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东去,东去的黄河却永远淘不去一个伟大的英灵。
他是一个人民的英雄,一个农民的好儿子。
是他,毕生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在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
上,干了整整51年。
是他,始终站在我国农村社会主义事业的前列,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突出的业绩,成为我国农村战线上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是他,16次进京参加国庆观礼,多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是他,被中共中央组织部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的名字并列在一起,誉为解放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
他只是1.5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一个普通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但是他以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与满腔热情树立起群众战胜贫困的信心,使穷了一辈子的乡亲坚信:跟着共产党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有奔头!
他,就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典范,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原党委书记史来贺。
“共产党是为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而奋斗的;做不到这一点就没有尽到职责。”
1952年12月,年仅21岁的史来贺当选为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党支部书记,挑起了带领全村人治穷致富的重担。他从那天起就立下誓言:“跟党走,拔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心里时刻装着群众的冷暖安危,一心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史来贺常对村干部说:“共产党是为让人民都过上好日子而奋斗的,共产党就是要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为了这誓言,史来贺带领全村人艰苦奋斗,硬是把历史留给刘庄的、横陈在村子周围的750多块凹凸不平的土地改造成收种全部机械化的现代化农业园区。
为了这誓言,史来贺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向科技要高产。他请来技术员带着小锅在棉花试验田里一住就是8年时间,总结出一套植棉经验,使皮棉平均亩产111.5斤。
这个数字,高出几乎是全国平均产量的3倍。创造出历史最高水平,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表扬,刘庄一跃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
为了这誓言,在那错误路线重压之下,史来贺忍受着无中生有栽赃陷害的屈辱,忍受着无端被孤立,忍辱负重在所不惜,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发展生产。他对群众说,他们造他们的反,我们生我们的产,到年终分配,咱们分粮食,让他们分路线。
51年来,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发展道路如何曲折,史来贺始终不渝地跟党走,为群众谋利益的信念始终不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决心始终不动摇。他就认准一个理:党领导群众革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改变贫穷面貌,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刘庄不靠山,不靠水,没有地下资源,交通也不便利,史来贺和刘庄人选择了与农业相关的畜牧业这个突破口。一开始他们用90块钱买回3头瘦弱的小牛。牛牵回来时,村里人直看稀罕,有的人开玩笑说:“老史,你买的是牛还是羊?”老史说:“走着瞧吧!有苗不怕长,没苗愁断肠。”果真3年后,3头小牛全做了妈妈,以后又做了姥姥,3头牛变成了一群牛,这90块钱滚来滚去,竟滚成3大个雪球。后来发展到300多头,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上。
为了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史来贺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即把发展重点由种植业转向工副业,选择的突破口是汽车喇叭,并由此带出一批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加工型企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鼓满了刘庄前进的风帆。史来贺带领群众实行农工商并举,在全省率先跨入“小康”行列之后,脚步不停,又开始向高科技进军。他们请专家当顾问,经过市场调查和科学论证,引进生物工程技术,建起全国最大的生产肌苷的华星药厂;进而又滚动发展,先后建起生产潘生丁和青霉素系列产品的分厂,使企业向多元化发展,青霉素系列产品有80%以上出口,华星成为我国第三大生产青霉素的外向型厂家。
