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1002)
一、培养目标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基本要求是:
1、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
2、要求掌握动物学专业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先进的研究方法及实验操作技能,全面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具有独立组织和从事本学科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和管理的能力,能在本学科研究领域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协作交流能力。
4、身心健康,能够胜任艰苦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
二、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设置注重前沿性、基础性和交叉性,设定以下4个研究方向:
1、细胞分化调控
2、动物资源与保护
3、动物遗传育种
4、动物生理生化
三、培养年限
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年限一般为3年,硕博连续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为5年,非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年限一般不超过6年。特殊情况下,经有关审批程序批准,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年限和硕博连续研究生的培养年限最长可延至6年;不能按期完成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者,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应在毕业前一年的12月上旬提交延期答辩的申请,报研究生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可延长学习年限。
四、培养方式和方法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可根据培养工作的需要确定副导师和协助指导教师。为有利于博采众长,提倡对同一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成立培养指导小组,对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和博士学位论文中的重要学术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博士研究生培养指导小组名单在学院备案。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2个月内,导师应依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学生的个人特点拟定出博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要对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学术活动、科学研究工作等项的要求和进度作出计划与时间安排,培养计划可在执行过程中逐步完善。
五、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
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由学科点教授集体讨论决定(见附件1)。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至少修满16个学分,其中课程学习14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专业必修课按研究方向设置2门,选修课2-4门(鼓励跨学科门类选修1门课程),每学年为博士研究生开设学术讲座3-5次。学分的计算一般为每学期的周学时数(每学期按18周计)。
2、课程教学大纲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由学科教授集体讨论,经教学院长审核,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批确定(见附件2)。
3、课程内容简介
课程内容简介包括学时、学分、开课学期、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见附件3)。
4、学术讲座
学术讲座应体现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上的前沿性研究内容和成果,学术讲座一般由本学科具有较高学术声誉的博士生导师主讲。
5、任课教师
每门博士研究生课程由专门任课教师授课,任课教师一般是从教学、科研经验较丰富的教授或相当职称人员中聘任。
6、开课学期
公共学位课政治在第一学期开设,外语在第一学年开设;跨学院基础类课程原则上每学年开设一次,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原则上安排在第一学期开课。
7、教材
比较成熟的专业课尽量选用正式出版的教材(包括中文或外文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学科发展趋势,结合自己的教学、科研经验自编教材,胶印使用。暂时没有自编(胶印)教材的课程,教师必须将详细授课提纲印发给研究生。鼓励任课教师采用双语教学方式给研究生上课,特别是研究生专业课的讲授。
六、学分分配
1、学位课(10学分)
(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6学时,2学分;
(2)第一外国语:144学时,4学分;
(3)专业必修课(2门,按方向设置),4-6学分。
2、选修课(2-4门,4-8学分)
3、必修环节(2学分):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2学分
4、有关说明:
(1)专业必修课:在本一级或二级学科开设的博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中选择;
(2)选修课:由导师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和论文工作的需要,在学校开设的博士研究生基础课和本学科当年博士研究生课程及硕士研究生学位课中选择确定;
(3)学位课为考试课程,选修课为考查课程。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一般应在入学后1学年内完成,特殊情况下不超过1年半。
(4)在为博士研究生制定具体培养计划时,导师还可根据研究工作需要和博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指定自选课程和补修课程。自选课程和补修课程计成绩,不计学分。
(5)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在本一级学科范围内参加10次以上的学术研讨活动,记1学分;在学术研讨活动中做至少2次学术报告,介绍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阶段性进展,记1学分。参加学术活动应有书面记录,做学术报告应有书面材料,并交导师签字认可。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前,将经导师签字的书面记录及学术报告交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保管,并记相应学分。
七、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基础,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填写开题报告表,开题报告表由教学秘书存入博士生个人档案袋中。开题报告的时间由博士生导师根据博士研究生工作进度情况确定,一般应于入学后的第二学期末完成,最迟应于第三学期开学后2个月内完成。在导师指导下,博士研究生经过充分调研与论证,独立地做出开题报告。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开题报告经导师审阅后,须公开答辩,接受检查,并获认可。由研究室或研究课题组织包括导师在内的3-5位专家组成的考核小组,对博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进行审核。先由博士研究生做30分钟的口头报告,然后考核小组进行质询,着重审核论文选题的意义、创新性和可行性。对有争议的选题应提出书面改进意见和建议。如果开题报告未能获得通过,在第四或五学期重新举行一次,仍未通过作退学处理。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1)选题的科学依据;
(2)国内外研究动态;
(3)研究内容;
(4)预期研究目标及其创新性;
(5)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八、资格考试和中期考核
