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郑州北上,入新乡县境,大路两分,东去七里营,西去小冀镇。
这是一块培育中国农民社会理想梦幻的土壤。
1958年8月6日,毛泽东来到这片土地,颔首赞许道:“人民公社名字好”。而后,对陪同视察的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说:“吴书记,有希望啊!你们河南都像这样就好了。”
38年后的这个初冬,1996年12月12日,记者来到这里寻梦,所见所闻竟然不是想象中的人民公社童话的终结,而是一个能让你寻得旧梦痕迹的新的童话,一个从市场经济现实与农民理想中脱胎而来的新的童话。
酿造这个童话的是刘志华和她的京华实业公司。
车临小冀镇,一片异域情调的建筑群使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绚丽斑斓的梦幻色彩。
这是一些什么样的建筑呀!
洁白的西班牙式、乳红的英格兰式、深灰的美国式、赭红的希腊式……你于目眩中无法去鉴定这些“舶来”样式的真实渊源和典范性,你急于要知道的是,京华人想干什么?
“我们刘总认为,建筑与环境也是文化”,负责接待我们的
一番惊世骇俗的高论。
毫无疑问这是环境文化的空前变革。各式各色的“农民公寓”掩映在有着圆拱形大门的围墙之后。京华公司办公楼主楼是加拿大式的褐色尖顶塔楼,两侧希腊式赭红圆顶门堡拱卫。农民文化宫是雅典廊庙式,侧楼是日本式。在这个中州小镇,竟汇集了11种京华人认定的各国建筑样式,堪称“世界建筑博览会”。
主楼内大厅,是一个呈六边形的接待室。墙面一排排大幅照片,记述着京华公司今日的辉煌。
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与刘志华夫妇的合影。
1991年2月16日,江泽民来到京华,被异国情调的建筑群所吸引,不住地称赞:“你们的建筑风格这么好!”在办公楼前,江泽民一手拉着刘志华,一手拉着她的丈夫黄占山,说:“来,我和你们俩照个相”。
照片上,总书记笑得很惬意,京华公司总经理刘志华立在右侧,这是一位个子高高的,有着坚定意志的中原农村妇女。左侧是黄占山,京华公司总顾问、刘志华的高参,这些“建筑文化”以至于“京华文化”的设计者。
京华公司是一个很独特的政企合一的单位,其“政”的属性在于,这家集体企业同时又是中国农村行政组织的最小细胞——新乡县小冀镇东街村第五村民小组。
刘志华被推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幕几乎是这个村民小组全体“大老爷儿们”的耻辱。
当时的小冀镇一大队第五小队是中原大地上最穷愁潦倒的一隅。所有算得上健全的男人全都当过一轮生产队长,又全部自认无能。大队支书说:“反正你们队也没法弄,换上个妇女试试吧”。
这就试出了今日的京华之路。
一处荒坑,3间草房,4头瘦牛,1辆破车,8000元外债——这是刘志华接手的全部“家当”。
在尘屑飞扬的土屋里打草绳,在化肥厂的排污沟里捞废氨水……8000元的外债还清了,这位农村大嫂的眼睛盯向当地盛产的大豆。1981年底,刘志华背一箱腐竹去闯北京市场。她成功了。
以腐竹厂为龙头,豆浆晶厂、罐头厂、日化厂相继建成。1992年,京华公司向社会发放债券筹资1500万元,自筹500万元,投资建起微缩世界文化景观于一隅的“京华园”。如今,这个村民小组已发展成年产值逾亿元的集团公司,人均固定资产达40万元,人均年收入5000元,村民享有22项各种福利。
“农民公寓”使居者有其屋;空调、彩电等主要家用电器由公司统一配置;每人每天免费供应2斤面粉(河南以麦面为主粮),每年免费提供4套衣服;医疗、教育费用全免;农民组团到全国各地“开眼界”;公司的豪华大客车,每天将学子们送到新乡最好的学校就学;孤寡老人住入设施完好的敬老院……
安居乐业,农民祖祖辈辈的梦。
同行的记者们羡慕不已,相互鼓励来这里“上门”。作为孔夫子第76代后裔的
在
这是一对在中国农村并不多见的夫妇。
当年,刘志华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却一心“培养”丈夫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黄占山是新乡地区第一个踢开北大校门的农家子弟。
大学毕业,黄占山到文化部门工作。文革中砸“阎罗殿”,黄占山一纸申请“解甲归田”。后来,副县长刘源发现这位田间“隐士”,请他当了县文化局长。但最终他却以一纸辞呈,选择了京华的事业。
他站在了刘志华的身后。
于是,有了多元文化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奇妙组合。
于是,有了京华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
京华公司的管理哲学叫“情感管理学”,京华人能噙着热泪诉说刘总一个又一个动之以情的感人故事。“情感管理学”是中国农村文化土壤上的管理学,是植根于中国女性心理优势的管理学。
京华公司有个口号,“进了京华门,就是京华人”。这里无贵贱之分,公司重大决策一律交由村民大会和职工大会民主讨论。同时,设有“建议奖”,广开言路,奖惩分明。
公司规定员工们——村民们必须讲普通话,必须如军营一般晨起出操,当然不是队列操练,而是做广播操,跳健美操,做气功。
演讲比赛、卡拉OK比赛、交谊舞比赛是经常的“节目”。
这里多年没有刑事案件,无赌博、无斗殴,一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单位。
还有这里的“建筑环境文化”。很难设想建筑学家会恭维这些“世界建筑”。但是,这种文化创意的社会意义恐怕远远超越其美学意义。
揉合的东西有时会显得混杂,这不奇怪。
学者们会赞同这种宽容吗?
据说,刘志华是中国农民企业家中第一位闯出国门的女性。她到过许多国家。
她知道头顶上的蓝天有多么辽阔。
有人问刘志华:“为什么不能经营自己的公司,这样你在二、三年内就能成为百万富翁”。
“是的”,刘志华回答,“使自己富裕是容易的。但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要使全村人共同富裕……”。
这还不是刘志华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要使京华人富甲一方,她还想寻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刘志华要创造一种中国农村发展的新模式:乡村都市。
河南日报就京华模式发表社论,称之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出色答卷”。
穿行小冀镇,迎面一座牌楼,上书七个大字:“走自己的创业路”。
公司大门两侧,各镌有毛泽东词句:一则是“风景这边独好”,一则是“胜似闲庭信步”。
谁解其中味?!
与小冀镇毗邻的七里营刘庄村,是农村改革的又一典范。在刘庄,向记者提供的资料摆在会议室里。而在京华,这些资料明码实价摆在商店里。你想获取吗?请掏钱!这是不是意味着,京华人有着更自觉的市场经济意识?
但是,不论在刘庄,还是在京华,你会发现,市场法则与中国传统的伦理法则并行不悖。市场经济是一柄双刃剑。在这里,他们只磨利了其中的一刃——对外的那一刃。在企业与社区内部,所凭藉的运行法则更多的是偷的法则。这是一个什么法则,是那个均贫富的农民之梦吗?
谁了解了中国农村,谁就了解了中国。
谁掌握了中国农民的命运,谁就掌握了中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