2002年底,刘庄村的固定资产已达9.1亿元,年总产值达8.8亿元,当年纳税4529万元,当年人均纳税2.8万元,人均年收入7500元,加上集体给予的上学、看病、住房等20多项福利补贴,人均年总收入达1万元,户均存款20万元以上。刘庄人还免费享受住房、上学、医疗、用电、吃肉、喝奶、吃菜、吃油等20多项福利,男65岁、女55岁以上,每人每月发退休金200元,少年儿童每人每月发生活费30元,全村农民从集体获得实际收入人均达到1万多元。
“当干部要为群众着想,不能怕吃亏,不能怕出力,不能怕得罪人,共产党员的称号不是索取,而是奉献。”
史来贺为改变刘庄面貌,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矢志不渝。51年来,他始终与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1963年8月的刘庄,暴雨连绵,雨水淹没了膝盖。村里种植的棉花全泡在水里。正在这排水如救火的关键时刻,史来贺的父亲病危。
史来贺强忍心中的悲痛,硬把排水工作安排妥当,才匆匆赶回家里。
他跪在父亲床边,双手抚摸着父亲的额头。看到疼爱的儿子来到身边,父亲睁了几下眼,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些什么,但最终什么也没说,就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史来贺的心碎了,他扑在父亲的胸前任凭那扑簌的泪珠往下滚。最后,他说服家人和亲属,把父亲的后事交办给妻子和姐姐后,又一次赶到排水工地。
村民在史来贺的带领下,用桶刮,用盆泼,奋战4天4夜,才把200亩低洼地的水彻底排出来。
中国共产党一向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作为党性原则的最高体现。
在市场经济突飞猛进的今天,不少人,甚至一些党员,对人生价值的认识模糊了。
然而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回答仍然是坚定的,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史来贺就是千千万万个无私奉献的优秀代表。51年来,为了带领刘庄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他无私地献出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
史来贺说:“当干部要为群众着想,不能怕吃亏,不能怕出力,不能怕得罪人,共产党员的称号不是索取,而是奉献。”一事当前总是先为群众着想,这是他几十年的习惯。他当干部以后一直按群众平均水平拿工分,上级规定给干部的补贴工,他一个也不要。1965年他开始拿国家干部工资,当群众平均收入比他低的时候,他把工资交给集体,按劳力平均水平参加分配;当群众的分配水平超过他的工资收入时,他又只拿自己的工资,不要村上的补贴。村里拆土屋、盖新楼。第一批新楼盖好后,干部、群众首先想到老史,动员他先搬进新居,他婉言谢绝。第20幢新楼盖好了,史来贺还是住在他那合作化时盖的又低又破的旧房里。他说:“只要咱村还有一户没搬进新房,我心里就不踏实。”6年后刘庄住宅楼房全部盖齐,史来贺才和最后一批群众一起搬进了新居。
51年来,史来贺不吃请、不受贿、不沾集体一分光、不沾别人一分便宜。有一次,外出开会,身边工作人员从会务组领取两只密码皮箱,同时,还有报销的发票。史来贺知道后,大发脾气,最后把箱子和发票退了回去。
1976年,为解除家家户户、祖祖辈辈建房造屋的后顾之忧,史来贺又做起了统一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村梦”。
但是,建1000多间楼房谈何容易,需要投资150多万元,数万块砖,几千吨水泥,几千方木料,对一个村来讲,压力是很大的。
为了克服困难,史来贺带头把家中价值3000多元的几棵大榆树,作价1500元交给集体,老伴有点想不通,想留一棵给女儿作嫁妆。老史劝她说:“全村恁多户,你也要,我也要,新村还咋盖?我是支书,咱不带头谁带头?”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党员干部争做贡献,建新村的材料很快就备齐了。
“白天种棉粮,晚上盖楼房”那阵子,老史白天一身土,晚上一身泥,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使他的心脏病发作了。
“你得住院,要不,会出人命的!”医生多次劝他。
老史不理这个茬,第二天照样干,经果一头栽倒在工地上。
干部和村民急得直跺脚,忙找来医生抢救。
老史睁开眼的第一句话就批评大家说:“你们不去盖房,呆在这里干啥!”
“你再不住院,俺们都不干了。”
老史看看噙着泪水的村民,笑笑说:“我这点小毛病算个啥,想把我这百来斤摞倒,没恁容易!”
刘庄的群众说:哪里最困难,最艰苦,最关键,哪里就有史来贺。
1960年冬灌时,支渠漏洞跑水,洞口越冲越大,怎么堵也堵不住,正当群众束手无策时,第一个跳进齐腰深的冷水,用门板堵住洞口,再用身体牢牢地抵住门板,坚持奋战1个多小时,漏洞堵住了,史来贺冻得不能走路。
史来贺在刘庄立下规矩,当干部必须带头吃亏,不吃亏不能当干部。选拔干部时,先考察对分红能不能吃亏,再问愿不愿吃亏,愿者当,不愿则罢。在这里,“权亏”代替了“权利”。
刘庄村有个副业队,白天轧花、打油。夜里干活时,干部和社员一同劳动。社员劳动一夜记一夜工分,而干部劳动两夜才记一夜工分。
当对人民的爱和对亲人的爱交织在一起而发生矛盾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牺牲对亲人的爱。
1976年秋,史来贺亲手设计的造纸厂进入了试生产阶段,他带着大伙没明没夜地泡在厂子里,就在这个时候,他的老母亲生命垂危。
老史说过:“我和母亲感情最深,俺娘亲我,我亲俺娘,俺娘受了一辈子苦,在旧社会,她常常把要来的一口馍,先喂我吃,而她自己却几次饿昏在讨饭的路上”。老史是他娘的独生子,他何尝不想守在娘的床头侍奉老人呢!