博士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要参加资格考试,目的是考查博士研究生生是否掌握本学科专业领域深厚、宽广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相关研究方向学术前沿的动向,以及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同时考察该生是否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通过资格考试者,不能进行博士学位论文开题。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之后,对博士研究生进行一次中期考核,对其科学道德、思想修养、学习成绩、研究能力等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考查,对其中不合格者,取消博士生资格,按有关规定进行淘汰、分流。中期考核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考核程序:
(1) 考核小组组长宣读有关规定;
(2) 研究生向考核小组汇报入学以来的思想品德、学习、论文选题、查阅文献、开题报告及论文进展情况;
(3) 指导教师补充介绍研究生情况;
(4) 考核小组提问;
(5) 学生退场;
(6) 考核小组充分讨论后做出考核结论。
论文进展检查,由导师负责。
九、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博士学位的基本依据。学位论文撰写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独立完成。
1. 资格要求:
(1)按时完成本方案规定的学习任务,并顺利通过课程考试,成绩达到优或良;
(2)攻读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或者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在本学科核心期刊以上重要刊物公开发表3篇(含录用,署名单位为betway官方app
)学术论文。其中,基础研究有1篇发表在SCI、EI源期刊上,应用研究有1篇发表在二级学科最权威学术期刊上;
(3)没有侵犯他人著作权行为;没有发表有严重科学性错误的文章、著作和严重歪曲原作的译作;
(4)和导师一起在《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协议》上签名,并附在学位论文首页;
2.内容要求:
(1)选题为本学科前沿,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研究工作有一定难度;
(2)研究主题明确,问题集中,材料详实;
(3)能反映出作者掌握了深厚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4)熟悉与论文有关的学术背景,了解与论文相关的前沿研究动态,论文没有遗漏重要文献,能反映出作者熟练检索、阅读、分析、评价和利用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的能力;
(5)在理论或方法上有创新,有创造性成果,达到国内或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或应用前景,能表明作者具有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
3.技术规范要求:
(1)自己的研究结果与他人的观点、材料、数据等不相混淆,引用他人的观点、材料、数据等注明来源。
(2)独立完成论文。在准备和撰写过程中接受导师指导、采纳专家建议、获得他人帮助等应实事求是地表示感谢,但不能把未对论文提供帮助的名人等列入致谢之列。
(3)涉及到的背景知识、引用的资料和数据准确无误,所用概念、术语、符号、公式等符合学术规范,没有严重错译或使用严重错译的译文;对问题的论述完整、系统,推理严密,关键词得当。
(4)语言精练,文字表达准确,语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外文拼写错误、笔误和校对错误等总计不超过论文的千分之三(按排版篇幅计)。
十、需阅读的主要文献
见附件4
附件1: 动物学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课内/实验 | 学分 | 开课 时间 | 备 注 |
学位课程 | 公共 学位课 | B000001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36 | 2 | 第一学期 | |
B000003 | 第一外国语 | 144 | 4 | 第一二学期 |
专业必修课 | B040201 | 高级动物学 | 54 | 3 | 第一学期 | 任选2门 |
B040202 | 高级细胞生物学 | 54 | 3 | 第一学期 |
B040203 | 高等遗传学及生物信息学 | 54 | 3 | 第一学期 |
B040204 | 分子毒理学 | 54 | 3 | 第一学期 |
选 修 课 | B040206 | 组织工程 | 36 | 2 | 第一学期 | 至少选2门 |
B040207 | 再生生物学 | 36 | 2 | 第一学期 |
B040208 | 分子生物学 | 36 | 2 | 第一学期 |
B040209 | 分子内分泌学 | 36 | 2 | 第一学期 |
B040210 | 分子生态学 | 36 | 2 | 第一学期 |
B040211 | 发育生物学 | 36 | 2 | 第一学期 |
B000002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 18 | 1 | 第一学期 |
必修环节 | |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 | 2 | | |
| | | | | |
补修课 | | | | | | |
| | | | | |
自选课 | | | | | | |
附件2: 动物学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040201 课程名称:高级动物学
开课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陈广文,陈晓虹,牛瑶,牛红星等
学 时:54 学 分: 3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开课形式:讲授+实验
先修课程:动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性
适用学科范围:学科基础课(必修)
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高级动物学为动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可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的选修课。本课程将就动物学相关领域研究热点、历史、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介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当今动物学相关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发展趋势。
课程的主要内容
高级动物学主要内容包括淡水涡虫专题、昆虫系统学及昆虫生态学专题、两栖爬行类专题、鸟类生态学专题和哺乳类专题五部分,本课程反映现代动物学的新成果、新进展及学科间交叉、渗透、综合发展的趋势。
专题一 淡水涡虫生物学
专题二 淡水涡虫分类学研究进展
专题三 中国淡水涡虫已知属种及其地理分布
专题四 淡水涡虫染色体及其制备技术
专题五 涡虫再生及其分子机制
专题六 涡虫进化生物学
专题七 资源昆虫学
专题八 直翅目昆虫分类学进展
专题九 昆虫的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进展
专题十 河南两栖爬行动物资源
专题十一 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学进展
专题十二 两栖爬行动物进化生物学
专题十三 河南鸟类资源
专题十四 河南鸟类分布特征及其在群落结构中的作用
专题十五 鸟类繁殖、种群生态及群落生态学
专题十六 河南哺乳类资源
专题十七 哺乳类分类学进展
专题十八 翼手类进化生物学
课程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Mayr, E. and P. D. Ashlock. Principles of Systematic Zoology. (2d ed.) McGraw-Hill, New York,1991.
2.Bagun˜ a` J. Planarians. In“Cellular and Molecular Basis of Regeneration: From Invertebrates to Humans” (P. Ferretti and J.Ge´raudie, Eds.), [M]. Chichester: Wiley & Sons, 1998
3.Kenk, R. Index of the genera and species of the freshwater Triclads (Turbellaria ) of the world. Smithsonian Contri. Zool. 1974,183:54-57.
