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同一座大山,不同的人会发出不同的感慨;面对同一幅图画,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联想;面对同一个楼村,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认识。
只是听说而没有亲自到过楼村的人,总会觉得楼村是一个谜:在目前一些企业难以为继,甚至破产拍卖、许多职工无奈下岗之际,楼村这个不足3000口人的村子,集体企业总资产达两亿元。企业蒸蒸日上,产值、利润像放入火炉的一双温度计,两根红线比着往上升。企业产值、利润自1986年以来,每年竟以40%以上的速度递增,到2003年企业产值竟高达两亿元,人均7万元;利税高达3000万元,人均1万元。利润占获嘉县企业总利润的58.5%。2004年,全村企业在结构调整的情况下,产值和利税仍与上年持平。况且,楼村的企业效益增速不减,升势如虹。农业也是连年高产稳产,亩产粮食超过1000公斤。村民享受着多种福利,种田全部实行“六统一”:即统一耕、耙、播种、灌溉、收割和统一实行秸秆还田,同时免去一切费用。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按不同年龄每年都要享受到数量不等的养老金,高者可达600元。凡在楼村学校工作的教师,每年都可以另外得到1000元的补助费。中小学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
对楼村情况浅尝辄止的人,会觉得楼村有许多不可思议的怪现象:楼村的干部,“官”越大工资越低,位越高“坐骑”越贱。村两委会班子成员的工资低于各厂厂长,厂长的工资低于科技人员和一线工人。村办集体企业16个,可两委会成员没有一个人在企业兼职。村里不给厂里定产值和利润指标,到年底各企业争着向集体交钱,谁都怕谁交得少。村里决定给厂长发奖金,决议出台几年,可就是发不下去,给谁谁向外推。集体企业拥有小轿车几十辆,可村两委会的9名成员即每年创造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的带头人,却每人一辆旧自行车。村党委书记许福卿的自行车一骑就是24年。她儿媳妇实在看不下去,觉得父亲年龄大了,整天骑着大型的旧自行车不方便,便自作主张给他买了一辆轻便的逼着他换下。楼村的“怪事”比比皆是,说都说不完。
凡到楼村深入调查研究过的人则认为:楼村是一棵宝树,开放着千万朵美丽鲜艳的花朵,散发着无比神奇的异香;楼村是一本五彩缤纷的画册,无论翻到哪一页,都有引人注目的画面,都有耐人寻味的故事,都有撼人心魄的力量;楼村是一曲美妙动听的乐章,每个音符都显得如此和谐;楼村是一面鲜艳夺目的旗帜,每一根纤维都闪闪发光;尤其是楼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像3个原子合成的1个分子,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楼村的干部、党员、群众像3根钢铁制成的三角支架,放在平面上无论何时都显得和谐稳定,更像3股钢丝拧成的1条纤绳,拉动楼村这艘航船向着同一个方向稳步前行。
楼村现在是“全国文明村”。就像提起《三国演义》必须提到诸葛亮一样,提到楼村必然离不开许福卿。因为这里的一切都是和他的名字连在一起的,楼村发展壮大的历程和许福卿的人生历程是紧密地连在一起的。
立志创业 志在富民
提起许福卿,新乡市教育局已退休的老局长刘尚可十分激动地说:“福卿这孩子实在太好了!他当年当村干部是我亲自推荐的。”刘尚可说的“这孩子”许福卿,早已不是孩子了,而是一位年逾花甲、两鬓斑白的人。刘尚可之所以这样说,是凭着他40年前的印象,同时这里面还带有几分昵称。40年前,刘尚可曾在许福卿所在的楼村工作过,是他把许福卿推荐为村干部,并让许福卿到外村去进行锻炼。40年过后,刘尚可仍能回忆起当年的那个干什么工作都跑在前的青年,能说出许福卿当年的事迹。
楼村80多岁的老太太吕盛叶是看着许福卿一天天长大、一年年变老的。许福卿干的啥事,老人最清楚。她的话代表了楼村人的心声:“福卿这孩子,当干部这么多年,每天一睁眼就为老百姓办事!”
许福卿是河南省获嘉县照镜镇楼村党委书记、全国劳动模范,至于他和他带领的楼村所获得的其他荣誉称号有六七十项,难以一一列举。他今年65岁,身板依然硬朗健壮,办起事来,得心应手,有条不紊。精神依然旺盛过人,谈论起来,思维敏捷,看上去也不过50出头。
就是他,几十年来带领楼村干部群众从发展农业起步,靠发展工业致富,如今又使楼村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穿云破雾,一飞冲天。
许福卿上世纪60年代初从新乡工业专科学校返乡务农,他决心像当年全国著名的回乡务农的知识青年董加耕、邢燕子、侯隽一样,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大干一场,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楼村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属于一穷二白。他放眼望去,村里几百家横七竖八东倒西歪阴时漏雨晴时露天的草屋,杂乱地堆放在苍茫的天地之间,没有半点生气,虽名为“楼”村,哪里有“楼”的踪迹。几千亩土地坑洼不平,冬天白茫茫盐碱一片,一望无垠;春天来临,茅草丛生,野鸟啼饥,满眼生愁。每到收获之日,总是半喜半忧。粮食亩产仅有几十公斤,棉花不足10公斤。
贫穷可以磨炼意志,困难可以造就英雄。
许福卿面对眼前的景象,并不怨天尤人。他有的是力气,有的是智慧。当时能读到大学的人并不多,他按说应是一名幸运者。如果离开农村,凭着个人的条件到城里谋个职业完全有把握。现在要扎根农村,这半生注定是要吃苦了。对于吃苦受难,他早有了亲身体验。在旧社会,他4岁便随叔父到山西讨饭。残羹剩菜,犹难果腹;白眼冷拳,人更难堪。上大学时,日子虽有好转,但在苦水里泡大的许福卿,对新生活无比珍惜。母亲为他做的新衣新鞋,他舍不得穿,上学时,往往将鞋子朝腋窝里一夹,把衣服往肩上一搭,赤脚赤背,一路小跑,到学校后再穿。
他从大学回到楼村一干就是43年,虽然没有“43年,烽火扬州路”的军旅生涯,却有43年的辛酸,却有43年留下的一串奋斗足迹:他从生产队会计、队长干起,到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再从1971年走上全村最重要的领导岗位,直至如今。真可谓“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才”。