大女儿史世荣3次跑到纸厂车间叫他,他不理不睬,目不转睛地盯着生产纸张的机器。
在家里,老母己经昏迷,断断续续地呼喊着儿子的名字。
当终于看见光滑的纸张一张一张出来时,史来贺才又一次听到女儿的哭声:“爹,俺奶过去了,俺奶一直等你……”。
这位不屈不挠的硬汉子顿觉天旋地转,眼前一黑,一下子栽倒在地上,他哭喊着,一头扑向母亲的遗体,放声痛哭。
刘庄村党委副书记马玉学介绍说,在刘庄,党总支和各个支部的每一个成员有两个本,一本是《劳动出勤本》,这是集体分配的依据,一个是《为人民服务本》,上面记载着村民的放假、休工时间,他们替工和平时开会的情况,这不算出勤,不参加分配。
过去,刘庄有个窑场,群众在窑场干活每人每天补助半斤粮食。干部参加窑场劳动却一两也不补。群众看到干部自带粮食到窑场劳动,心里过意不去,拉着干部说:“这不公平”。
记者从1989年刘庄分配资料上看到,在刘庄看机械厂大门的残疾人刘长功的工资是235.34元,年收入2822.29元。蔬菜队半劳动力王字贤已85岁,月工资235.27元,年收入2823.23元。而史来贺月收入只有150元,年收入1800元,大大低于刘庄残疾人和85岁老农的收入。
在刘庄,党员干部不拿补贴,分配水平与同等劳力相同。用史来贺的话说:“当干部只有带头吃亏的义务,没有丝毫特殊的权利。”史来贺和刘庄的党员干部正是靠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才使他们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信,他们才能指挥若定,一呼百应。
“干部的权利,无论大小,都是群众给的,我们只能用它来为人民群众造福,绝对不能用它来谋取私利。不然的话,你在群众面前就过不了关。”
史来贺在成功的道路上,不但经受了荣与辱的考验,还经受了是与非的考验。
村里有一片苹果园,枝叶繁茂。那年头,史来贺有个秘密的足有3间屋大的草庵,党员常常在那里聚会,在一起说心里话。一次,老史顶着各方压力,在这里召开了支委扩大会,这就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苹果园会议”。
在会上,老史坚定地说:“社会主义不是穷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优越性是看得着的,得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得让大伙儿从内心感到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有奔头才行!要是咱们不能领着群众过上好日子,那就是我们共产党员没本事。我是铁了心的,豁出命来干,他们开除我们党籍,我照样修理地球。”
史来贺召开的苹果园秘密会议,不仅统一了刘庄党员干部的思想,而且为发展生产,聚积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
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了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气度。他一生不离开刘庄,始终站立在人民群众中间。他尊重集体智慧和群众力量,使自己不脱离群众监督。他重视学习,从新知识海洋中汲取智慧与力量。这成为史来贺50年红旗不倒的真正奥秘。
“四人帮”横行时期,史来贺和他的刘庄人不跟风,不赶浪,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发展生产的前面。
毛泽东曾说过:“我们的一切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的。”
在多年的工作中,史来贺善于从毛泽东著作中汲取营养,指导自己的行动。
史来贺,这个聪慧朴实的村支部书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印证了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
他经常对村里的党员干部说:“干部既是带头人,又是服务员,带头人就是要带领大家苦干实干,不谋私利,服务员就是为群众搞好服务,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群众富裕了才会打心眼里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51年来,史来贺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1967年,村民刘荣正得了癌症,史来贺亲自把他送进医院治疗,并且一次次看望他。
弥留之际,刘荣正当着老史把五个孩子叫到床前,流着眼泪说:“来贺兄弟呀,俺怕是不行了,俺把孩子托付给您,有共产党的领导,有您当支书,俺在九泉之下也放心了。”
如今,在史来贺和村党总支的关心培养下,刘荣正的五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他们有的当了纸厂的厂长,有的当了药厂的技术员,有的当了国家干部,个个都成了社会主义建设有用之才,家家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有一年秋天,刘庄连下了几天大雨,史来贺带着干部挨家挨户地察看。
一天晚上,当他们察看到丈夫在外地工作的尚玉梅家时,史来贺发现她家的房基下面有个老鼠洞,水从这个洞里汩汩往里钻,大半个墙已经湿透,十分危险,他立即和干部们一起,叫醒尚玉梅和3个孩子,刚把他们从屋里拽出来,只听“隆”地一声,房子塌陷下来。
看到此景,尚玉梅“扑嗵”一声跪在地上说:“是史书记救了俺一家人的命啊!”