4. Rieger, R. M., 100 years of research on ‘turbellaria’. Hydrobiologia, 1998,383:1-27.
5.刘德增:《中国淡水涡虫》,北京出师范大学版社,1993年。
6.高玮:《鸟类生态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彩万志:《普通昆虫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
8.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尚玉昌,《普通生态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郑乐怡 1987 《动物分类学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11.朱弘复1987《动物分类学理论基础》上海科学出版社
12.朱弘复等1988《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科学出版社
课程编号:B040202 课程名称:高级细胞生物学(Advanced Cell Biology)
开课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杨军英,李芬
学 时:54 学 分:3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开课形式:讲授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适用学科范围:学科基础课(必修)
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为动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同时也可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的选修课。分子细胞生物学是当今生物学的核心及最活跃的前沿学科。本课程将就细胞的物质流、信息流及能量流的基本框架,介绍相关的分子事件及机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当今分子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分子细胞生物学导论
细胞的发生与进化;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膜的发生、结构与功能;细胞质(包括细胞器)的发生、结构与功能;细胞核的发生、结构与功能;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统一。
第三章:细胞的生理生化活动
细胞的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细胞遗传;细胞的生与死;细胞的应激反应;细胞分化与去分化;细胞生理生化活动的协调与适应。
第四章:细胞信息流
生物信息;生物信息的遗传流向和信号传导;信息与生理活动的整合。
第五章:细胞社会
细胞连结;细胞联络;细胞外间质。
第六章:干细胞、干细胞工程与细胞组学
干细胞生物学;干细胞工程;细胞工程;细胞组学。
课程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 James D, Harvey L, David B. Molecular Cell Biology(4th edition).New York, 2004
2. Bruce A, Alexander J, Julian L, et al.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4th edition).New York, 2002
课程编号:B040203 课程名称:高等遗传学及生物信息学
开课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常重杰
学 时:54 学 分: 3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开课形式: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
适用学科范围:学科基础课(必修)
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遗传学是21世纪生命科学中发展的前沿学科之一。主要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不断推进,运用理论模型和数值计算研究生命科学,已经成为一门最吸引人的新兴学科,是当今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核心领域和最具活力的前沿领域之一。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以现代分子生物学数据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发展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揭示以基因组信息结构为主的生物复杂性,以及生长、发育、遗传、进化等生命现象的根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遗传学的核心地位,又需重视与生物信息学的内在联系。从基因入手,以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为主线,探讨基因表达对生物体发育建成及其行为的决定性影响,以及遗传学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最新的实验技术。
课程的主要内容:
I. Introduction to the Cell
1. Cells and Genomes
The Universal Features of Cells on Earth
The Diversity of Genomes and the Tree of Life
Genetic Information in Eucaryotes
2. Cell Chemistry and Biosynthesis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of a Cell
Catalysis and the Use of Energy by Cells
How Cells Obtain Energy from Food
3. Proteins
II. Basic Genetic Mechanisms
4. DNA and Chromosomes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DNA
Chromosomal DNA and Its Packaging in the Chromatin Fiber
The Global Structure of Chromosomes
5. DNA Replication, Repair, and Recombination
The Maintenance of DNA Sequences
DNA Replication Mechanisms
The Initiation and Completion of DNA Replication in Chromosomes
DNA Repair
General Recombination
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
6. How Cells Read the Genome: From DNA to Protein
From DNA to RNA
From RNA to Protein
The RNA World and the Origins of Life
7. Control of Gene Expression
An Overview of Gene Control
DNA-Binding Motifs in Gene Regulatory Proteins
How Genetic Switches Work
The Molecular Genetic Mechanisms That Create Specialized Cell Types
Posttranscriptional Controls
How Genomes Evolve
III. Methods
8. Manipulating Proteins, DNA, and RNA
9. Visualizing Cells
IV. Internal Organization of the Cell
10. Membrane Structure
The Lipid Bilayer
Membrane Proteins
11. Membrane Transport of Small Molecules and the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Membranes
Principles of Membrane Transport
Carrier Proteins and Active Membrane Transport
Ion Channels and the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Membranes
12. Intracellular Compartments and Protein Sorting
The Compartmentalization of Cells
The Transport of Molecules between the Nucleus and the Cytosol
The Transport of Proteins into Mitochondria and Chloroplasts
Peroxisomes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13. Intracellular Vesicular Traffic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Membrane Transport and the Maintenance of Compartmental Diversity
Transport from the ER through the Golgi Apparatus
Transport from the Trans Golgi Network to Lysosomes
Transport into the Cell from the Plasma Membrane: Endocytosis
Transport from the Trans Golgi Network to the Cell Exterior: Exocytosis
14. Energy Conversion: Mitochondria and Chloroplasts
The Mitochondrion
Electron-Transport Chains and Their Proton Pumps
Chloroplasts and Photosynthesis
The Genetic Systems of Mitochondria and Plastids
The Evolution of Electron-Transport Chains
15. Cell Communication
General Principles of Cell Communication
Signaling through G-Protein-Linked Cell-Surface Receptors
Signaling through Enzyme-Linked Cell-Surface Receptors
Signaling Pathways That Depend on Regulated Proteolysis
Signaling in Plants
16. The Cytoskeleton
The Self-Assembly and Dynamic Structure of Cytoskeletal Filaments