饥寒交迫,是最难忍受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使群众吃饱穿暖,赶走“贫穷”二字,他带领大家平整土地,翻土压碱,除草垦荒,修渠灌田。寒冬腊月,北风怒号,滴水成冰,他推着独轮车,奋战在田野,指挥在工地,双手冻得僵直,两耳冻得发麻,脸上的热汗却不停地往地上滚;酷暑三伏,烈日当头,热土烫脚,他和大伙一块推土修渠,挥锨抡镐。他吃饭是随随便便,工作是踏踏实实。每天出工时繁星满天,每晚收工时满天繁星。披星戴月,犹如家常便饭;顶风冒雪,更是老生常谈。群众说,我们和福卿一块下工,刚回家才端着饭碗,广播里却又听到他讲话的声音。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说:“福卿这孩子总是像个铁人似的,难道他吃铁了,整天都有那么大的劲儿。”
经过10年苦战,全村近3000亩土地全部平整深翻了一遍,村南村北两条总长为4000米的地上支渠横贯其间,然后斗渠毛渠,经纬四野,难计其长。靠天收的土地全部改造成了水浇田。两条支渠在村东共产主义渠西岸汇合处,建起了一座大型电灌站,3个混流大水泵同时开闸,昼夜不停。水循渠行,纵横田间。
新修的水渠,凸出地面,土质疏松,常有疾流溃堤。每年浇水时节,许福卿就和其他村干部昼夜坚守在工地,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白天,他光背赤脚,两腿污泥,一身热汗,晒黑的皮肤像是非洲的驻华大使。夜间,他肩扛铁锨,护水巡渠,东奔西跑,来回穿梭。一次,渠水突然决口,转眼间,将堤岸冲垮数米,再修补时,费了大半天工夫。许福卿似乎从中悟出了更深刻的道理,不仅堤岸如此,社会上的许多事情也是如此,可见发现苗头、抢抓时机、防微杜渐多么重要。从此,每遇渠水溃岸,他常常一跃而入,用身子先堵死决口,再让人培土。似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等把决口堵上,他早已成了泥人,就像一个刚从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偷跑出来的兵俑。这样的事情,问他有多少次,他无论如何却说不出一个准确的数字。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年,春节刚过,水里残冰尚未消尽,岸头杨柳尚未泛绿。村里已及早组织人力,抗旱浇麦。刚浇不久,有一台水泵突然发生故障。如果把水泵拉出水面检查,费时费工。一卸一安,一天能不能修成谁都没有把握。许福卿和大伙分析原因后,决定先跳下水里摸摸情况。“我先下去试试!”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他已将棉衣甩向一旁,“扑通”一声扎进了两三米深浮着薄冰的混水池中。在场的人无不为他这种精神所感动。50多岁的副书记张清林看到此情此景,激动万分,也和另外一名村民随即跳入水中,3人携手,查到了原因,又用尽全力掏出了堵塞水泵拍门的砖块、乱草、杂物和污泥。水泵又恢复了活力,而被群众从水池中拉出来的许福卿和另外两人,却嘴唇发青,浑身瑟瑟发抖,上牙不停地叩着下牙。
许福卿的脚有个毛病,每到秋冬之际,总会皴裂。口子长则盈寸,短则数分,常常血流不止。每逢此时,他都要用胶布紧紧贴住,走起路来总是一晃一晃的。有一年天旱不雨,渠水水位下降,村里正急着抗旱浇地,需要从共产主义渠渠底挖一条深沟将远处的水引来。渠底全是砂礓,大如蚕豆,坚如碎铁。许福卿毫不犹豫地跳进泥水中,带头挖沟。裂口的脚,踩着砂礓,就像踩上了铁蒺藜,似乱箭穿心,疼痛加剧。豆大的汗珠从他脸上、身上纷纷滚落,他毅然坚持。别人劝他上岸指挥,他说:“这点小病算个啥!”等沟挖好通水时,他脚上的胶布不见了,所有的伤口都流着血。走在路上,两只脚板简直成了两块印版。两行脚印像两枝冲寒怒放的红梅,随着许福卿的两条腿一直向前延伸。
许福卿和乡亲们的血汗没有白流。就在这用血汗灌溉的土地上,奇迹出现了:坑平了,草除了,碱消了,盐退了,原来靠天收的土地在人们的欢歌笑语中全部变成了一马平川的水浇田。楼村的田野上,破天荒地翻滚着亩产小麦400公斤的喜讯。为了提高粮食品质,改河灌为井灌,2002年,全村又投资100多万元,打了72眼机井,并配上电缆、水泵等设施,使水利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使农业生产更加便利。
丰衣足食,仅仅是满足了人的最基本的生活要求的一部分,楼村要向更高的目标挺进,要向更新的高峰攀登。许福卿深深懂得,楼村要彻底摆脱贫困,迈进小康,走向富裕文明,必须发展工业,最终必须依靠科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期,楼村千方百计筹集8000元钱在全县创办了第一家面粉厂。企业从那时起步,一路闯关夺隘,几经风雨,终于使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一台台机器落地生根,一个个奇迹相继而生。
在楼村发展高科技产品的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一笔的是许福卿和天津大学一位博士生导师陈立功交往的一段佳话。这既是许福卿的人格魅力辐射出的光芒照亮了这位博士生导师的人生道路,同时又是陈立功帮楼村插上了科技腾飞的翅膀。
还得从1994年年底说起。陈立功在英国诺丁汉大学求学时,因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在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后,就怀着满腔爱国热情,毅然带着科研项目,回国内到天津大学应用化学系任教。但又遇到了户籍和住房方面的重重困难,加上当时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换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陈博士满腔热血,又四处碰壁。无奈之中,他决定再度出走国外,寻找合作伙伴。
再说楼村。楼村的工业生产曾经走过了一段曲折而富有传奇色彩的路子。原来,村里有一家木器厂,经过滚动式发展,到1993年逐步建成了生产高科技产品的氢氧化铝粉料厂,生产的产品在全省独一无二。1994年,利税已达到400万元。是把这些钱给群众办福利,还是继续发展集体企业,许福卿一时举棋不定。经过反复考虑,认识到还是高科技产品含量高、效益好、增值快,应该把这些钱用来继续扩大集体企业规模,发展高科技产品,他这一发展思路确定后,又和两委干部、厂长、经过研究,形成决议,并召开村民大会,宣读了两委的决议,详细向村民讲解了发展高科技企业的思路,号召所有楼村人,要为楼村的企业向高科技企业发展,提供支持,提供信息,推荐项目。