从此以后,尚玉梅逢人便说:“现在我们一家十几口人,彩电、冰箱都有,这都是托共产党的福,托史书记的福啊!”
史来贺不仅关心着刘庄的老老少少,还关心着来刘庄做工的外地人,在刘庄传颂着许多史来贺救外地民工的故事。
1989年,在刘庄干活的安徽省农民赵兴才胆囊破裂,疼得直不起腰来,史来贺立即带人把他送进医院,医生说需要马上动手术,让家属签字,史来贺一把接过手术单说:“小赵是来俺村干活的,刘庄就是他的家,我就是他的家长,这字我来签!”
赵兴才得救了,他舅舅从安徽老家赶来,听说史来贺救了他外甥的命,激动得跪在地上哭着说:感谢史书记,感谢刘庄人救了孩子一条命啊!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史来贺就是靠着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才赢得刘庄人的爱戴和尊敬,才使得他不仅成为刘庄人政治上生产上的主心骨,而且在家庭生活中也是大伙的贴心人。谁家有个红白喜事要找老史来合计合计;谁家夫妻、兄弟、妯娌生个气,要找老史调解调解;就连谁家儿女找个对象,谁家老少、兄弟分不分家也要找老史参谋。只要是老史说的话,刘庄人都信服。
刘庄人离不开史来贺,他要有点病,住个院,全村人都吃不香、睡不稳。就连老史外出开个会,刘庄的老大娘、老大爷也都会自发地聚集在村头,翘着遥望着村北的大路,盼望着老史早点回来。
史来贺更离不开刘庄人,更离不开他酷爱的这片生他养他的黄土地。
这几年,刘庄富了,他赞成年轻人穿得好一些,家里收拾得漂亮点。但他自己却仍然是布衣布鞋,就连到北京参加人民代表大会,也舍不得添件好衣服。
要说老史的饮食,那就更不会让人相信了,他喜欢吃干馍配大葱,外加两碗白开水。
记得在一次采访时,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不愿意离开刘庄时,他沉思片刻深情地说:“咱刘庄人祖祖辈辈受穷,如今我们共产党当了家,决不能再让人民群众受苦了。当干部不在职务大小,关键在于能不能为民造福。咱是个农民,刨地球出身,能把脚下这片地球刨好就不错了。”
这就是一个人民公仆的情和爱,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但愿史来贺同志的这番肺腑之言,能给更多的党员和干部带来深思和启迪。
在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有一种力量在他们的心中分量很重,那就是史来贺这名共产党员的感召力。
村里的许多党员告诉我:“在俺村,大事、小事、难事、吃亏的事老史都管。为啥!他爱俺们。大伙儿也都敬他、服他,他是俺群众的顶梁柱!”
在刘庄,谁也不怀疑共产党的先进性,谁也不怀疑社会主义
的优越性。因为他们看到了:无论是在抓生产时期,还是发展企业之时,领导他们摆脱贫困、奔向富裕的都是他们的老支书,都是一批像老支书一样的优秀共产党员。
史来贺任刘庄村党委书记51年,使这个贫困落后的穷村变成文明富裕的现代化村庄,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共产党人强大的凝聚力!
