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活动动态

【竞相出彩献百年】苏全有:在历史与现实中守望未来

发布时间:2022-07-09 13:50浏览次数:10

【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



走进苏全有的办公室,狭仄的空间里,所见之处放满了书籍,茶几上、书架上、窗台上,办公桌也只留出一方小小的空间工作,其余地方全都被书占据。呼吸之间,是浓浓的墨香。“研究了几十年的历史,求真是我坚守的原则,做学术,需要踏踏实实的恒久。”在恩师眼中,他是敢于质疑、不断创新的好苗子;在同事眼中,他是治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好学者;在学生眼中,他是学识渊博、认真负责的好老师。从清末历史的“节点”探索到图书馆建设的实际问题,半个世纪初心不改,从青春到白发,满腔热忱献给学术事业,赤诚丹心育得桃李芬芳。

“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阴惰寸功”

苏全有出生在河南辉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幼年学习条件简陋,教育资源匮乏。虽然父母都是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却明白“书中自有千锺粟”的道理。“我们没有文化,但知道孩子只有读书才能有出息!”父母朴素的认识更加坚定了苏全有的求知渴望。乡下读书条件受限,他就辗转县城求学,几年寒窗终于结出理想的果实。

1983年,高考成绩公布后,得知自己的成绩位列全省前150名时,苏全有如释重负。终于,自己的努力没被辜负,母亲的培育也没有落空,他成为家族第一个大学生。

史学是上天赐予苏全有的天赋。“读书时我记忆力很好,看过的知识常能过目不忘,历史也成为我求学时成绩最好的科目,当时我想,既然是天之所赋,那就人尽其才吧,于是果断选择历史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步入大学后,史革新等诸位名师进一步激发了苏全有对历史学的热爱,在史教授的悉心指导下,苏全有的毕业论文有幸在学报上发表,更加提振了他探究历史的信心。“史老师平和内敛,不善言辞,在学术研究上却认真严谨,大有不怒而威的气势,多数同学面对他时总有些胆怯,”全有畅然一笑,继续说道,“不过我们都喜欢向他请教论文写作的问题,经他指导的论文,十有八九都能被刊物录用,至今回想起来我仍心怀感激。”不忘师恩,心怀感激,亦成为苏全有畅游学海的道德白帆。

1987年,北京师范大学学成归来的苏全有,选择在牧野故地第一高等师范学府——betway官方app 供职。史学专业训练出其常用发展性眼光看待问题的习惯,教书不久,他饱满的求知欲再次督促自己踏上读研的征程。“我意识到青年教师们进步很快,我必须迎头赶上。”1991年,苏全有只身来到南开大学,师从郭建林教授,开启他攻读史学硕士的新征程。

作为郭建林的第一位研究生,苏全有被寄予厚望。“郭老师是研究北洋史的专家,他一直希望我能传其衣钵,把这项研究继续下去,但我让老师失望了,”苏全有微敛下眼,“从本科起我就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清末史学,不会轻易改变。”再抬眼时,他的眼底依旧是初心不改的炙热情怀。正是这份对史学研究的热爱与坚定使其在学术道路上不畏艰辛、愈行愈远。

“我的求学经历可谓一波三折,看到身边同事的学历层次不断提升,好胜心与求知欲被再次点燃,我不甘屈居人后。”2002年,苏全有再次启程,赴华中师范大学攻读史学博士学位,师从章开沅和严昌洪两位教授,他的学术视野在埋首苦读与争鸣探索中进一步拓展。

“如果说攻读硕博士是不甘人后,被迫而为;那么博士后深造则是敢为人先,主动为之。”2008年,在苏全有授任师大图书馆馆长的同时,他在心中默默掂量一位称职的大学图书馆馆长所应具备的学识与胆识,迅速做出一个重要决定——继续进博士后流动站深造。半工半读几度春秋,昼夜晨昏灯下窗前,2010年苏全有作为湖南师范大学首位历史学博士后顺利出站。此时的他以求学的终结作为学术的新起点,后学历时代,他继续在工作岗位上探索学术研究的社会意义,寻找理论知识的现实价值,成为教授治馆的典范。