机遇只光顾有准备头脑的人。1995年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许福卿结识了陈立功。两人一见面,相识恨晚,是两人的共同感叹;互利双赢,是两人的共同心愿。双方决定共同研制当时在国际上尚属科技尖端的高科技项目——无水哌嗪。为慎重起见,许福卿请省市有关专家在郑州专门召开了论证会,并亲自到国家化工部咨询相关事宜。同时,特邀陈立功及其他几位专家到楼村参观。陈立功一行参观后,思想再一次受到震动。楼村大部分群众都已迁入了新居,而身为全村带头人的许福卿一家老小仍在简陋的旧房子里居住。特别是许福卿的办公室,夹在两所旧房之间,低矮、狭窄、潮湿,仅容下一桌一椅一人而已。楼村有这样的书记,书记有这样的作风,楼村人一定能成功,和楼村人合作肯定会有远大的前程。当天,双方便签下了长期合作的协议。楼村人也显出了如此的慷慨,当即拿出5万元作为项目启动资金,并给5名参加无水哌嗪产品研究的人员每人发300元生活补贴。
项目研究开始后,条件十分艰苦,陈立功及其他几名专家每天常常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有时夜间饿了就泡包方便面,困了就躺在实验室睡眠。本来需要两三年才能完成的课题,结果,他们只用一年半时间,到1996年年底就完成了无水哌嗪的小试研究工作,1997年组织进行中试,1998年便在楼村建厂投入了工业化生产。建厂时,尚有600万元的资金缺口,许福卿及村干部东奔西跑,几经反复,最后两次才贷到60万元。他们又发动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催生了巨晶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目前,仅该公司年产值就达1亿元,利税达2700多万元,已成为楼村的骨干企业。
2003年春,经过双方共同努力,在楼村成立了天津大学——楼村精细化工研究所,双方打算继续长期合作,计划在2010年前将巨晶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建成国内的主要医药中间体的生产基地,使年产值达到5亿元,利税达到1.5亿元。
如今,楼村已拥有集体企业16家,其中高科技企业两家,私人企业11家。个体工商户198个,种植、饲养户23个。全村90%的劳动力进厂就业,人均月工资500元。同时,自1982年以来,又相继补贴1000余万元,建了近800套村民住宅楼,每套面积均为130平方米,并且每家都是独院。如今,村民已全部搬入新居。
许福卿在农村工作多年,上级领导为了关心他,曾3次决定将他转为国家干部,每次他都谢绝了。他说:“谁一干得好就抽走,农村岂不是永远留不住人才啦!”后来,他当了照镜镇党委副书记,仍兼任楼村党委书记,直到2001年,上级有关部门考虑到许福卿对社会所作的巨大贡献,没有向他打招呼,在镇里给他办理了工资关系,工资由国家发放。但他却将这份工资交给村里,然后再按村里规定同村干部一样领工资。
楼村的土地养育了许福卿,许福卿扎根楼村的决心矢志不移。他要用自己的全部汗水和智慧,来报答楼村这片土地,来报答这里的父老乡亲,使“楼村”得以名副其实。楼村,自明代建村以来,“楼村”仅仅是人们的一个美好憧憬,只有到了社会主义时代,在许福卿的带领下,才使“楼村”名副其实。如今家家是楼,处处是楼,工厂是楼,农舍是楼,满村是楼,满眼是楼!
身正行端 德高民随
古人说:“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这么多年,许福卿领着大伙干了多少大事,人人心里有底。但个别人抱着个人目的写匿名信,给许福卿罗列的“罪状”竟达25条之多。县纪委、县检察院、县公安局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许福卿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结果让调查组的所有人员为之震惊:许福卿不但没有贪污腐败等行为,而且是位一心为公、作风正派、一尘不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干部。随后,中共新乡市纪委、中共新乡市委政研室、中共获嘉县纪委于2000年8月又组成联合调查组再度进驻楼村调查,写出了《关于楼村党委书记许福卿勤政廉政情况的调查报告》,2001年7月23日,中共新乡市纪委专门下发文件,作出了《关于开展向许福卿同志学习的决定》,肯定了许福卿自担任村干部以来的非凡业绩。
许福卿有许福卿的做人原则:当干部不能有私心。他说,干部一旦有了私心整天一门心思去考虑自己的事,就会把群众撂到一边,哪会有精力去干工作。他要求自己和干部队伍:身不能懒,嘴不能馋,心不能偏,财不能贪。他常说:“只想自己富,不能当干部,要想当干部,吃亏走正路。”他总是这样认为:人活着不能没有钱,但人不能只为钱而活着。人单纯为了追求金钱,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就丧失了人生的价值。金钱就像海水,人越喝就会感到越渴。他当干部几十年,没有吃过群众家一顿饭,没有端过群众家一杯酒,没有收过群众家一次礼,没有多占过集体一块砖。他多次被评为全国、全省、全市、全县先进个人,所得的奖金和奖品全部如数上交给村里。在他的心里,只有群众的利益,只有集体的利益。自己付出多少,他从不计较。
许福卿有许福卿的用人原则:选用的干部必须是德才兼备。他常说,有德有才我去请,有德无才我培养,有才无德我不用。他认为,如果用一个有才无德的厂长,毁掉的不仅仅是一个厂,而是毁掉了人心的堤坝,会动摇一些人对我们事业的信念,对我们的执政能力加以怀疑。楼村任用厂长,是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经村两委会集体研究决定的,并让全体村民对厂长进行民主监督。厂长就任后,除了厂里的重大决策和大型资产的购置外,村两委会给他们充分放权,让他们尽量施展自己的才能。同时,村里支持厂长以厂建厂,采取滚动式发展企业,使小厂变大,使大厂变活,使“丑小鸭”变成“白天鹅”。20多年来,楼村的骨干企业大都沿着“起步——壮大——腾飞”的轨道向前跃进:由木器厂发展成为氢氧化铝粉料厂,再由氢氧化铝粉料厂发展成为生产具有高科技产品的陶瓷材料厂;由苎麻厂发展成为洁具厂,再由洁具厂发展成为生产高科技产品的巨晶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人类由石器时代、手工业时代、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几千年的发展史,仿佛又在楼村重演了一遍,只是时间缩短为几十年。
他言传身教和严格要求,带出了一支廉洁奉公、谦虚谨慎、淡泊名利的干部队伍。楼村的干部从来互不请客,更不允许群众宴请干部。他们没有进过一次歌舞厅,没有洗过一次桑那浴。有利于群众的事,不讲任何价钱;不利于群众的事,说什么都不干。一次,村里学校组织教师到外地旅游,特意邀请了分管学校工作的村干部一同前去。许福卿发现后,主动找到那名干部谈心:“如果干部都从自己分管的工作中得好处,那我们还怎么去赢得群众的信任?”一席入情入理的话,使那名干部幡然悔悟,主动退出了旅游费用。