“给群众造福是俺的最大乐趣”
史来贺始终把群众造福作为最大的乐趣。冬天,他提前派人把煤拉来,分到各家各户;春节,他及早备好肉、油、面、菜和糕点送到群众手中。全村人,谁有病了,他去看望;谁家有了事,都找他商量。60年代初,村民李文魁家人得了重病,由于子女多、家里穷,没有钱看病,老书记知道后,拿出自己家里仅有的50元钱,救他家人一命。老书记十分关心村里的孤寡老人和困难户,每逢雨天他都亲自到他们家里排水、修墙、补房;每到除夕夜,他都带领干部到饲养室替饲养员喂牲口,让饲养员回家过团圆年。
有人说,史来贺在刘庄就像块磁铁,把刘庄人牢牢紧紧地吸引在周围,这一点不假。在史来贺的带领下,干部为群众着想,群众为集体出力,上上下下拧成一股绳,成为一股坚忍不拔的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力量。
作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党和国家给予了史来贺同志很高的荣誉和重要职务,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牢记“两个务必”的要求,在成绩、荣誉面前不骄不躁,永不自满;在曲折、困难面前不屈不挠,艰苦奋斗。他严格要求自己,不做特殊党员,不当特殊干部,始终同群众打成一片,不离开农村,不离开刘庄,不离开农民群众,把根深深地扎在刘庄人民群众这片沃土之中。在村党组织的领导岗位上一干就是51年。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他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和职位高低。
他常说,“至于个人生活、社会地位如何,我从没想过,刘庄搞好了,全村人都富了,我富得才顺气、美气!”
“他一睁眼就是集体,就是群众"。村党委副书记刘名宣这样形容史来贺。“凡是群众来找我办事,只要没有接待,都不能阻挡,更不能说不好听的话,群众的事没有小事。”
什么是办公室?作为基层干部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办公室。
老史经常这样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老史的家距办公室有200米远,他每天都是步行上班,碰到大伙儿他总是热情地打招呼:“你的厂里生产怎样?”“大家都好吧?”
有时说到尽兴处,他就干脆脱掉一只鞋垫在地上,同群众围坐在一起,促膝谈心。
“谁家生活如何?”
“有没有困难?”
老史了如指掌,他就是这样一直保持着亲民本色。
有一次,看电影,有一句台词是“永远站在劳苦大众一边。”
这句台词刚落,老史“呼”地站起来对身边的干部说:“我们不了解群众在想什么,干什么,我们就不可能给群众办实事。”
“我们农村干部只有汗水露水,没有油水,要做到一不怕亏,二不怕苦,三不怕得罪人。”
他十分注重密切联系群众,把群众的冷暖饥饱挂在心头。他几乎每次外出开会,都是从地里走,从地里回,那怕一小时,半小时,到地里干上一阵,和群众唠几句,喘喘气,出出汗,他就感到全身舒服多了。只要不外出开会,他每月都要干上一二十天。
他这样要求自己,也要求身边工作人员定期不定期地去车间劳动,他说这样可以不脱离群众。
史来贺的心很细,每个家庭有没有实际困难,他都知道,尤其对那些弱势群体。
去年11月份,老史一直在考虑,抽空去看看残疾人王伟民。后来因为老书记身体不适,就让副书记刘名宣去了一趟。
“俺一个逃荒要饭落户到这里的外来户,不但不受歧视,而且经常得到组织关心。”王伟民感动得落泪。
每个群众他都牢牢挂在心上。
有一年,组织上看到史来贺家庭生活困难,老母病故,妻子生病,他的身体也不好。便救济了他家70元钱,等他办完事回家看到这些,无论怎样退都退不掉。他一方面感谢组织的关心,一方面又想到刘庄村还有比自己还困难的群众。
李玉珍,丈夫死后,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孤儿寡母,这年怎么过呀!
刘铭富,全家8口人,只2个劳动力,他能操持起年货吗?
他掂着70元钱,把全村人念叨一遍,比较来,比较去,除他家之外,数这几户最困难。他思忖半天,考虑如何把这70元钱送到这几户去。正好村干部刘树亚过来,老史就叮嘱他把这钱送给这几个贫困户。
村民赵普勤的丈夫患了肝癌,史来贺听说后,亲自到郑州看望。关切地摸摸病人的胸口,捏捏被角冷不冷:“每天吃饭情况怎样?”并亲自给病号喂饭。
病人出院那天,老史又亲自安排车辆,并再三咛嘱:“明天有雾,晚点走。”
村民杨丽,今年35岁。99年生小孩时,产后大出血,老史听说后,派人派车,之后又组织300多名的献血队,凌晨4点还到医院送献血者,硬是把杨丽的生命从死亡线上抢了回来。
她出院后,史书记又派家人去探望:“孩子有没有奶吃?”“还有什么困难?”
