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学时数:54学分:3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学生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观点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 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实际能力。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我国高等学校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规定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从根本上说是为了适应建立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以及满足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自觉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讲解,使学生在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同时,不断 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特别是能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各种问题。因此,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传授知识的层次上, 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应着重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四、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思想路线的出发点
教学要求和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 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了解实践构成了人类特殊的生命形式,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意识的本质和能动性特征,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中了解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以及意识对物质反作用。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把这种正确的思想路线贯彻道具体的学习和工作中,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本章的教学重点:一切从实践出发的思想路线
本章的教学难点: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二节 人对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是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第三节 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
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结构和功能。意识与人工智能。
第四节 一切从实践出发的思想路线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及其证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基础。
小结: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本章中主要通过一些基本概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明确我们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必然得出的结论。
第二章 辩证法与科学思维方式
教学要求和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存在的基础上,进一步 掌握世界究竟是如何存在的,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了解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一个过程的思想,使学生明确从发展的观点来考察一切事物,要不断地与时俱进。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分析方法,以及运用正确的辨证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本章的教学重点: 矛盾以及事物的存在与发展
本章的教学难点: 矛盾以及事物的存在与发展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世界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过程。
第二节 事物的量变质变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速度、程度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辩证的。质量互变规律贯穿于事物运动的总过程中。
第三节 矛盾以及事物的存在与发展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四节 辩证思维的范畴和方式
现象与本质及其辩证关系。内容与形式及其辩证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及其辩证关系。原因与结果及其辩证关系。可能性与现实性及其辩证关系。客观辩证法与辩证法的关系。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等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哲学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
小结: 我们不仅要知道世界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而且也应该知道这个物质世界是如何存在的,这一任务是由唯物辩证法来完成的。本章主要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包括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系列范畴等,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以及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
第三章主体与客体的实践关系
教学要求和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 掌 握认识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掌握认识发展的辩证规律,掌握真理的本质和辩证本性。
本章的教学重点: 以实践为基础的主客体关系
本章的教学难点: 真理与价值
第一节 以实践为基础的主客体关系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与信息、选择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基本特征。在实践基础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第二节 实践认识的辩证发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特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过程。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价值和价值评价的特点。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
小结:在当代,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复杂,它要求人们不仅要认识作为客观对象的外部世界,而且还要认识人自身的认识活动。本章主要讲授了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理解,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以及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问题。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和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认识能力,更自觉地从事实践活动。
第四章 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历史发展规律
教学要求和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 掌握社会的本质和社会规律的特点, 掌握 社会的经济结构, 了解 社会的政治结构, 了解社会的意识结构,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基本矛盾运动。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 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 社会的基本矛盾与社会历史发展
本章的教学难点: 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第一节 社会历史的物质性特点
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前提: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社会系统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特殊标志就是生产方式所体现的物质性。
第二节 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统一。
第三节 社会的基本矛盾与社会历史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标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小结:唯物主义历史观之所以被称为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并在人类思想史上造成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是因为它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基本规律。本章从物质生产出发,找到了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回答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
第五章劳动价值论与市场经济规律
教学要求和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了解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分析是以劳动价值论为理论起点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本章的重点: 价值与货币
本章难点: 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发展
第一节 商品及商品生产
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形成商品价值。
第二节 价值与货币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用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就是价格。货币的职能。
第三节 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发展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小结:本章主要讲授以下几个问题:(一) 商品及商品生产。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而商品的二因素则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重大理论创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出商品的本质,即商品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二)价值与货币。商品的价值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孤立的一个商品不可能表现自己的价值,只有通过商品与商品的交换才能表现出来,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产生了。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三)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发展。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第六章剩余价值论与资本主义经济矛盾
教学要求和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开资本家与雇用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真正弄清楚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使剩余价值理论最终完全确立起来。
教学重点: 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发展
教学难点: 资本主义的工资
第一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
劳动力商品的买与卖。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进一步说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工资
劳动不是商品。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剩余价值的生产条件和实现条件。个别资本再生产的客观要求和实际限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客观要求和实际限制。