他要求干部队伍严,要求自己和家人更严,在一般人眼里似乎有点苛刻,甚至是不近人情。1985年,他父亲在县医院住院,有一名生产队队长出于对老人的敬重,买了一些糕点、罐头之类的礼品专程去看望。许福卿得知后,主动把这些礼品退回,并在群众大会上作了检讨,痛恨自己脱离了群众。他说:“要是一般群众生病,队长会提着礼品去看望吗?这位干部的情,我和我们全家领了,但礼品绝对不能收。你一个生产队长的礼品我收了,那么其他生产队的干部是什么看法,他们去不去?我干脆将礼品退回。以后,咱楼村人有事,谁也不准送礼,更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向我家送礼。如果送礼这个人情风的口子一开,就像咱村外的大渠决了口,再想堵住就十分困难。特别是在干部队伍中,送礼风一旦盛行,社会必然会失去公平。这事必须从源头上堵死,以防冲垮人生中的万丈长堤。我当干部只有为群众办事的义务,而永远没有接受大家礼品的权利。”
许福卿严格要求家人的模范事迹在楼村广泛传诵:
他父亲为集体看果园,一次捡回几枚落地杏,许福卿发现后,主动交给集体5角钱;
他家的水桶坏了,到村办工厂修只需半米左右一段钢筋,他按规定付钱8角;
他儿子娶媳妇,用了村里一辆汽车,他随即交给村车队60元车费;
他家修房子从村办工厂买回10吨水泥,他儿媳妇去结账时,厂长按优惠价少收了200元,许福卿问明情况后,立即让她将200元钱如数补齐……
以上这些,正好为古人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了绝妙的注释。
楼村的干部和群众在许福卿精神的感召下,在村里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出现了美好的景象。村两委会精诚团结,清正廉洁,处处为群众作出了榜样。如今楼村对干部的使用、管理都严格按照《公务员管理条例》的规定。可是,在楼村,村干部上班从来不点名,却无人迟到、旷工,况且都是早去晚归,每天夜里都工作到10时以后,而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许福卿说:“我们这里,干部团结的基础是大家都出于公心。瓦盆打破了再锔起来,锔得再好也要留下一道璺,我们两委会这两个‘盆’也碰过,但从来没有碰破过。凡是盆被碰破的地方,都是有私心在作怪。”
在许福卿精神的鼓舞下,楼村的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大家有目共睹:
1992年夏季,一场暴雨袭击了楼村。村西口的涵洞被积水堵塞,如果不及时排除险情,将会给全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这时,只听到大喇叭中传出了许福卿那洪亮的声音:“全体村干部马上到村西口集合,及时组织抢险!”7名村干部立即飞奔到村西口,只见许福卿把手一挥,坚定地说:“快,跟我上!”大家手持铁锨,纷纷跳入水中,迅速挖出杂物和泥土,疏通了排水管道,将险情排除。这时,中州铝厂一名干部正好到楼村谈业务,他见到这种情景,惊异地说:“你们村的干部,还干这事?”
他们不但干这事,凡是对群众有利的事,他们都干。2000年年初,许福卿和村干部在电灌站组织抗旱浇地时,村委会主任张洪飞和许福卿一样,连续在工地上工作了几天几夜,餐风宿露,践冰卧雪,以致诱发了心脏病。他以手按胸,仍坚守岗位。许福卿得知情况后,决定尽快派人将他送往北京治疗。临行时,许福卿再三嘱咐:一定要请最好的专家,以最好的方案,确保手术万无一失。张洪飞做手术的第二天,已年过6旬的许福卿和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千里迢迢风尘仆仆专程赶赴北京。他深情地望着携手奋战多年,如今被累倒在病床上的战友,两行老泪夺眶而出。两双为使楼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而力挽狂澜的手紧紧地攥在一起,两颗为改变楼村面貌而操碎了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他没有太多的语言,只是频频祝福洪飞迅速康复,早日返乡。
群众的眼光犀利得就像X光镜,穿透力极强,能看清人的五脏六腑;群众的心公正得就像天平,能称得出每个干部为民办事的分量。
楼村的群众对干部的信任是有根据的:1997年,获嘉县地税局到楼村氢氧化铝粉料厂查账,发现厂里连应该提取的款都没有提够。不仅如此,最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外单位送给业务人员的6笔回扣款,也清清楚楚地摆在账面上,变成了集体的收入。
群众对干部这样放心也是有原因的:2003年,县农业局审计事务所到楼村审计账目。审计人员将账本打开,敞开大门,几天时间没有一个干部、没有一个村民来反映问题。审计人员有点纳闷:他们在其他单位审计时,干部也来找,群众也来找;干部来找是为了“捂”,群众来找是为了“揭”。可在楼村查了几天,不仅没有发现一分钱的违纪支出,反而查出了一些蹊跷账:招待客人用过的旧瓶子,办公剩下的废纸和废纸箱,甚至连村里欢庆元宵节放烟火时散落在地上的废纸屑也被收起来当废品卖成钱作为集体的现金收入。
村两委会规定,书记最高金额的审批权限只有500元。超过500元,要由两委会全体人员集体研究决定。村里还专门成立了购物小组。要购买物品,先由购物小组到市场进行专项调查,货比3家,哪家的货物质量最高,价格最低,然后再决定买哪家的。这样一来,既避免了工作中的失误,又彻底铲除了腐败现象产生的土壤。村干部为群众无形中树立起了榜样。因此,群众也自觉遵守村里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良好的村风。
有一名南方人,原来在中原地区一座城市办企业,因四周环境恶劣,无法经营,后经人介绍,只好将企业移到楼村。许福卿为这个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企业办得红红火火。为了表示对许福卿的感谢,到了春节,他提着礼品,带上1000元现金,走进许福卿家想让在业务上继续给予关照,没想到许福卿却坚决不收。后来,这个人实在过意不去,又给村里拉来一车苹果,谁知仍然遭到了许福卿的严词拒绝:“凡是生活在楼村的人,谁都不能坏了楼村的规矩!”楼村的规矩是什么?就是:秉公办事,拒收礼品。楼村人的这条规矩,像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堡,谁都别想用“糖弹”打开。和楼村人共事,只需“真诚”两个字就够了,你千万可别在“真城”之外再夹带一些“小意思”。许福卿及楼村人从来不接收你的“小意思”。1994年,氢氧化铝粉料厂产品走俏,南方一名客户为了多要一些货,把一条价值一两千元的金项链送给厂长许寿利说:“这不是回扣,只不过是表示我的一点心意。”许寿利考虑到两家多年的业务关系,盛情难却,就只好暂时收下。等客户将业务办完,许寿利就将这条项链真诚地还给了对方。