对待每户村民,史来贺都在尽着做家长的责任。
过去作为童养媳卖出去的一位80岁老人,前年回到刘庄走娘家,史来贺亲自陪她在村里游览,让她坐上奔驰骄车,参观企业,把她又安排在刘庄大酒店休息。
“过去,咱刘庄穷把你卖出去了,如今,刘庄富了,你也享享家乡的福吧!”
史来贺的话说得她热泪盈眶。
史来贺就是这样宽容、善待、厚爱着刘庄这个大家庭的每个成员。
他对内如此,对外来打工者更是如此。刘庄大酒店副经理张水景向记者介绍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接待中,一位服务员不慎把汤洒在客人和老史身上,谁知,老史急忙问:“姑娘,烫着了没有?再盛一碗。”
他临走还叮嘱经理:“不要吵这个服务员,多教教技能就行。”
“咱们是党员,可不能顾了自己的小家,忘了集体这个大家。小家的利益,要服从‘大家’的利益,服从群众的利益。”
史来贺给家人“约法三章”:一不准搞特殊,二不准谋私利,三不能脱离群众。
大女儿史世荣介绍说,记得七十年代中期,有一次,村里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在一起玩,跑到集体果园里摘桃子吃,其中有我的弟弟世会。父亲听说这件事后,感到这不是一件小事,他把世会找来,严厉批评他说:“你要知道这是集体的桃子,是不能随便摘的。你去摘一个,别人就会摘十个,这样下去,集体的桃子不就摘光了吗?我还能去说谁?”随后,父亲让世会在会上作了检讨,他自己也作了自我批评。这件事在全村群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使干部群众受到一次深刻的集体主义观念教育。
1976年,我弟弟世领结婚时,村里的年青人和部分群众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给他送去了脸盆、毛币等几十份礼品,家人也不好当扬拒绝。父亲说:“咱可不能借结婚收别人的送的东西,是谁送的咱要给人家退回去!”婚礼过后,父亲让世领挨门道谢,逐一退还礼品。
还有一次,母亲患了眼病,急需治疗,就和父亲商量,想让村里的车送她到医院看病,父亲一听就坚决地说:“不中,村里的车是为集体办事的,咱不能因为自家的事就用车搞特殊,咱还是想想其他办法吧。”母亲很理解父亲,这么多年来,没有因自家的事坐过一次村里的车。
父亲是全国劳模,还担任全国人大常委20多年,这些年来,全国人大每年都安排一次人大常委疗养,并允许带家属和一名工作人员。全国总工会、农业部也多次组织劳模到北戴河、庐山等地疗养,父亲因村里的工作忙一次也没有去过。父亲每年都要去北京开几次会。有一次去北京开会时,母亲说她还没去过北京,想去看看天安门,父亲也没让她去。
2002年春节前,邻村有个妇女因上班无法带小孩,就找到在刘庄幼儿园工作的我二弟媳妇,讲了自己的难处,请求接收她的孩子。我二弟媳妇很同情她,随即同意接收她的孩子进了幼儿园。父亲知道这个情况后,严厉批评我二弟媳妇说:“你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是对的,但这事你应该按规定请示分管领导,咋能越权自作主张呢?如果咱村这么多人,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那不就乱套了?”并让我二弟媳妇在有关会议上作了检讨。
父亲的一生,为国家、为集体、为群众付出的太多太多,为自己、为家庭却考虑的太少太少。他带领刘庄人艰苦奋斗几十年,创下了这么大的家业,而自己的生活却是那么的俭朴。全村家家户户都有象样的家具,而他自己却连个衣柜也没有,他和母亲的衣服都挂在卧室那道铁丝上。他一生酷爱学习,刻苦钻研,但自己家里连一个书架书橱也没有,常看的书都摆放在他的床头床边上。他要求我们永保劳动人民本色,至今,我的两个弟弟每天上下班骑自行车。
“劳动模范、先进典型不可能一劳永逸,谁不学习谁落后;新时期要学会新本领,树立新观念、增长新才干。”
史来贺的贡献还在于,他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从刘庄的实际出发,选择了集体联产责任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体村民的积极性。
