15-16日在学术交流中心举行,省团委有关负责人和全国各地多名教育专家参加了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围绕社会变迁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和理想教育等内容,以论文发布、专题讨论等形式进行了充分全面的探讨交流。

  在网络化、全球化、价值多元化、利益多样化及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青少年教育地位日益重要,也面临很多挑战。

  孙抱弘教授根据调查研究提出了小康社会与青少年道德教化的见解,认为小康社会的建设要求青少年道德教化的支点必须从理想回归现实。这种回归以正确区分现代社会中的道德追求和伦理信奉、重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及反对无用论为基础,强调伦理道德的价值引导作用以及社会法制程度提高的重大意义,强调良好的法制环境下伦理规范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同和维护,才能使青少年道德教化落到实处。

  完颜华教授从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利益观提升造成的负面影响等角度来思考对青少年的教育,认为青少年个人利益观的提升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1、对集体主义原则的认同感下降;2、奉献与索取关系的失衡;3、在职业目的选择上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4、拜金主义及极端主义的盛行;5、人们在道德层面上表现出的情感冷漠。完颜老师认为,这些现象的出现,其原因主要在于: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西方道德观念的涌入和影响;转型期利益关系和格局的变化;收入分配中不公平现象的存在。对此,他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引导人们正确理解个人利益的含义,把无私奉献与合理索取统一起来,建立合理有效的利益引导机制,重建利益分配的动力机制等途径。

  张耀灿教授对目前高校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弱化作了分析,并指出:社会转型引起学生思想变化是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境的根本原因;大众传媒负面影响是造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弱化的传播原因;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力是道德影响弱化的重要原因。张教授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种种盲点和误区,提出应加强以下工作:切实做好教学中的“三进”工作,加强国情及国内外形势分析,使学生正确把握国际形势与时代特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内因作用,调动其主体能动性,加强自我教育,提高学生“免疫力”,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以马列主义占领高校校园网络,使之成为坚强的马列主义宣传教育阵地,加强网络法制,道德建设,构筑网络“防火墙”,建设高素质专兼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高校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两课”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树立教育新观念;协调社会各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工作局面,深化“机制,投入,队伍”三保障,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张教授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还传达了党和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切和最新的指导精神。

  河南师大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高中建教授则通过“机理”这一科学范畴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进行了研究,对其诱发因素、动力因素、调控因素、激活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作了详细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预防和控制对策。其他与会代表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各自的见解和观点。

  省内各高校和地市团委才都派代表出席了研讨会,并给合实际工作与专家进行了交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