许福卿的人格魅力,孕育了楼村的文明新风,使村里充满了一股昂扬正气。请看,在村里传诵着的一个个的动人故事:
一次,村民许寿国一大早外出做生意,在公路上捡到一个6000元的存款折。这时,正巧从后边跟上来一个外村人,说:“咱们把钱分了吧,你做生意啥时能赚这么多钱呀?”许寿国说:“不行,一定要找到失主。”他跑到电视台和银行多方联系,终于将存款折送还失主。
村民李跃中,一次去县城卖菜,有一名县教育局的干部将装有1.4万元现金和几沓粮票的提包丢到了他的车上,他发现后,将钱和粮票如数送还。
村民耿秀福,善于经营,自筹资金建了一个铸造厂,业务开展得红红火火。他看到许福卿和村干部都整天为大家操劳,十分感动。1992年,他自愿将铸造厂交给了村集体。他说:“人心都是肉长的。这些年,村干部时刻想着让大家共同致富,为我们费尽了心。集体把我家的各种费用都免了,从种到收村里都给承包了。俺处处沾着集体的光,要是赚的钱全装在自己的腰包,心里不是滋味,俺也想为集体作点贡献。”目前,铸造厂已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400万元的集体企业。
1998年,长江流域暴发特大洪水。为支援灾区群众,许福卿在广播里动员群众捐款,不分任务,不计多少,各家根据各家的经济情况,自愿捐献。倡议一出,不到一个小时,全村就捐了76588元,每户平均近百元。最多一家捐了500元。有一位丧失了劳动能力的老太太将存放多日一直舍得不花的握得皱巴巴的10元钱也捐了出来。
这就是楼村,这就是在许福卿精神感召下的楼村人!他们在快速发展集体经济使大家共同富裕的同时,又筑起了一座精神文明的巍巍大厦。
疏之以理 导之以情
凡是大智慧的人,总善于运智慧于无形之中,而外人不见其智;凡是谋大利的人,总是分利于众人,而外人不见其利。如今,楼村以其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通过各种媒介而驰名遐迩,在一般人心里可能会认为,负责楼村全面工作的许福卿肯定是一个十分威严、动辄大发雷霆之怒,使人望而生畏的人。你如果真是这样想,那你肯定是错了。许福卿是一位十分和蔼、平易近人、善解人意、不怒而威的人。待众人柔情似水,遇困难坚强如钢。楼村村委会主任张洪飞说:“许书记当干部多年,从来没有向群众发过一次脾气,从来没有高声批评过哪一位干部。他对人总是推心置腹,平等交流,从来不以教育人的口吻跟人谈话,总是充分尊重别人的人格,以自己言行的魅力去影响别人,让人口服心服。我们共事多年,从来没有红过脸。”人说“所有的男人,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都会铤而走险”,但到许福卿这里,却又是一个例外。一次,有一名性格古怪的青年因一时冲动正借机闹事,恰巧碰到许福卿,紧追其后,破口大骂,脏话气话,不绝于口。况且,在农村,这个青年又是小字辈。许福卿却冷静地思考,不但没有还口,而且还查明了他发火的原因,并帮助他解决了困难。此事过后,许福卿又给自己和村干部定下一条原则:在楼村,群众骂干部可以,但绝不允许干部骂群众。因为干部的觉悟总得比群众高。
楼村有13个姓氏,近3000口人,几十年来,没有发生过任何宗族纠纷,大家都像是处在一个大家庭一样和睦。
在楼村,听不到强迫命令,一切都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各项制度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听不到强迫命令,可并不是没有“命令”。但有“命令”绝不强迫,楼村的制度一旦出台,是任何人都必须遵守的,首先是干部必须带头遵守。每项制度的产生,都是先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每有制度出台,许福卿总先把道理讲明讲透,直到全体村民接受为止。几十年来,许福卿探索了一条适合农村实际的公开宣讲与个别谈心相结合、党员干部与群众相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子,并且形成了一个覆盖全村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使楼村步入了一条“人心顺、百业兴,百业兴、人心顺”的良性循环轨道。
村里的大喇叭多年来与许福卿结下了不解之缘。群众说:许福卿当了几十年干部,村里大喇叭响了几十年。许福卿把它作为宣传阵地,经常向群众宣讲党的路线方针和有关农村的各项政策。村广播室简直成了家家离不开、人人都需要的百科知识广播电台。每到农时,村民总会听到许福卿熟悉的声音:“这几天天气好,各家注意给庄稼喷药”;“最近天气干旱,明天准备下地浇水”;“今年麦收可能有暴风雨,大家要注意快收快打”;“暴风雨马上要来,请大家把晒干的粮食赶紧收起来储藏好”……群众说:许书记为咱天天都操不尽心,事事都想得那么周到,他讲的话,我们都喜欢听。许福卿正是将大事小事融为一体,将抽象的说理和身边的具体事例熔为一炉,变成大家乐于接受的形式讲出。村党委还经常在党员中开展“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员义务为群众办好事”等活动,使全村111名党员在群众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同时,村里还举行大会,及时向群众通报村里的情况,使干部群众相互信任。
谈心是许福卿得心应手的一件法宝。他找干部谈,找党员谈,找群众谈,还发动党员干部找群众谈。越谈大家的心贴得越近,越谈心中的误解消得越快。推心置腹的交流,像和煦的春风,慢慢地、渐渐地、在不知不觉中,奇迹发生了,人们心中的坚冰融化了,双方的疙瘩解开了。人就有这么个特点,气一顺,什么工作都愿意干,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无论办什么事,许福卿总要先问一个为什么,总要先分析事物的原因与结果。为了达到目的,总要采取一个正确的并且让人们愿意接受的手段。要想办法将阻力变为动力。阻力一旦变成动力的时候,从其身上释放的能量简直就如同核反应一样神奇。要想禁止某些东西,应该先疏通其他渠道。用许福卿的话说是:要想断路,必先修路。“水来土屯、兵来将挡”只是一种被动的办法总不如顺势开河以引流、不战而屈人之兵来得自然主动。