史来贺认为:“劳动模范、先进典型不可能一劳永逸,谁不学习谁落后;新时期要学会新本领,树立新观念、增长新才干。”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史来贺长期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他每次进京开会都忘不了向各方面的领导和专家学习。近几年他在刘庄严格提出,用“换脑工程”适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无论读政治理论书籍,还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史来贺总是走在前面。在他的枕边,常放着三样东西:一是政治理论或经济类书籍,二是收音机,三是笔记本。经他提议,刘庄集体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学校,组织青年上电大、函大和业余文化进修班;先后选送20多批青年技术人员到国营大厂、大专院校进修深造。目前,全村已有130多人大中专毕业生,有165人被评为工程师、农艺师、畜牧师、会计师和一二级技术员。
史来贺运用新掌握的领导科学和管理知识,总揽全村生产的全局,使刘庄形成了以农促工,以工建农,农工商并举的商品经济的新格局。他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向机械化要速度。现在,刘庄拥有拖拉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汽车等大型农业机械近千部,还有农用飞机一架,新式喷雾器100多部。耕地、播种、脱粒、运输、治虫、浇水、收获等,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现在,刘庄1000亩农田,只有19人管理,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高远近闻名。
华星药厂建设初期,技术力量不足。史来贺派出人员到天津、无锡等地学习。听说无锡一位高级工程师在微生物研究方面造诣很深,史来贺“三顾茅庐”把他请到刘庄。药厂投产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染菌问题。史来贺带领技术人员进行检查、试验、对比、分析、终于找到原因,并且研究出防治染菌的新方法,大大提高了产苷率。有国内一流的专家作后盾,经过刘庄人的努力,1988年产值3000多万元,肌苷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是目前我国生产肌苷的最大厂家,每年可为国家节省外汇1000多万美元。
“刘庄村之所以能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能够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关键有一个好的党部,有史来贺这样一位好的带头人。”
这是河南省一位老领导对刘庄的评价。实际上这番话揭开了刘庄成功的奥秘。
史来贺一生致力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把领导班子建成朝气蓬勃的战斗集体,把党员干部培养成共同富裕的标兵。
这几年,刘庄通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让群众切实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从而产生强大凝聚力。通过耐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风。
刘庄的党小组生活会每月一次;支部生活会两月一次;总支、支部委员过双重组织生活。生活会不图形式,不走过场,大家当面鼓、对面锣,思想见面,有啥说啥。
刘庄党总支的谈心制度坚持得比较好。史来贺每月至少同委员谈一次心,委员按分工与党员谈心一次几十年从不间断。用史来贺的话说就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产生一些疙疙瘩瘩的东西,谈心可以活血化瘀,增强团结。
刘庄的党员除管好自己,管好自己的家庭外,每人还联系二至三户群众,除帮助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负责做思想政治工作。
史来贺清楚地认识到,在开放搞活的新形势下,必须及时向党员敲响拒腐防变的警钟。党总支规定:在对外经济往来中总支委员不当采购员、销售员、不具体办理经营手续,不准发不义之财。
1984年,某县糖烟酒公司一位负责人来请史来贺当他们的名誉经理,并给老史拉来了半汽车名烟、名酒、鲜鱼、鲜肉。
老史严辞拒绝他们说:“我坚决不当你们的经理,给一万元也不干,请客送礼拉关系,咱刘庄不兴这一套”。硬是让来人把东西拉走了。
老史常说:“搞歪门邪道,社会财富不会增加,只是富了这家、穷了那家;肥了自己,坑了国家。不走正道富了不文明,也不光彩!”