How Cells Regulate Their Cytoskeletal Filaments
Molecular Motors
The Cytoskeleton and Cell Behavior
17. The Cell Cycle and Programmed Cell Death
An Overview of the Cell Cycle
Components of the Cell-Cycle Control System
Intracellular Control of Cell-Cycle Events
Programmed Cell Death (Apoptosis)
Extracellular Control of Cell Division, Cell Growth, and Apoptosis
18. The Mechanics of Cell Division
An Overview of M Phase
Mitosis
Cytokinesis
V. Cells in Their Social Context
19. Cell Junctions, Cell Adhesion, and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Cell Junctions
Cell-Cell Adhesion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of Animals
Integrins
The Plant Cell Wall
20. Germ Cells and Fertilization
The Benefits of Sex
Meiosis
Primordial Germ Cells and Sex Determination in Mammals
Eggs
Sperm
Fertilization
21. Development of Multicellular Organisms
Universal Mechanisms of Animal Development
Caenorhabditis Elegans: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dividual Cell
Drosophila and the Molecular Genetics of Pattern Formation: Genesis of the Body Plan
Homeotic Selector Genes and the Patterning of the Anteroposterior Axis
Organogenesis and the Patterning of Appendages
Cell Movements and the Shaping of the Vertebrate Body
The Mouse
Neural Development
Plant Development
22. Histology: The Lives and Deaths of Cells in Tissues
Epidermis and Its Renewal by Stem Cells
Sensory Epithelia
The Airways and the Gut
Blood Vessels and Endothelial Cells
Renewal by Multipotent Stem Cells: Blood Cell Formation
Genesis, Modul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Skeletal Muscle
Fibroblast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s: The Connective-Tissue Cell Family
23. Cancer
Cancer as a Microevolutionary Process
The Preventable Causes of Cancer
Finding the Cancer-Critical Genes
The Molecular Basis of Cancer-Cell Behavior
Cancer Treatment: Present and Future
24. The Adaptive Immune System
Lymphocytes and the Cellular Basis of Adaptive Immunity
B Cells and Antibodies
The Generation of Antibody Diversity
T Cells and MHC Proteins
Helper T Cells and Lymphocyte Activation
25. Pathogens, Infection, and Innate Immunity
Introduction to Pathogens
Cell Biology of Infection
Innate Immunity
主要教材:
1. Alberts, Bruce; Johnson, Alexander;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New York and London: Garland Science, 2002
2. Benjamin Lewin, GeneVIII,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4.
主要参考文献:
1.Brunner E, Gerrits B, Scott M, Roschitzki B. Differential display and protein quantification. EXS. 2007;97:115-40.
2.Gloerich J, Wevers RA, Smeitink JA, van Engelen BG, van den Heuvel LP. Proteomics approaches to study genetic and metabolic disorders.J Proteome Res. 2007 Feb;6(2):506-12.
3.Kumar S, Filipski A. Multiple sequence alignment: in pursuit of homologous DNA positions.Genome Res. 2007 Feb;17(2):127-35.
4.Aiba K, Carter MG, Matoba R, Ko MS. Genomic approaches to early embryogenesis and stem cell biology.Semin Reprod Med. 2006 Nov;24(5):330-9.
5.Trcka J, Kunz M. Functional genome and proteome analyses of cutaneous autoimmune diseases.Curr Pharm Des. 2006;12(29):3787-98.
6.Kersey P, Apweiler R. Linking publication, gene and protein data.Nat Cell Biol. 2006 Nov;8(11):1183-9.
课程编号:B040204 课程名称:分子毒理学(Molecular toxicology)
开课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李效宇
学 时:54 学 分: 3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开课形式:讲授+实验
先修课程: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
适用学科范围:学科基础课(必修)
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开设目的
1. 学习毒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技术;
2.了解分子毒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与重点;
3. 熟悉分子毒理学研究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与技术;
4. 为博士论文的实验设计、技术路线与方法技术、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论文写作等打下基础.
二、基本要求
1. 掌握毒理学的基本理论;
2. 毒理学基本的实验方法与常规技术;
3. 掌握分子毒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与重点;
4. 熟悉分子毒理学研究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与技术;
5. 重点学习肝脏毒理学、生殖毒理学、发育毒理学、细胞毒理学与分子毒理学相关的基本理论、方法技术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课程的主要内容
毒理学 (Toxicology) 是研究人类生产实践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有害因素(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对生物体的毒性(toxicity)作用、作用的性质与特征和中毒的机理(mechanism). 将这些研究结果外推到人类,以阐明毒物对人类的危害严重性、发生的机会与频率;人类中毒的诊断指征与急救、治疗措施以及作出预防中毒的定量安全评价的一门科学. 通过对危害的评价 (risk assessment),提出对外源化学毒物 (toxicant) 和生物毒素 (toxin) 的管理措施. 毒理学在保障人民健康、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环境和促进国民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等方面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其重要性也日益显著.
毒理学研究一般是以实验动物为模型,研究实验动物接触毒物后所发生的毒性效应与反应(response),将此研究结果外推到人,以便最终保护人类的健康.椐有关资料介绍,截止到2000年世界上的化学物已经达到2400万种以上,其中有5000-10000在市场上销售,包括工业品和工业使用的原料、食品色素与添加剂、农药、化妆品以及医用药品等,人类的主要重大疾病都与这些环境污染毒物密切相关,国内外急性化学物中毒事故屡有发生.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经制定了有关卫生标准或接触限量的化学物有4000余种,做过致癌性评价的仅千余种,经过生殖毒性测试的不到1000种,而系统的危险性评价过的化学物则可能只有数十种. 因此,21世纪毒理学的任务十分繁重,不仅存在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也将迎接新的严峻挑战.
毒理学研究的三个主要领域是,对外源化学物可能造成接触者健康危害做出评价,即化学物的毒理学安全评价,主要是进行毒性试验,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与亚慢性毒性实验,这些工作都属于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 另一个研究研究领域是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研究外源化学物毒作用的机制、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规律等. 毒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控制外源化学物的危害,即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研究的范畴.
