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中心概述
河南省太行山文化与旅游研究院成立于2021年9月,是省内首家以太行山文化与旅游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特色研究机构,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betway官方app 共建。研究中心致力于打造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树立国家形象、坚定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助推太行山国家生态功能区建设,引领区域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推动太行山区乡村振兴和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二、研究方向与人才队伍
研究中心已经形成一支从事太行精神与红色旅游研究、大数据平台与智慧旅游研究、地质资源与生态旅游研究、文化资源整合与乡村旅游研究等方面研究的学术团队。
(一)太行精神与红色旅游研究
太行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太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以及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展现。围绕太行山区作为中华民族精神高地和传承基地、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标志性地区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包括:太行精神传承与弘扬研究、太行红色文化知识图谱、太行红色文化旅游赋值演绎与符号化。
(二)大数据平台与智慧旅游研究
以太行山文旅资源数字化、旅游大数据集成与应用、智慧旅游关键技术研发、游客互动体验与个性化服务应用、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等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合作的方式支持政府、企业、旅游消费者,为促进太行山文化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太行山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创造理性和建设性价值。通过开展科学研究、产业孵化、人才培养及示范应用,全面提升研究院在人才、学科、科研、服务四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主要研究内容:太行山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智慧旅游关键技术研发。
(三)地质资源与生态旅游研究
践行“两山理论”绿色协同发展的先行试验区。依托太行山优越的区位条件、壮美的自然山水、厚重的文化底蕴,通过构建以旅游产业为纽带的关联型生态经济体系,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协同发展。依托太行山(尤其是太行山南部)丰富多样的地质资源和地貌景观,运用地理学、地质科学的原理和手段,吸收美学、景观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观察、分析、诠释名胜区、风景点、地质景观等旅游资源的成因、演变及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规划、利用和保护,系统研究太行山生态旅游。
(四)文化资源整合与乡村旅游研究
系统研究如何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产业,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山区综合开发、美丽乡村建设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相结合,推进太行山区乡村振兴,成为国家乡村振兴的示范引领区。依托太行山得天独厚的优势乡村旅游资源,打造多元化的康养、休闲小镇、高山避暑村等,大力推动旅游与农业、林业、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培育旅游产品新业态,形成以景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模式,既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又体现国家战略要求。
目前,研究中心共有专兼职研究人员20名,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8人,讲师1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0人。
三、社会影响与效果
研究中心依托betway官方app 的旅游、历史、中文、环境、计算机等相关学科,在建立校内紧密型合作团队的基础上,实现多学科学研究力量的引入与合作。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有力领导和新乡市文化广电与外事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与宝泉景区、南太行景区、云梦山景区、大伾山景区、云台山景区及红旗渠景区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进行研究、成果和研究资源共享等。研究院团队坚持将科研活动扎根于太行山上,将文章写在景区里,根据国家太行山旅游规划及太行山各景区发展实际,充分利用研究生实习期,由导师带队进行实地调研,撰写相关调研报告或学术论文,依托研究中心举办的全国性学术论坛,邀请知名专家及学院的智库团队进行集中研讨,最终形成针对性太行山文化与旅游年度发展报告,为太行山文化与旅游发展提供决策咨询、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目前,研究中心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河南日报农村版、大象新闻客户端、顶端新闻客户端等省级媒体和平台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提出要“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群众组织力,多渠道发展集体经济,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围绕疫情下旅游业的困境和破题,接受省级媒体采访,认为“疫情防控常态化正在改变游客的旅游方式,微度假正成为一种近车程、短距离、高频次的休闲度假新生活方式”。以上这些建议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力和效果。
今后,研究中心将在决策影响(领导批示、规划报告、内参提案、咨询研究、行业贡献)、社会影响(媒体宣传、讲座演讲、高层论坛、横向课题)和学术影响等方面持续发力,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太行山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能力,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