多年来,刘庄村党总支先后被中共新乡县委、新乡市委、河南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1989年9月,在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刘庄村党总支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这些年,人们发现老支书脸上的皱纹多了,深了,头发稀了,白了。但集体的家产更厚实了。
今年春节前后,他明显地出现几次操劳过度症状。组织上及家人多次让他休息,到北京检查一下身体,但都被繁忙的工作所耽搁。
2月下旬,村党委副书记刘名宣陪他一起在村委办公室,听取一家企业的汇报,一直到深夜。大家看他的脸色不好,就猜出老支书一定又是太疲劳了。细心的人发现他的手在颤抖,握不住笔,甚至端起喝水杯子都在颤抖。
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的史来贺,不得不告别他的工作岗位。临去北京看病的前一天,他到畜牧场、小化肥厂,看望大家,安排了工作,并详细询问了行情。
3月11日,史来贺悄然离开刘庄,到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治疗。
从他那深情的目光中看到,他多么希望很快治好他的病,带着旺盛的精力回来和群众一块劳动啊!他手提包里依然装着笔记本、一本书、一个收音机这三样东西。
一开始,他还坚持老习惯,听听收音机,每天看一份报纸,一篇文章。
老史对历史书籍有浓厚的兴趣,这几年,他读了许多这方面内容的书。
到了协和医院,他进行了全面而认真的检查。在这位坚韧不拔的无产阶级战士面前,许多医生为他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他们带着敬重的心情站在病床前诊察,最后又含泪而去。他们说,老书记像春蚕吐尽了最后一口丝,像蜡烛燃尽了最后一滴油。为了集体,他耗尽了自己,他的身体"透支"了。
很快,史来贺由于不能吃喝而消瘦下来。每天靠喝几口面汤维持,但他依然强撑着病体,一天两次打电话询问家里的情况。
“生产经营情况怎么样?”
“生产正常不正常 ?"”
“工作中有哪些问题?”
看着他羸弱的身体,在场的人心如刀割,实在不忍心让他再为村里的生产和工作情况费心劳神。一直在他旁边工作的村党委副书记刘名宣鼻子一酸,蹲在门口的花坛旁哭得站不起来:"老书记,你图的啥呀!"他又跑到值班主任那里,央求说:“医生,我求求你,请你把他治好吧!俺刘庄人民离不开他,离不开他呀!”
史来贺依旧每天向家里打电话,询问情况,大家明白,没有谁能阻挡得了他对群众,对集体利益始终不渝的关爱之情。
北京协和医院把史来贺转到新乡中心医院,在他昏迷的9天中,全村男女老少彻夜痴立在他家的门口,默默祈祷他们的好书记。
4月14日,他从新乡的医院回到村里,已经走不成路。
他第一眼看到班子成员就问:“生产安全咋样?”“工作咋样?”
并叮嘱大家要特别注意安全生产。他说,你们没事就不要往我这里跑了,你们搞好工作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惦念着扩大生产的青霉素药品原料生产基地和正在建设中的第一批160套四层别墅式新村公寓及已经规划的刘庄现代化建设景区。他考虑最多的还是村里的工作,小儿子前往医院看望他,他说:"谁叫你来了?赶快回去,想法把药厂的工作搞好,我就放心了"。就这样把去医院看望他还不到五分钟的小儿子赶走了。他劝前去看望他的两个村干部抓紧回村,嘱咐他们:"不要让其他干部再来看我,只要你们把工作干好了,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对前去看望他的群众,他总是宽慰他们:“停两天,我就回村了……”可是谁能料到,2003年4月23日下午7时20分,史来贺带着未竟的事业和对刘庄人民的无限眷恋,走完了他为民造福的人生路程。
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到处是金红熟透的果子,刘庄掩映在一片繁盛的花木中。村东头一座普通的小二层楼前,一对鹦鹉在笼子里鸣叫,院子里飘浮着沁人肺腑的桂花香。靠门口那棵砀山梨挂满枝头,这一切洋溢着无限的深味。
记者曾在八届全国人代会、九届全国人代会、十五大等大型会上多次采访过史来贺,如今来到这里,心中有许多回忆。
村委会大院向南50米处,一群劳作的身影在脚手架上忙碌,搅拌机在隆鸣。这是史来贺为大家规划的新别墅区。第一批160套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每套472平方米。有车库、健身房等设备。
位于村北边的河南新乡华星药厂的扩建工程热火朝天。
记者来到村委会,看到的依然是来来往往的繁忙身影,唯有老史那间宽敞的办公室显得肃穆静雅,完好地保存着。
村民都说,他们的老书记还活着,没有走。是啊!他的眼怎么能合上呢?他一直注视着,他执著地注视着。他在看刘庄大地上每一棵种子的发芽,每一株幼苗的开花,每一个花朵的结果。
史来贺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刘庄土地上播入的艰苦奋斗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一心为集体,一心为群众的高尚品质,已成为全省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目前,河南省委已作出开展向史来贺同志学习的决定。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刘庄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