第四节 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发展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集中爆发。
小结: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家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上的剥削制度,剩余价值是雇用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马克思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把资本区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说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马克思还把劳动力和劳动科学地区分开来,在坚持等价交换原则的前提下,说明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主义内在矛盾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成熟和发展而演进,在矛盾日积月累使冲突达到顶点时,爆发经济危机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第七章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矛盾
教学要求和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认识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科学批判建立在经济批判基础上,又随时随地展开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批判和思想文化批判,从而使学生全面和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
教学重点: 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
教学难点: 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及其政治发展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根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和扩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及其政治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特点及对抗性质。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是历史上剥削阶级国家制度的延续和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
第三节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利己主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人性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的演变趋势和深刻危机。
小结:资本主义的矛盾并不是逻辑推论的结果,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活生生的矛盾作深层次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政治上层建筑,是资产阶级实现其阶级专政的统治方式和方法的总和,其核心是国家政权。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一样,经历了一个由进步到落后,由革命到反动,由生机勃勃到腐朽倒退的历史转化过程。
第八章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学要求和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最宏伟、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使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它向更高社会形态转化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现代资本主义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教学难点: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危机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它向更高社会形态转化的必然趋势
资本主义在历史上起过巨大的革命作用,但它的每一个进步都包含着自己的反面。资本主义向更高社会形态转化是历史的必然。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没有改变历史的总趋势。
第二节 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不等于它会自行消亡。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无产阶级的肩上。
第三节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由之路
无产阶级只有组织独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而行动。打碎旧国家机器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先决条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政治前提。
小结: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最宏伟、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资本主义同一切事物一样具有两面性,这种两面性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并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状态:不仅表现为资本主义从先进向落后的转化,而且表现为它的每一个进步同时都包含着自己的反面。资本主义向更高社会形态转化是历史的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得出的科学结论。用历史的眼光观察资本主义,既要看清它必然灭亡的总趋势,又要看到它的灭亡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第九章人的自由与解放
教学要求和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与价值的科学界定,认识自由与必然之间的关系,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人的本质与价值
教学难点:人的本质与价值
第一节 人的本质与价值
人的本质及其变化。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第二节 人的自由及其历史内涵
人的自由及其与必然的关系。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实现。
小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理论,是以他的社会发展观为依据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也科学说明了人性内部的结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及其关系。人的本质决定人的价值,而人的价值又体现着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社会发展必然体现在人的发展上,社会发展或社会进步的成果最终会表现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五、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的政治理论课之一,它与其他政治理论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讲授,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在其他几门政治理论课程中,本课程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学习其他课程的理论基础。
六、教学时数分配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思想路线的出发点 ( 4学时)
第二章 辩证法与科学思维方式(8学时)
第三章 主体与客体的实践关系 ( 6学时)
第四章 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历史发展规律 ( 8学时)
第五章 劳动价值论与市场经济规律 ( 6学时)
第六章 剩余价值论与资本主义经济矛盾(6学时)
第七章 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矛盾( 6学时)
第八章 阶级斗争与资本主义命运( 6学时)
第九章 人的自由与解放( 4学时)
七、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家教委社科司组编。
主要参考资料:
1.《十六大报告》
2.《西方哲学史》
3 .《中国哲学史》
4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第 2 版。
5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第 2 版。
6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第 2 版。
7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第 2 版。
8 . 《列宁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9 . 马克思:《资本论》
10 .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
11 .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2 .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13 .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第 2 版。
14 .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第 2 版。
15 . 《毛泽东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第 2 版。
16 .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第 2 版。
17 . 《邓小平文选》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第 2 版。
18 .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第 2 版。
19 .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20 . 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
21 . 黑格尔:《逻辑学》上卷,商务印书馆 1966 年版。
22 .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
23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 3 卷,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
24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 4 卷,商务印书馆 1978 年版。
25 .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
26 .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三联书店 1959 年版。
27 .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三联书店 1962 年版。
28 . 李秀林 王 于 李淮春主编:《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第四版。
29 . 高清海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下册,人民出版社 1985 、 1987 年版。
30 . 孙正聿著:《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31 . 孙正聿著:《简明哲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32 . 杨 耕 陈志良 马俊峰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33 . 陈晏清 王南湜 李淑梅著:《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34 . 郝立新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35 . 张世英著:《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36 . 章仁彪主编 沈国玲 许志远副主编:《哲学导论新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37 .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哲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第 1.2 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7 年版。
八、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课堂讲授为主;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
九、推荐的教学网站和相关专业文献网站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学网站
制定: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
执笔人:司晓莉
审定人:刘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