在农村实行殡葬改革,由土葬改为火化,也是对中国农村几千年传统殡葬形式采取的一场革命,涉及每一家,牵涉每个人。这项工作,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2001年冬,根据上级指示,楼村两委会制订了实行殡葬改革的方案。说来也真巧,方案出台的第二天,村里就有两位老人同时去世。许福卿带领村干部随即分别到他们两家做工作。但次日一早便有村民反映:又有一名村民死亡,家属连夜偷偷将死者土葬了。许福卿立即找到死者的家属,将村里有关殡葬改革的规定又讲了一遍。首先肯定了他们做儿孙的孝心,但孝心归孝心,制度归制度。当晚辈尽孝心是本分,做公民守制度是职责。现在你们家这样做了,另外两家是向你们家学呢,还是执行村里规定呢?以后咱村再有人去世咋办呢?接着,许福卿又发动其他干部去做工作,终于使他们觉悟过来。随后,他们主动将已土葬的老人从地下挖出来实行了火化。许福卿不但没有批评他们,而且还按规定送去了2000元丧葬补助费。
事后,许福卿总是在思考着这个问题。死者是从地下挖出来了,但要想将积淀了几千年的传统意识从人们的心中彻底挖出来,会比这种做法困难得多。生老病死,这是客观规律,但人死后总得有个去处,晚辈对先人总得有个祭奠之所。寄托哀思,总不能人人空望长天。这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方式来解决。于是,他和村干部决定拨款拨地,建成一个十分美观的骨灰堂,堂内放有铁柜以供安放骨灰,庭前植有草木以留鸟语花香。同时,派人常年看守。有的老人参观后对子女说:等我死后,就把骨灰放到骨灰堂吧。全村离开人世的老弟兄、老姐妹都在那里做伴,可比一个人孤苦零丁地埋在荒郊野外强得多。为了对实行火化者家属进行心理安慰,村里对每一名火化者的家属还补助1000元钱,使这项工作既开展得十分顺利,又带有浓厚的人情味。自2001年以来,全村死者的火化率达到了100%。
禁烧秸秆,又是一项让农村干部头疼的工作。并非禁烧秸秆这项措施不好,而是许多农民没有办法且没有能力解决这一难题。强人之所不能,事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这是千年古训。焚烧秸秆,也是大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许福卿调查了群众并深入分析了这件事,认为群众不是不通情达理,而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到家。要做好禁烧工作,还得从源头抓起,来他个釜底抽薪。他和村两委会决定买秸秆粉碎机,根据实际,需要几台就买几台,需要什么类型的就买什么类型的。基础工作做好了,几年来,没有一户焚烧秸秆的。就这样,楼村除对农户实行种田“五统一”之外,又加上统一实行秸秆还田的“六统一”。群众说:村里创造这么好的条件,谁要是再焚烧秸秆给楼村抹黑,就是大家的唾沫星子也能把它淹死。
你可别小看群众这“唾沫星子”,它们可以汇集起来,翻涌成波涛澎湃的汪洋大海,冲刷着世上的一切龌龊,推动历史潮流滚滚向前。这就是民声,这就是民意,这就是民心,这就是任何时代的主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在这“唾沫星子”汇聚成的汪洋中翻船丧生。
感化后进 纯化民心
领导干部对所有属下应像日月普照万物一样公正无私,光明磊落。你的属下,只要有一个掉队的人,就说明你的工作没做好。
在楼村,村干部是一尘不染,一身正气,一诺千金,一呼百应。开群众大会,通知一下,应到人员全部按时到齐,并且人人自带板凳,在露天会场里坐得整整齐齐,听得认认真真,记得清清楚楚;育龄妇女孕检,全体孕检对象,半天检查结束;抗旱浇地,干部群众昼夜不停,72眼机井同时启动,全村应浇土地,4天可普浇一遍。
许福卿长期默默奉献的精神,铸就了他光辉的人格;他光辉人格的长期潜移默化,为楼村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楼村,形成了这样的氛围,谁为集体、为群众办事,全村人都会高看他,都会信任他;谁给大家把事办坏了,自己就觉得无地自容,就觉得无脸见楼村的父老乡亲,甚至白天都不敢在大街上走。谁给大家办的事多,他讲的话才有力度,大家才愿意听。
但是,海洋大了,什么样的鱼都会有;村子大了,什么样的人都会出现。常言说:“人过一百,形形色色。”楼村虽是一个富裕村,先进和富裕是楼村的主流,可也不是一个后进人物、一个有困难的人都没有。关键问题是如何看待他们,如何帮助他们,如何引导他们一同走向文明,实现富裕。对于后进人物和困难群众,许福卿总是千方百计用真诚去感化他们,用热心去温暖他们。
有个村民叫许仁通,没有文化,没有技术,说话办事能力极低,许多人都不愿与他交往。他家共有4口人,父母年迈多病,弟弟痴呆,生活十分困难。1984年,他硬顶着不交提留款。许福卿找他了解情况,他居然在街上对着许福卿大骂了一通。并且说:“我和你比啥,你有孩子、老婆,要啥有啥。你给我找个老婆吧,提留款我现在就交!”一些村民很想让干部治治他,看看他的笑话。可是,就这样的人,许福卿并没有疏远他,没有嫌弃他。他不会种地,每到播种时节,许福卿都要组织干部帮他借来拖拉机给他犁地、耙地、播种;收割时节,又组织村干部帮他收割,帮他打场。一次,大家帮他打麦时,一些村民想不通,故意找茬儿难为他。许福卿说:“咱楼村是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如果他家的麦子霉烂到场里,传出去,咱咋向外人解释?”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许仁通终于被感化了。有一年,许福卿又带领村干部帮他打场时,他一早就煮好鸡蛋、买来啤酒放在场边。可是大家一直帮他把麦子打下来,忙了很久,谁也没吃他一个鸡蛋,没喝他一口啤酒。
张洪茂体弱多病,孤独一人,两腿常年病得没法走路。一年春节,许福卿和村干部带着200元钱到他家慰问后,又专门开会研究救济他500元让他治病。病好后,许福卿又安排他在村电工房看大门。
郭桂芝和她丈夫两人都有病,家庭十分困难。许福卿对他家多方关照,安排她就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轻活,按时给她发工资。她患病,村里又照顾她2000元钱,直到她去世,村里先后救济她家四五千元。
在许福卿的眼里,楼村人不论贫富,不论贤愚,都将其视为亲人,都应当同舟共济。落下哪个人,都是当领导的失职。人人各得其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只有一部分人享乐,而另一部分人受苦受难,那不是共产党人的目的。
求真务实 不图虚荣
许福卿办事有条原则:在楼村,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必须从楼村的实际出发,只有楼村人说好那才叫真好。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和向上献媚的、邀功请赏的事情坚决不干。平时,他对自己约法三章:拔高的材料不念,浮夸的数字不报,虚假的荣誉不要。
许福卿求真务实的事,可是远近出了名的。