十年寒窗,四海求教,诸位史学名家的治学思想深深影响着苏全有,他集百家学术之长,汇成自身史学研究的涓涓细流。章开沅教授提倡“参与的史学与史学的参与”,认为史学研究者应该积极参与现实生活,能够将过去、现在、未来连接起来,以史为鉴、开启未来。同时指出,当代中国学者应该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膜拜古人、不迷信洋人、敢于实践、勇于创新。恩师的洞见深深影响着苏全有,使其在工作中善于从史学研究中汲取智慧、寻找规律,以先验性的眼光观望行业走向、拓展发展思路,成为后来革新图书馆管理与谋划学院发展的制胜法宝。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如果说在大学校园里,找一个最能体现历史、感知历史的地方,那一定是图书馆。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吸引,2008年,苏全有开始担任学校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曾说,“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苏全有也在心中勾勒着他理想中的图书馆,一个集图书典藏、读者服务、学术研究、出版传承、文化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文圣地。当苏全有带着心中蓝图投入工作时,图书馆的实情却让他犯了难,馆员、资金、馆舍……各种现实问题扑面而来,他深感离目标越来越远。单位建设和学术研究一样,只有勇于创新才能迎来新机遇。“图书馆的现状决定了我们不能走寻常的图书馆建设道路,想要弯道超车就必须用‘巧劲儿’。虽然我们在资金、场地等方面不占优势,却能在特色图书馆建设方面下功夫。”说干就干,苏全有首先从人才抓起。

人才队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史学出身的苏全有馆长深谙人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图书馆事业如果缺少馆员的实践参与和理性之光的烛照,必将无法呈现清晰的发展面貌、发挥潜在的功能价值。苏全有拥有一颗惜才爱才的拳拳之心。任职期间,他广纳优秀人才,引进国内重点院校文史及理工类硕博人才十数名,为图书馆建设发展夯实了人才基础。他专注人才队伍培养,盛邀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知名学者来馆讲学,有序派送青年馆员赴外开展学术交流与业务培训,不仅促使新进人才迅速融入图书馆业务,在工作业绩与职称晋升方面获得价值感与归属感,对于和谐图书馆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为了带出一支有能力、肯吃苦的队伍,苏全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无论假期还是周末,馆长办公室总有他笔耕不辍的身影,“一星期工作7天”,寒来暑往、周而复始,苏全有的敬业精神感染着一批躬身图书馆事业的青年馆员。

资源建设是图书馆事业的根本,拓展文献资源获取方式是推进图书馆建设的重要途径。除了常规采编之外,苏全有洞察读者需求,创新推出读者荐书、进馆现采、校友捐赠、毕业生捐赠、教师捐赠和社会捐赠等多元采访模式,进一步扩大馆藏规模,突显馆藏特色,使师大图书馆具有学科文献门类齐全,充分彰显教师教育特色、新乡地方特色、古典文化特色的馆藏体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权威媒体多方报道师大图书馆“名社书展”“精品图书走进师大校园”“毕业生赠书回馈”等活动,称“betway官方app 的毕业生赠书活动,给力低碳校园,是大学文化向深层迈进的有益探索”。为拓展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馆藏体系,苏全有团队加强同新乡各界人士、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抢救性收集和发掘珍稀地方文献,建成“新乡地方文献整理中心”,为推动新乡地方文献的收藏整理与开发研究做出贡献。数智时代,苏全有运用历史发展的前瞻性思维推进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重视资源整合、打造共享平台。先后联合多家地方高校建成“新乡地区资源共享平台”“豫北地区高校资源共享平台,有力促进新乡地区乃至豫北高校学术资源的共建共享。

如果说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和基础,学术研究则是开展服务不可或缺的支持与保障。苏全有作为教授治馆的典范,授任馆长之初就意识到“一所高校的图书馆想要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单靠馆藏和馆舍是不行的”,同时也要“为青年馆员的学术成长负起责任”。为此,苏全有适时提出“学术兴馆”的治馆理念和“研究型图书馆”的发展定位。他不仅致力于图书馆史研究,还牵头成立校级特色应用基地“图书馆事业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营造积极探索,鼓励学术创新的学术环境;他率先开展学术出版活动,成立中州古籍出版社新乡分社,创刊《读书界》,创办《河南科技学院学报》“图书馆史研究”“新乡地方文化研究”专栏,促进教师学术成果发表;他努力推进馆际交流与学科对话,邀请柯平、王波、吴稌年等知名学者来馆讲学,拓展馆员知识视野;他积极承办各级各类图书馆学术研讨与交流会议,为业界同仁提供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就是这样,苏全有苦心孤诣,身体力行,试以服务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服务水平的提升,在抓好优质服务的同时促进科研氛围和科研层次的不断进步。

“对史学的热爱不会止步,历史的探索是无尽的。”自1987年到betway官方app 工作以来,苏全有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一百余篇,数十篇文章为《人大复印资料》等复印或摘要。出版学术著作30部,其中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两部,中华书局一部。《近代河南经济史》获得2012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清末社会与政府应对》获得2013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硕果累累,均是对他学术研究的认可。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求真务实是史学研究的核心,这个要求看似简单,其实很不简单”,谈及史学研究的治学态度,苏全有语气凝重。“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固然困难,却是我们永恒不变的学术追求,努力逼近历史真相体现了史学研究者必备的治史能力。”身为教师,苏全有育人无数,桃李满园,“求真”的重要性是他向学生不断强调、孜孜以求的学术素养。