分子毒理学(Molecular toxicology)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毒物与生物体作用的一门毒理学分支,着重研究毒物与生物体的各种分子,特别是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从分子水平上揭示毒物的作用与机制,为防治毒物所导致的疾病和危险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分子毒理学”讲授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毒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毒物的生物转化与作用机制.
2. 肝脏毒理学(hepatotoxicology)研究外源化学物与肝脏的相互作用,揭示毒物对肝脏的毒性和影响毒性的各种因素,阐明中毒性肝损伤的特点和作用机制,为中毒性肝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3. 细胞毒理学(cytotoxicology)应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手段,研究环境中毒物对细胞的损伤的作用特点、规律与机制,以评价毒物对生物体可能的危害.
4. 分子毒理学(molecular toxicology)从分子水平上研究毒物与生物体作用的一门毒理学分支,着重研究毒物与生物体的各种分子,特别是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从分子水平上揭示毒物的作用与机制,为防治毒物所导致的疾病和危险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5. 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对毒物的生产、销售使用和环境排放进行法规的制定与管理.
6. 生殖与发育毒理学(reproductive toxicology & developmental toxicology)生殖与发育功能障碍是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估计,人群中的自发流产率可高达全部怀孕率的50%,着床后的自发流产率为32%-34%,活产婴儿的主要出生缺陷发生率为3—4%.生殖与发育毒理学就是研究毒物对人类生殖与发育的影响作用及其机理.
7. 毒理学研究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8. 分子毒理学研究的热点
(1) 人类基因组研究与环境基因组和毒物基因组学;
(2) 生物芯片技术在毒理学研究中应用;
(3)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毒理学研究;
(4) 转基因动物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5) 转基因食品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6) 现代毒理学与经济全球化;
(7) 分子毒理学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主要教材:
顾祖维主编.现代毒理学概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铣等. 毒理学.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社,1997
2. 庄志雄主编.靶器官毒理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 孟紫强主编.环境毒理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4. Klaassen, C. D. (Ed).Casarett & Doull’s Toxicology—The basic science of poisons (6th Ed),2006
课程编号:B040206 课程名称:组织工程(Tissue Engineering)
开课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杨军英,徐存拴
预修课程:细胞生物学、组织学、发育生物学、材料学、组织培养。
适用学科范围:专业基础课(选修)
学时:36 学分:2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开课形式:讲授
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为动物学专业细胞分化调控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组织工程学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到生命科学的一些重大问题,其核心是建立细胞与生物材料的三维空间复合体,即具有生命力的活体组织,用以对病损组织进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重建并达到永久性替代。本课程将系统介绍组织工程的原理、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基本掌握组织工程涉及的主要内容及发展方向。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组织工程的基本原理
组织工程的概念;组织工程的基本原理;组织工程的应用。
第二章:组织工程的细胞培养技术
细胞培养的基本条件;细胞生长与生长调控;组织培养技术。
第三章:细胞定向培养技术及细胞形态、功能检测
培养条件;分化细胞的鉴定及检测;分化细胞的功能。
第四章:三维支架材料(人工细胞外基质)
天然材料;合成材料。
第五章:组织工程化组织
组织化组织的构建;组织化组织的生长;组织化组织的功能;组织化组织的应用。
第六章:肝组织工程
肝脏的结构与功能;人工肝脏构建;人工肝脏移植。
课程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 Lanza R. L, Langer R. Vacanti J. 组织工程原理.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 Atala A,Lanza R. L,组织工程方法.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 杨志明. 组织工程.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 宋继昌,李涛. 人工细胞与人工肝脏.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
课程编号:B040207 课程名称:再生生物学(Regeneration Biology)
开课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徐存拴
先修课程:细胞生物学、组织学、发育生物学
适用学科范围:专业基础课(选修)
学时:36 学分:2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开课形式:讲授
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为动物学专业细胞分化调控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选修课。再生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组织、器官、再生分子机理的科学,是连接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桥梁。本课程将在发育生物学及组织、器官再生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细胞组学等的基本框架内,尽可能介绍组织、器官再生的分子机理及前沿研究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再生生物学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
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再生生物学概论
再生生物学的概念;再生生物学的研究简史;再生生物学的科学意义;展望。
第二章:神经、体液对组织、器官再生的调节
再生的神经调节;再生的体液调节;再生的神经—体液调节统一。
第三章:组织、器官再生的细胞组学
再生组织的细胞分离、鉴定、培养;组织、器官再生的细胞生物学;组织、器官再生的细胞组学。
第四章:细胞基质与细胞社会对组织、器官再生的调节
细胞基质的作用;细胞群体的作用;整体的作用。
第五章:组织、器官再生的分子机理
再生的基因组学;再生的蛋白质组学;再生的细胞生物学;再生的细胞组学;再生的系统生物学;再生的整合生物学。
第六章:哺乳动物肝再生的分子机理
肝脏的结构与功能;肝脏再生的分子生物学;人工肝脏构建。
第七章:展望
再生与发育;再生生物学研究与新药开发;人工组织和人工器官构建。
主要教材和参考文献:
