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学时数: 72 学分: 4 适用专业:除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的所有在校本科生
•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实施,要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三次飞跃,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三大成果的理论体系,达到学生能学懂、真信和会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为公共课。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最显著最集中的体现。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了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理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
掌握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
四、课程教学内容
导论科学地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4学时)
教学内容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 学时)
• 中国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学风( 2 学时)
• 科学地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 1 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掌握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风;掌握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风和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
小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共产党的理论学风密切相关。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因此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6学时)
教学内容
• 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3 学时)
• 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
• 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实践基础
• 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思想渊源
• 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 0.5 学时)
• 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
• 邓小平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
•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及其特征( 1.5 学时)
•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特征
•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 1 学时)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 现当代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发展的历史过程;掌握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特征及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和重点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及特征。
小结
本章属于总论,主要介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历史过程、科学体系、特征及历史地位。先从总体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明白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论(4学时)
教学内容
• 实事求是( 1 学时)
• 毛泽东为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实事求是的科学涵义及其基本内容
• 努力掌握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 学时)
• 邓小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 学时)
• 江泽民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发展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过程;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小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应努力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并用之去指导实践。
•新民主主义革命论(8学时)
教学内容
•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2 学时)
• 近代中国国情
• 近代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纲领( 2 学时)
•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过程
•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 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 2 学时)
一、“城市中心论”的革命发展道路
二、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城市革命道路的伟大意义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2 学时)
• 统一战线
• 武装斗争
• 党的建设
•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近代中国国情;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纲领;掌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2 、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纲领;
3 、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原因;
4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小结
本章主要是在我国近代基本国情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及其历史进程。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识我党在不同时期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的原因及其策略;从理性的层面理解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社会主义革命论(6学时)
教学内容
•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 2 学时)
•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主要矛盾
•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条件
•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 学时)
•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和实质
•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必然性
•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 学时)
•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伟大意义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掌握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艰巨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原因及其意义;
2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
小结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保证、思想基础及相对有利的国际因素。我党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标志着我国社会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今后一切社会进步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改造道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8学时)
教学内容
• 不断地探索和认识社会主义( 3 学时)
• 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初步认识
•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 不断地探索和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3 学时)
• 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 学时)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验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邓小平理论基本理论问题的提出过程。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掌握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形成过程,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及其特点。掌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及“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深刻内涵。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和重点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及其特点
小结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首要的问题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本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最大的国情就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据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论(10学时)
教学内容
• 发展观与发展战略的演变( 3 学时)
• 传统发展观与传统发展战略
• “发展是硬道理”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方针与措施( 3 学时)
• 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方针
• 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措施
•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4 学时)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科教兴国战略
• 可持续发展战略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观与发展战略的演变;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方针与措施。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观与发展战略的演变;
2 、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方针与措施。
小结
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是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制定的总体规划。发展战略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方针和战略措施。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8学时)
教学内容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3 学时)
•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初步探索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 学时)
• 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 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2 学时)
•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变革和完善
•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过 程 及市场经济的历史发展;掌握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掌握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涵义;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教学难点和重点
•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小结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采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经济制度相适应,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4学时)
教学内容
•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基本理念( 1 学时)
•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 1 学时)
• 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 2 学时)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思想渊源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内涵
四、“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民主的本质;了解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掌握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掌握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掌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内容;掌握 “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内涵。
教学重点和难点
• 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
•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小结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基本理念、基本原则、“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当前台湾是祖国统一的最大问题,应坚持用“一国两制”去解决台湾问题。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4学时)
教学内容
•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 学时)
•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设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 实施“以德治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1 学时)
•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2 学时)
•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 民族精神建设
• 思想道德建设
•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掌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掌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3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小结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证明,精神文明对社会主义的成败至关重要。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体现。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4学时)
教学内容
• 中国共产党人对和谐社会的不懈追求与探索( 1 学时)
一、对和谐社会的认识变化
二、新时期对和谐社会的新认识
• 新时期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及意义( 1 学时)
• 新时期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 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及指导原则( 2 学时)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原则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对和谐社会的追求过程;掌握新时期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掌握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及指导原则。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新时期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2 、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及指导原则。
小结
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自古有之。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和谐社会才有可能实现。和谐社会有其特有的特征。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尤其重大意义。建立和谐社会应遵循其总体目标、指导原则来进行。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建设国际战略论(4学时)
教学内容
• 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 1 学时)
一、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时代主题的判断
二、改革开放时期对时代主题的判断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对总体国际形势的判断
•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 学时)
一、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外交政策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外交政策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外交政策
• 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2 学时)
一、和平发展道路提出的主要依据
二、和平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及特征
• 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对时代特征准确判断的重大意义;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掌握和平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及特征和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 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
• 和平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及特征和重大意义
小结
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做出了相应的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坚持的基本原则是独立自主。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在新时期具有重大意义。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论(2学时)
教学内容
• 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0.5 学时)
•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形成
•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 学时)
一、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二、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 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0.5 学时)
• 依靠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
二、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加强民族团结和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掌握新时期改善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的意义;掌握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教学难点和重点
新时期改善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的意义
小结
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新时期要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预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
后续课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本课程系公共政治理论课,注重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合格的毕业生打基础。
六、教学时数分配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 72 学分: 4 分
章次 |
各章标题名称 |
讲授学时 |
实验(实践)学时 |
辅导学时 |
备注 |
导论 |
科学地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 |
2 |
2 |
||
第一章 |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
4 |
2 |
||
第二章 |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论 |
3 |
1 |
||
第三章 |
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
6 |
2 |
||
第四章 |
社会主义革命论 |
4 |
2 |
||
第五章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
8 |
|||
第六章 |
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论 |
6 |
4 |
||
第七章 |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 |
8 |
|||
第八章 |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 |
4 |
|||
第九章 |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 |
2 |
2 |
||
第十章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 |
4 |
|||
第十一章 |
社会主义建设国际战略论 |
4 |
|||
第十二章 |
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论 |
2 |
七、教材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主要参考资料
1.吴树青主编,《邓小平理论概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3.《邓小平理论专题讲座》,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编
4.龚育之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十题》,中央党校出版社
5.余世诚著,《邓小平与毛泽东》,中央党校出版社
6.《关键时刻、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27个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
7.《从科学社会主义到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中央党校出版社
8.《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
9.《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0.《复兴中国—中共第三代对中国现代化的新追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八、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 密切关注当今社会现实,理论联系实践。
• 打破传统单一的黑板式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与音像资料相结合。
• 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课堂上采用讨论和讲授相结合。
• 教材讲解和专题讲授相结合。
九、推荐的教学网站和相关专业文献网站
www.people.com www.xinhuanet.com
制定:邓小平理论教研室
执笔人:王素萍
审定人:蒋占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