上世纪80年代初,村民住宅楼的方案一出台,有关部门的领导就来找许福卿作指示,让建成统一的5层公寓式楼房,树立形象,并以此扬名。许福卿说,5层公寓式楼房尽管新颖漂亮,还会出轰动效应,让外地人一看,嘿,还是人家楼村真行,村民的住房都是5层。却不知,为这一声喝彩,楼村需要几代人无休止地上上下下,虽在平原住,得走山中路,放着方便不用,却得自讨苦吃。盖房是百年大计,尤其是像楼村这样牵涉到几千口人大规模的统一行动,更得慎重。楼村人毕竟是农民,大家需要储备粮食,需要养鸡喂鸭,需要放置农具,每家每户总不能都买一部吊车天天往上吊东西吧。他认真听取了群众的意见,终于建成了适合农民居住的两层排楼,并且按照农村习惯每家都是独院。
1994年,省科委启动企业“新星工程”,准备在全省选出100家乡镇企业在各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许福卿在村里申报材料的年产值栏内如实填写上3000万元。上级有关单位担心3000万元难以入选,让他再多报一些。许福卿坚持有多少报多少,宁愿评不上,也不做假账。
1996年春节刚过,县里召开上年工作表彰大会。会议宣布要给工农业产值达双亿元的楼村代表披红戴花。许福卿当场急了:“这上面的数字是虚的,这个荣誉我们不能要!”全场一时为之震惊。这么高的荣誉,外村想得都得不到,可你许福卿却拒绝。再说,产值这个数字多少只有你们楼村人知道,领导又不去追查,这项荣誉得了也白得。许福卿却坚持是什么就是什么,决不能弄虚作假。他经过了解后,发现他们村上报的材料上被有关部门作了改动,产值凭空多出了6000万元。他再三找有关部门要求对虚假数字予以纠正,并经领导同意取消了这项荣誉。许福卿说:“不实事求是的事情把我们害苦了,我们再也不能自欺欺人了!”
因为不实事求是,许福卿吃过苦头,楼村人吃过苦头。直到如今,许福卿提起来还深有遗憾。楼村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实干苦干,兴办了企业,使集体经济得以发展壮大后,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可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一些县、乡干部没有真正正确理解中共中央关于农村改革要因地制宜地实行各种不同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方针,为了赶潮流,不论贫村富村,不论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强制实行“一刀切”。迫于当时巨大的政治压力,楼村人也一时没有主见而把土地分到各户。集体的财产小的分了,大的拆开卖成废品了。大型拖拉机一家一户用不上,也被锁在库房里。
全村仅有的4家企业,承包给了几个只会拍胸脯、表决心、能讲豪言壮语的村民。承包的第一年,厂里的机器设备被拼得筋疲力尽、头破血流,干了一年不但没有向集体交一分钱,而且还有亏损。
新村规划刚起步,才建了91套的村民住宅楼因生产队解体而无人力和资金来源只好停建。
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出现了。土地承包给农户之后,楼村发生了一起震惊全村的事件。村民许福刚从年轻时起,就一直在集体林场搞林业。1984年,土地分给他家后,他却不会干农活。一次,他在田里浇水,水在畦中不断冲破田埂,四处乱流。堵住东头,冲开西头,堵好两头,冲破中间。有的地方早已积水成灾,有的地方却滴水不见。一时将他忙得团团转,两腿污泥,一身疲惫,还是浇不成地。一气之下,一个男子汉竟在田头抱头痛哭一场后,回家抓起农药瓶子就往肚里倒。幸亏抢救及时,险些丢了性命。这一年,村办企业不仅严重亏损,而且小麦也由原来的亩产平均400公斤减少到350公斤以下,全村小麦总产减少了20多万公斤。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看来,我们基层的一些干部只是为了赶潮流,并没有真正动脑筋去正确研究中央关于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和实行多种组织形式的改革方针。改革也如同医生看病一样,应对症下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凉之。不能一处长疮,周身贴膏药。甘草人参,虽为良药,误施则致害;巴豆砒霜,虽有毒性,巧用则生奇。不辨虚实寒热,企望一法能疗百病者,亘古未有。良医用药,贵在辨症施治,补泻温凉,各取所宜。楼村的改革应结合楼村的实际。党的目的是带领大家最终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登山千条路,共览一月高。任何一种事物,应首先看结果,不能只注重形式。实行联产承包制,也是一种形式。
经过反复思考,许福卿决定立即召开村两委会会议,研究楼村的发展前途。
为了切实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避免村干部独断专行,多年来,许福卿也给楼村定下了一个不许动摇的规矩:村里的事必须同群众商量。特别是在决策大事之前,必须先听取群众的意见,再由村领导干部集体研究,提出方案,向党员大会通报后交村民代表讨论,最后向群众公布。这次,村领导干部经过两天两夜的深入讨论,形成了决议,最后召开全体群众大会。在会上,许福卿将村里今后的工作方案高声向大家宣布:我们村决定继续发挥集体的优势,仍将土地承包给农户,由各家负责管理,包括锄草、排水等零星农活。村里决定成立农业服务组织,庄稼从种到收,土地的耕、耙、播种、灌溉、收打,今后逐步由村里的农机服务站统一完成。种子的繁育和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全部由农技推广服务站进行统一指导,并且全部免去乡统筹款和村提留款。已经停建的村民住宅楼继续开工,保证每户一套。同时,为了确保以上措施得到落实,我们采取以工补农的方法,原来承包出去的工厂,仍收归集体所有,实行厂长负责制。等企业有了利润,用于补贴农户和搞新村建设。
决定一宣布,那些被种地难折腾得焦头烂额和眼看新村建设死而复生、奇迹重现的农民,无不欢欣鼓舞。群众大会上,暴风雨般的掌声经久不息。这掌声是群众爆发出的心声;这掌声是对许福卿的一个巨大的鼓舞;这掌声是群众对实事求是的又一次肯定。
这样一来,既坚持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执行了党的政策,又革除了原先的弊端,使楼村走上了一条飞速发展的道路。农业方面,当年见成效,以后逐年稳产高产;工业方面,更是突飞猛进。工厂收回集体后,当年产值达到50万元,赢利6万元。以后全村企业产值、利润每年以4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3年全村企业产值达两亿元,利税达到3000万元。2003年在新乡市所有企业排队中,楼村的企业利润位居第十名。村里利用这些钱顺利完成了新村建设,并迅速扩大再生产,美化村容村貌,建学校,修街道,分档次增加60岁以上老人的养老金,特别是增加村民的各种福利。这些做法,极大地显示了集体经济的威力,极大地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使党的威信在楼村得到了很大提高。