1. David L. Stocum. 再生生物学与再生医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REPRODUCTIVE BIOLOGY.
课程编号:B040208 课程名称: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开课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徐存拴,梁卫红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
适用学科范围:专业基础课(选修)
学时:36 学分: 2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开课形式:讲授
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为动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选修课。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是引领生物学发展的学科。本课程将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等的基本框架内,尽可能介绍相关的分子事件及前沿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当今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及发展前沿与动态。
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分子生物学的概念
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和发展;分子生物学对其它学科的引领作用。
第二章:基因组学
基因发生与进化;基因与基因组学;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与功能;基因工程。
第三章:蛋白质组学
蛋白质与蛋白质组学;后基因组学与后基因组学时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蛋白质工程;酶工程。
第四章:生物信息学
遗传的中心法则;基因组生物信息学;数据库生物信息学;序列生物信息学;结构生物信息学;微阵列生物信息学;统计生物信息学;化学生物信息学;临床生物信息学。
第五章:系统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概念;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基因系统生物学;蛋白质系统生物学;功能系统生物学;应用系统生物学。
主要教材和参考文献:
1. Robert F. W. Molecular Biology. McGraw-Hill (影印版),2001
2. 李巍. 生物信息学导论. 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3. 孙之荣主译. 生物信息学与功能基因组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4. 钱小红等. 蛋白质组学:从序列到功能.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课程编号:B040209 课程名称:分子内分泌学(Molecular Endocrinology)
开课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李卫国,宁黔冀
先修课程:分子生物学、内分泌学
适用学科范围:专业基础课(选修)
学时:36 学分: 2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开课形式:讲授
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为动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选修课。分子内分泌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着重从分子水平和整合水平研究内分泌过程的发生机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当今分子内分泌学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为开展相关科研工作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选修本课程的研究生应掌握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的基础知识。
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内分泌学概论。
第二章:受体和传感器,受体动力学,分子受体,膜受体,受体调节。
第三章:G蛋白和环核苷酸,钙、钙调蛋白和磷脂。
第四章:第二信使,激素的磷酸化和其他非转录作用。
第五章:激素对转录因子的调节,DNA与核蛋白的修饰和构象,转录后调节。
第六章:内分泌病的分子基础。
第七章:内分泌系统的分子进化。
主要教材
Franklyn F. Bolander. Molecular Endocrinology (3rd edition). Beijing, 2007
主要参考文献:
1.Molecular Endocrinology
2.Endocrinology
3.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4.Molecular and Cellular Endocrinology
5.Journal of Molecular Endocrinology
课程编号:B040210 课程名称:分子生态学
开课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陈广文
先修课程: 生态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基础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
适用学科范围:学科基础课(选修)
学时:36 学分:2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开课形式:讲授
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生态机理及其分子机制的科学,它是生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互渗透的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本课程为动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当今分子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及发展前沿与动态。了解分子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对传统学科的巨大促进作用,同时,了解对解决诸如转基因、克隆技术应用中的生态安全、环境与人类健康等重大问题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课程的主要内容:
分子生态学是90 年代初新兴的一门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互交叉的学科,是应用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生态机理及其分子机制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种群在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生物器官变异的分子机制,生物体内有机大分子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演变与环境长期变化的关系以及其他生命层次生态现象的分子机理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分子群体生物学,包括群体和进化遗传学、行为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②分子环境遗传学,包括种群生态学及基因流、重组生物体环境释放的生态学方面和自然环境中的遗传交换;③分子适应,包括遗传分化及生理适应、环境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一些方法和技术等。
主要教材:
向近敏等.分子生态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主要参考文献:
1. 阮成江,何祯祥,周长芳. 植物分子生态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2. 祖元刚,孙梅,康乐. 分子生态学理论、方法和应用.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施普林格出版社,1999.
3. Carvalho G.R. Advances in Molecular Ecology. Amsterdam:IOS Press, 1998
4. 戈峰.现代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 Merrell D.J. Ecological Genetics. London:Longman Press,1981 (黄瑞复等译.生态遗传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课程编号:B040211 课程名称:发育生物学
开课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常重杰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
适用学科范围:学科基础课(选修)
学时:36 学分: 2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开课形式: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近50年来,发育生物学领域有两大突破性进展,震撼了生物界和整个社会。一是精子体外获能的发现而建立起来的试管动物技术,它标志着人们对发育控制的完善;二是以卵子为受体的动物克隆技术的诞生,使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成为可能,标志着人类对发育机制的发挥和创新。因此,发育生物学作为研究生命启动奥秘的一门学科,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发育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发育的基本模式,并结合当今的研究进展开拓学生的眼界。
