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李昌平《再向总理说实话》

时间:2012-10-19浏览:668设置

李昌平的新著《再向总理说实话》出版了。在中共中央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在全国人民对于中国究竟走向何处依然迷茫之时,在这国内外困局重重、危机四伏、关涉国家与民族存亡之 秋,该作必定对启迪国人找回伟大、光荣、正确的社会主义发展路线提供智力支持。下面就感悟最深的两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是该书的论证建立在对农业发展三阶段的科学判断基础之上,作者对中央现有的农业、农村、农民政策的批判和反思,以及新阶段的政策设计也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农业发展会经 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追求技术和劳动密集效益,其农业发展特点是主要农产品相对短缺,增产和增收同步,农业的发展目标以追求量得增长为主要目标;第二阶段是追求价格效益阶段, 农业发展特点是主要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增产可能不增收,甚至减收;第三阶段是追求市场效益阶段,农业发展特点是高度发达、高度竞争和全球化,农业发展目标是以打垮竞争对手,追 求稳定市场份额和定价权收益为目标。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农业发展政策和农业发展方式都不一样,目前中国农业大部分地区和领域在第二阶段,部分地区和领域已经进入第三阶段,这 样的农业发展客观规律经常遭到政府和学者的忽视。尤其是政策的失误、严重地脱离了农业发展的实际,“理论上的一片空白,政策实践稀里糊涂”。作者认为,自1985年之后农业进入第二 阶段,相应的农业发展政策应该是技术密集+农民组织+资本密集+品牌密集,但是这阶段的农业政策不但瓦解农民自己的组织能力,而且扶持龙头企业和资本下乡,政府的政策指向依然是追求 量得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农业结构调整和逼农致富,行政指令的结构调整是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只能是年复一年的瞎折腾。甚至是到了第三阶段,政府的政策指向依然是追求量得增长为主 要目标,保证粮食增产。如果按照这样的了解,能否将政府的政策失误归纳为农业领域“总量与结构”之间的误判?粮食生产的总量重要,但是农业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组织方式、以及 产业链的整合方式方面,政府出现了误判,走向了依靠外来资本,甚至是国际资本进入农业的“公司+农户”的模式,而不是走向农民组织+内置金融+村社整合+城乡统筹的生产与组织模式。 农业生产领域的这种结构上的误判是导致农民收入难以增长、内需不足、外向依附性经济等宏观经济问题以及乡村治理能力弱化等治理问题的根源。

  二是作者对重新认识中国,重新思考国家与民族现代化的走向。列宁同志曾经教导我们,“要自己独立思考,不能把脑袋放在别人的脖子上”。但是自改革以来,我们的现代化路线基本就是 “道路通向城市”,“农民变市民”,现代化目标就是“把90%的农民市民化”,“剥夺农村甚至是消灭农村进而建设城市”。现在回过头来,我们猛然发现,这样的现代化方案在中国基本上 就是完全走不通的死路,现实已经残酷地摆在我们面前。

  我想,国家的现代化方案和路线要改弦更张。我们应该重新设定中国现代化的目标与路线,我们需要在这样宏大的战略目标之下思考中国乡村的建设方向,重新认识中国乡村文明的价值和创 新乡村生活方式对于当下中国的意义,而不是在单向度的“所谓现代化”过程中消灭乡村文明和生活方式。

  另外,整个社会科学的现代化话语和逻辑都有必要被反思和严肃清理。西方的现代化路线就是农村人口全盘城市化,到了今天“美国已经无农村,更无农民”;同时城市生活方式全面替代传 统农村生活方式,从所谓的共同体到社会,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从价值理性主义到工具理性主义,从特殊性到普遍性,简而言之,从传统到现代。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中国不可能有13 亿人全盘城市化,甚至是6亿人真正城市化都是极为漫长的历史过程。已有的西方社会科学及其现代化意识形态,用于指导今天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只能是误导。我们需要建立我们自己的发展 模式和指导实践的前进路线与社会科学。

返回 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