稳步推进 力促发展
对于没有方向的航船来说,所有的风都是逆风;对于方向明确的航船来说,所有的风也并非都是顺风。
带领人民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我党坚定不移的方针,这是方向。楼村,这艘由许福卿掌舵的航船,始终目不转睛地瞄准这个方向。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让群众满意,这是许福卿多年来干工作一贯坚持的总出发点。不管谁说的再好,不符合群众的心愿,许福卿坚决不干。只要符合群众的利益,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群众共同致富,再苦再累风险再大,也坚持到底。
根据十五大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定精神,许福卿同志提出并经两委研究决定,村里专门划出40多亩地,建了一个民营企业和养殖业工业园小区。
在楼村几十年来,一是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发挥集体经济的主导地位,以达到村民共同富裕和巩固共产党在基层农村的领导地位;二是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利用各种渠道发挥和调动方方面面的作用,增加收入,以富村民,这一发展模式使楼村的集体、民营经济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许福卿虽是一个村的领导,但他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新一代农民的典型代表。况且几十年来,他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党的各项政策、对各种新知识的学习研究。再加上他几十年农村基层工作的经验,今后的路该如何走,十分关键。处在十字路口上的人,如果选择的方向正确,很可能就是一步一重天;如果选择的方向不正确,很可能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搞企业,必定有风险,尤其是生产高科技产品,特别是化工产品,往往是利润高、寿命短、风险大。这风险,其中包含着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
搞企业,不能只靠拍胸脯、表决心。仅仅凭豪言壮语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冷静的思考,需要胸有全局,需要对事物的客观规律进行认真分析,需要有对市场的驾驭能力,需要有“吃一拿二眼观三”的战略眼光。
楼村几十年发展的实践证明,任何时候,坚持实事求是,经济就发展,否则就倒退。往往是发展以后有人指手画脚,倒退以后无人敢于负责。锦上添花随时见,雪里送炭有几人?后果无论苦辣酸甜,最后都得由楼村人自己来尝。
按实事求是去科学决策,最后用效果来检验决策,这才是正确的思想方法。
经过几十年的培育,目前楼村已经具备了十分有利的因素:一是具有坚强团结、作风正派、公而忘私的领导班子;二是具有一支包括各厂厂长在内的高素质、敢闯市场、不畏艰难的科技队伍;三是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四是集体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能抵卸任何风浪的袭击;五是楼村曾创造了一个集体企业飞速发展的奇迹。六是用邓小平同志关于“富起来”的发展观点来衡量,楼村已进入“共同富裕”的阶段。这些都说明,楼村继续坚持一村两制,一家两制,集体、民营两者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切实可行的。
目前,集体企业生产的高纯氧化铝、无水哌嗪、氰基吡嗪等7个高科技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意大利等6个国家。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许福卿并不满足。他像一个航行者一样,行得越远,眼界越宽,心胸也越开阔。他决心依靠全体干部群众,继续和天津大学科技人员联合。目前,两家联合开发的高科技企业巨晶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又征地100亩进行扩建。预计今年年底可扩建完工并投产。2006年,楼村的企业总产值计划达到5亿元,利润达到7000万元。在目前的基础上,再向前跃进一步。同时,许福卿还计划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稳步推进企业改制,将来在楼村逐步建成规范的股份制企业,并且要把楼村建成一个现代花园式的村庄。
楼村的经验,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我们的党自从成为执政党以来,采取许多措施,努力并继续探索一条经济既能高速发展,干部队伍又不产生腐败现象,又能和广大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的路子,其中总结出了许多经验,但也走了不少弯路,仍出现了诸如成克杰、胡长清等一些贪污腐化、假公济私、严重损害人民利益的腐败分子,极大地败坏了党的声誉。而楼村,几十年来在许福卿的带领下,制度严格、管理科学,以身作则,在小范围内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既能使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又不让一个干部因腐败问题而倒下,既做好了各项工作,又使党和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十分宝贵的经验,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通向共同富裕的金色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