课程的主要内容:
发育生物学(developmentalbiology)是生物科学重要的基础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内容和许多其他学科内容相互渗透、错综联系,特别是和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关系最为紧密。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分子水平、亚显微水平和细胞水平来研究分析生物体从精子和卵子的发生、受精、发育、生长直至衰老死亡的过程及其机理。
从发展的历史来看,发育生物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它是在胚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才正式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从叙述胚胎学、比较胚胎学及实验胚胎学发展为化学胚胎学及分子胚胎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的学科,也是上述这些学科的综合和进一步的发展。八十年代起,由于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大量新的研究方法的应用,发育生物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发展到配子的发生和形成;受精过程;细胞分化及形态形成,包括发育过程中不同细胞群如何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及空间关系有序地重新配置、特化、进而产生出各种细胞类型,最终器官表型特征的出现和特殊功能的建立;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控制与调节,基因型和表型表达之间的因果关系;发育过程中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关系、细胞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外界因素对胚胎发育的影响。其中细胞分化是发育生物学中的核心问题。
它是生物学领域中最具挑战性的学科之一。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迄今,生物学领域的重大进展都与发育生物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就是发育生物学的进展。发育生物学成为了近年来世界上生命科学最活跃和最激动人心的研究领域。 发育生物学又是一门应用前景非常广泛的学科,有关生殖细胞发生、受精等过程的研究是动、植物人工繁殖、遗传育种、动物胚胎与生殖工程等生产应用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有关细胞分化机理、基因表达调控与形态模式形成及生物功能的关系研究,是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医学难题(如癌症的防治)以及器官与组织培养等新兴的医学产业工程发展的基础,也是基因工程发展为成熟的实用技术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动物胚胎发育的简要过程,包括精子发生,卵子发生,受精,卵裂,原肠胚形成,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的发育,胎膜与胎盘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发育的机理,包括动物发育过程的细胞学基础,基因组在发育中的作用,母体基因和合子基因对早期发育的调节,卵质决定子和位置信息对胚胎细胞分化的影响,胚胎细胞的诱导等。第一部分以描述胚胎发育中形态变化为主,同时也对早期发育中的形态变化的机理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主要从细胞生物学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发育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 动物的发育 1 动物的发育模式 2 胚胎发育的准备 3 胚胎的早期发育——门类体制特征的建立 4 器官系统发生的奠定 5 动物成体组织结构的形成和器官系统的发生 6 变态 7 胚后发育与生长 8 衰老与死亡 第二部分 植物的发育 9 植物发育的模式 10 植物发育中的茎端分生组织 11 侧生器官的形成 12 减数分裂、孢子与配子的形成和受精 13 植物适应固着生长方式的一些特殊发育现象 第三部分 发育机制和原理的讨论 14 细胞分化是发育建立的基础 15 自组织在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16 集约化是发育组织的重要手段 17 发育程序的构建及其主要特征 18 多细胞生物对内外环境的探察性发育 19 多细胞生物个体的整体维持和修复与重建能力 20 发育程序的稳定性与发育的失控 第四部分 发育与进化 21 生物发育研究对生物进化现象提出新的思考和探察方法。
主要教材:
Gilbert, Scott F. Developmental Biology. Sunderland (MA): Sinauer Associates, Inc. 2000
主要参考文献:
1.Lee AW, Devidze N, Pfaff DW, Zhou J. Functional genomics of sex hormone-dependent neuroendocrine systems: specific and generalized actions in the CNS.Prog Brain Res. 2006;158:243-72.
2.Phan JH, Quo CF, Wang MD. Functional genomics and proteomics in the clinical neurosciences: data mining and bioinformatics.Prog Brain Res. 2006;158:83-108.
3.Ginsberg SD, Mirnics K. Functional genomic methodologies.Prog Brain Res. 2006;158:15-40.
4.Pepperkok R, Ellenberg J. High-throughput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for systems biology.Nat Rev Mol Cell Biol. 2006 Sep;7(9):690-6.
5.Liu M, Popper SJ, Rubins KH, Relman DA. Early days: genomics and human responses to infection.Curr Opin Microbiol. 2006 Jun;9(3):312-9.
6.Kim VN, Nam JW. Genomics of microRNA.Trends Genet. 2006 Mar;22(3):165-73.
7.The X chromosome and the ovary.J Soc Gynecol Investig. 2001 Jan-Feb;8(1 Suppl Proceedings):S34-6.
附件3:
动物学博士研究生课程内容简介
1.高级动物学 (Advanced Zoology)
高级动物学主要内容包括淡水涡虫专题、昆虫系统学及昆虫生态学专题、两栖爬行类专题、鸟类生态学专题和哺乳类专题五部分,本课程反映现代动物学的新成果、新进展及学科间交叉、渗透、综合发展的趋势。
2.高级细胞生物学(Advanced Cell Biology)
分子细胞生物学是当今生物学的核心及最活跃的前沿学科。本课程将就细胞的物质流、信息流及能量流的基本框架,介绍相关的分子事件及机理。主要内容包括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生理生化活动、细胞信息流、细胞社会、细胞连结、细胞联络、细胞外间质、干细胞、干细胞工程与细胞组学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当今分子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
3.高等遗传学及生物信息学
遗传学是21世纪生命科学中发展的前沿学科之一,主要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不断推进,运用理论模型和数值计算研究生命科学,已经成为一门最吸引人的新兴学科,是当今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核心领域和最具活力的前沿领域之一。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以现代分子生物学数据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发展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揭示以基因组信息结构为主的生物复杂性,以及生长、发育、遗传、进化等生命现象的根本规律。本课程既突出遗传学的核心地位,又重视遗传学与生物信息学的内在联系,从基因入手,以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为主线,探讨基因表达对生物体发育建成及其行为的决定性影响,以及遗传学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最新的实验技术。
4.分子毒理学(Molecular toxicology)
分子毒理学(Molecular toxicology)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毒物与生物体作用的一门毒理学分支,着重研究毒物与生物体的各种分子,特别是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从分子水平上揭示毒物的作用与机制,为防治毒物所导致的疾病和危险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分子毒理学”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毒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毒物的生物转化与作用机制;肝脏毒理学;细胞毒理学;分子毒理学;生殖与发育毒理学;毒理学研究的实验设计与分析以及分子毒理学研究的热点等几个方面。
5.组织工程(Tissue Engineering)