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谈及为师之道,苏全有强调,一名合格的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以身垂范,敢于质疑、敢于坚持。“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常思考自己的从教生涯能给学生带去什么?治史的体悟、求学的坚持、做人的准则、处事的原则、生活的态度……总要不枉师生情谊,不负学子青春。”苏全有时刻不忘身为人师的责任。

苏全有是台教研永动机。在他的头脑里,并没有假期与周末的概念。昼夜晨昏、寒来暑往,工作起来的他常痴迷忘我,如老僧入定。伏案爬梳史料至月明星稀是他的工作常态,长此以往,颈椎与腰椎疾病逐渐缠身,他却不以为苦,不以为意。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平日幽默健谈的苏全有面对学生培养问题却毫不含糊、严谨苛刻。他深知“严师出高徒”的道理,在治学态度与生活方式上均严格把关。某次上午十点,他主动电话询问学生的论文进展,话筒对面却传来学生迷迷糊糊、酣睡未觉的声音,气急之下他挂断电话,愤然离去。爱之深、责之切,尽管生气,事后他还是平复情绪,耐心向学生答疑解惑、指点迷津。“没有严苛的治学态度,就没有精进的学术成绩”,身为人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促使其不断鞭策、激励着门下弟子。

教育是良心活,来不得半点敷衍。在专业培养方面,苏全有可谓苦口婆心似慈父,潜心教导育英才。从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框架审定、内容编排、文章定稿,苏全有均层层把关。他常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与知识水平展开交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达成学术理想。他倡导“悦读乐学”理论,强调做研究、写文章要循序渐进,要在博览群书中发现问题,以兴趣作为引导快乐求学,“要有意义更要有意思”。正是苏全有秉承的严谨、耐心、豁达的教育理念,孕育出学生新颖丰硕的学术成果。2001年,苏全有被评为betway官方app “我心中的育人楷模”,这是学生模仿清华北大模式自主评选的优秀教师。“我获得的奖项很多,但这项奖励却使我印象深刻,几十年来,有的获奖证书我已经找不到了,唯有这项奖励我独辟专属位置保存,学生的认可才是对我从教生涯的最大肯定”。

苏全有对学术的坚持与传承,不仅体现在教育学生方面,也展现在鞭策在岗教师上。面对职称内卷与博士成群的高校现状,苏全有形象地提出“后职称时代”和“三体”理论。他抱憾部分教师评完职称后学术止步不前,及时强调:“学术研究不应仅以职称评定为目标,要积极培养学术兴趣,勇于开展学术探索,大胆解决现实问题,职称评定过后才是反哺学术的开始。”他惋惜青年教师面对职称压力呈现的学术躺平现象,尖锐抨击:“博士学位不是衡量学问深浅的标准,更不是治学的终点,我把入职后的青年博士群体划分为三类,我称为三体博士,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是固体,根基深厚、素养全面,可谓后生可畏;每逢鞭策常觉醒的是液体,懂得自省、紧跟发展,亦是可塑之才;躺平不觉已春深的是气体,放弃追求,安于现状,实为人才浪费。”苏全有继续谈到,“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固体博士搭桥、为液体博士鼓劲、为气体博士呐喊!”“群狼战术,全民皆兵!” “稻草捆绑大闸蟹就是大闸蟹的价,捆绑白菜就是白菜价,稻草捆绑稻草不是草垫就是草包。”苏全有深谙“氛围决定成败”的道理,朴素而形象地提出“稻草理论”。

年近花甲的苏全有头发已然花白,仍坚守在学术与育人的阵地,他对当代青年学子抱有极大期望。“要有开阔的胸襟、广博的知识,终身学习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同时,拥有远大的志向是必须的,只有在浩瀚的天空才能自由地翱翔。”苏全有寄语当代青年,相信在未来,他们会有无限可能。半个世纪的坚持,苏全有在史学领域坚定前行,著作等身、硕果累累;为师有道、倾囊相授,教以事喻诸德,为学子所爱戴。来日方长,他将一如既往,在历史与现实中守望未来。



人物简介:

苏全有,1966年生,河南辉县人,历史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历任betway官方app 图书馆馆长,现任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任全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河南省图工委常务理事、河南省史学会理事、吴佩孚研究会兼职教授、郑州大学近代河南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曾荣获“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称号。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曾出版《清末邮传部研究》清末社会与政府应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问题研究》等著作。

(石晓倩 大学生记者 薛 冰 李昱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