组织工程学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到生命科学的一些重大问题,其核心是建立细胞与生物材料的三维空间复合体,即具有生命力的活体组织,用以对病损组织进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重建并达到永久性替代。本课程将系统介绍组织工程的原理、方法;细胞定向培养技术及细胞形态、功能检测;三维支架材料(人工细胞外基质);组织工程化组织;肝组织工程等主要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基本掌握组织工程涉及的主要内容及发展方向。
6.再生生物学(Regeneration Biology)
再生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组织、器官、再生分子机理的科学,是连接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桥梁。本课程将在发育生物学及组织、器官再生、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细胞组学等的基本框架内,介绍组织、器官再生的分子机理及再生与发育、再生生物学研究与新药开发、人工组织和人工器官构建等前沿研究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再生生物学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
7.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是引领生物学发展的学科。本课程将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等的基本框架内,介绍相关的分子事件及前沿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当今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及发展前沿与动态。
8.分子内分泌学(Molecular Endocrinology)
分子内分泌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着重从分子水平和整合水平研究内分泌过程的发生机制。本课程在详细介绍内分泌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将围绕激素的作用及整合机制,重点介绍受体及配体的基因特性、分子结构,第二信使及其信号转导机制,激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等,并结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及生物信息学介绍最新的研究进展,内分泌系统的进化和比较内分泌学的相关内容。
9.分子生态学
分子生态学是90 年代初新兴的一门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互交叉的学科,是应用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生态机理及其分子机制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种群在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生物器官变异的分子机制,生物体内有机大分子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演变与环境长期变化的关系以及其他生命层次生态现象的分子机理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分子群体生物学,包括群体和进化遗传学、行为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②分子环境遗传学,包括种群生态学及基因流、重组生物体环境释放的生态学方面和自然环境中的遗传交换;③分子适应,包括遗传分化及生理适应、环境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一些方法和技术等。
10.发育生物学
发育生物学(Developmental Biology)是生物科学重要的基础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内容是和许多其他学科内容相互渗透、错综联系,特别是和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关系最为紧密。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分子水平、亚显微水平和细胞水平来研究分析生物体从精子和卵的发生、受精、发育、生长直至衰老死亡的过程及其机理。
发育生物学是生物学领域中最具挑战性的学科之一。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迄今,生物学领域的重大进展都与发育生物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就是发育生物学的进展。发育生物学成为了近年来世界上生命科学最活跃和最激动人心的研究领域。 发育生物学又是一门应用前景非常广泛的学科,有关生殖细胞发生、受精等过程的研究是动、植物人工繁殖、遗传育种、动物胚胎与生殖工程等生产应用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有关细胞分化机理、基因表达调控与形态模式形成及生物功能的关系研究,是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医学难题(如癌症的防治)以及器官与组织培养等新兴的医学产业工程发展的基础,也是基因工程发展为成熟的实用技术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动物胚胎发育的简要过程,包括精子发生,卵子发生,受精,卵裂,原肠胚形成,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的发育,胎膜与胎盘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发育的机理,包括动物发育过程的细胞学基础,基因组在发育中的作用,母体基因和合子基因对早期发育的调节,卵质决定子和位置信息对胚胎细胞分化的影响,胚胎细胞的诱导等。第一部分以描述胚胎发育中形态变化为主,同时也对早期发育中的形态变化的机理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主要从细胞生物学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发育进行分析。
附件4:动物学博士研究生需阅读的主要期刊
序号 |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 作者或出版单位 |
1 | Nature | |
2 | Science | |
3 | Cell | |
4 | Annual Review of Genetics | |
5 | Advances in Insect Physiology | |
6 | Hydrobiologia | |
7 | Cell and Tissue Research | |
8 | Chromosome | |
9 | Chromosome Research | |
10 | Journal of Zoological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ary Research | |
11 | Invertebrate Biology | |
12 | Zoomorphology | |
13 | Invertebrate Neurosience | |
14 | Genetica | |
15 | Aquatic Toxicology | |
16 | Biology of Reproduction | |
17 | Biochemical Genetics | |
18 |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 |
19 | Endocrinology | |
20 | Endocrinology Review | |
21 |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Chemistry | |
22 | Ecotoxicology Environmental Safety | |
23 |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 |
24 | Insect Systematics & Evolution | |
25 |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 |
26 | Insect Molecular Biology | |
27 |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 | |
28 |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 |
29 | Journal of Fish Disease | |
30 | Journal of Morphology | |
31 | Molecular Endocrinology | |
32 | Molecular Ecology | |
33 | Physiology Review | |
34 | Reproduction | |
35 | Theriogenology | |
36 | The Journal of Heredity | |
37 | Toxicology | |
38 | Toxicon | |
39 | Toxicology letters | |
40 | Toxicology Science | |
41 | Casarett & Doull’s Toxicology—The basic science of poisons (6th Ed). | Klaassen, C. D. (Ed). 2006 |
42 | Toxic Microcystisp | Watanabe, et al., 1996 |
43 | Toxic cyanobacteria in water | Chorus and Bartram, 1999 |
44 | 动物学报 | 中国动物学会 |
45 | 动物分类学报 | 中国动物学会 |
46 | 水生生物学报 | 中国动物学会 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 |
47 | 遗传学报 | 中国遗传学会 |
48 | 水产学报 | 中国水产学会 |
49 | 昆虫学报 | 中国昆虫学会 |
50 | 昆虫分类学报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51 | 生理学报 | 中国生理学会 |
52 | 生态学报 | 中国生态学会 |
53 | 现代毒理学概论 | 顾祖维主编,2005 |
54 | 环境毒理学 | 孟紫强主编,2004 |
55 | 靶器官毒理学 | 庄志雄主编,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