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管平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07-27浏览次数:955

一、学分与学时

2 学分。总 36 学时。

二、授课对象

大学本科一年级下学期公共必修课。

三、教学目的

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如下:

( 1 )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理解中国共产党产生、发展以至成为执政党的历史必然性。

( 2 )培养学生从事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技能,能够对历史问题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四、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1 、课堂教学:约 30 学时。

2 、课堂讨论: 1 次, 2 学时。

3 、课外录象: 2 次, 4 学时。

五、教学手段及教法建议

1 、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播放音像资料。

2 、 实行课堂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六、考核方式

1 、 平时考核:由任课教师安排 1 次,计入学期总成绩,占 30 %。

2 、期末考核:闭卷考试,成绩计入学期总成绩,占 70 %。

教学内容

上编:中

第一章 1840 ~ 1860 年的中外关系( 2 学时)

[ 教学要求 ] 了解掌握鸦片战争前清统治的危机和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大致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订立的不平等条约,沙俄掠夺中国东北领土的概况,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关系和清政府的“闭关政策”

二、鸦片贸易和鸦片战争

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

五、中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六、开关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

七、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第二章 太平天国革命和各地反清起义( 2 学时)

[ 教学要求 ] 了解掌握 19 世纪 50 ~ 70 年代反清斗争高潮的背景,太平天国的思想、制度、政策,太平天国的内政、外交和军事,捻军和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

一、太平天国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二、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

三、太平天国的思想、制度和各项政策

四、捻军的斗争

五、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

第三章 咸同年间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改革( 2 学时)

[ 教学要求 ] 了解掌握 19 世纪 50 ~ 70 年代清统治集团的内部分野,清政府的军事、财政改革,外交机构的设立和外交政策的调整。

一、“内忧外患”下的统治危机

二、湘淮军的兴起和防练军体制的确立

三、厘金的创办推广和海关税务司制度的形成

四、统治集团内的买办化倾向

五、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

六、总理衙门的设立和中外互派外交使节

七、顽固派与洋务派

第四章 “自强”新政和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诞生( 2 学时)

[ 教学要求 ] 了解掌握 19 世纪 60 年代~ 90 年代初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清政府在“自强”新政中开办机器军工业和民用企业、编练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的概况,民族资本的诞生以及早期维新思潮。

一、 60 年代~ 90 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经济

二、洋务派开办的新式军工业和民用企业

三、编练新式海陆军

四、早期新式学堂和留学事业

五、商办企业

六、早期维新思潮

第五章 中国的边疆危机( 2 学时)

[ 教学要求 ] 了解掌握 19 世纪 70 ~ 90 年代英、俄、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边疆地区进行侵略的概况及严重后果。

一、阿古柏入侵新疆和中俄伊犁交涉

二、日本侵略台湾和吞并琉球

三、“马嘉理案”和英国侵略西藏

四、葡萄牙吞并澳门

五、中法战争

六、中日甲午战争

第六章 瓜分狂潮和中国民族运动的兴起( 1 学时)

[ 教学要求 ] 了解掌握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反映,各种民族运动的兴起。

一、甲午战争后列强在华态势

二、列强索取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三、清政府的经济、军事和外交政策

四、“公车上书”和维新运动的兴起

五、兴中会成立和广州起义

六、下层人民的反教会斗争

第七章 戊戌维新运动( 2 学时)

[ 教学要求 ] 了解掌握戊戌维新运动的理论、实践过程和结局。

一、戊戌维新思潮

二、维新派的宣传组织活动

三、光绪以来的清朝政局和帝后党争

四、百日维新

五、戊戌政变

六、关于戊戌维新运动的评价

第八章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 学时)

[ 教学要求 ] 了解掌握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经过、特点,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的对华政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沙俄入侵中国东北的的大致过程,义和团运动高涨期间中国各种政治社会势力的立场和动态。

一、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口号和活动

二、清统治集团对待义和团的政策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四、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五、唐才常起事和兴中会惠州起义

六、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第九章 清末的中国社会与政治( 1 学时)

[ 教学要求 ] 了解掌握下列问题的基本情况:清末最后十年列强的对华侵略,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下层人民的反清斗争,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同盟会的成立及革命活动。

一、日、俄、英、美等国的对华侵略及相互争斗

二、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

三、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四、同盟会的成立及其革命活动

五、立宪运动和四川铁路风潮

六、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第十章 辛亥革命( 2 学时)

[ 教学要求 ] 了解掌握辛亥革命大致过程。

一、武昌起义和各省独立

二、袁世凯东山再起

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四、南北议和与清室退位

五、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

八、重要思考题

1 、评述清政府的“闭关政策”。

2 、分析中英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3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何种影响?

4 、评述“拜上帝教”的思想来源。

5 、评述《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在思想倾向和历史作用方面的差异。

6 、评价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7 、比较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8 、试述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9 、分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理论来源。

10 、比较戊戌维新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11 、评戊戌至庚子年间的清朝政局。

12 、评清末“新政”。

13 、评清末立宪运动。

14 、评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

15 、辛亥革命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分析它与法国大革命的异同。

16 、评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和政策。

17 、分析民国初年两次帝制复辟的社会背景和失败原因。

18 、分析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9 、评述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意义和局限。

20 、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近代先进的中国人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

九.重要参考书

1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2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3 、费正清(美)主编:《晚清剑桥中国史》

4 、马士(美):《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5 、李剑农:《戊戌以后三十年政治史》

6 、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新编》

7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8 、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9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1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1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12 、阮芳纪等编:《洋务运动史论文选》

13 、牟安世:《中法战争》

14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15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

16 、周锡瑞(美):《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17 、廖一中等:《义和团运动史》

18 、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

19 、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

20 、李新、李宗一:《中华民国史》第二编

下编:中

第一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 学时)

[ 教学要求 ]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北洋军阀的纷争和政府的更迭、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的兴起等重大问题。

第一节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

二、五四爱国运动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各派“新思潮”的竞起

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二节 军阀的混战与政治争斗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华盛顿会议 军阀的混战与政治争斗

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三、中共“二大”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和各界群众运动的新发展

四、孙中山的继续斗争和国共合作的酝酿

第二章 国民革命 北洋军阀的末路( 2 学时)

[ 教学要求 ]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对新三民主义的阐发、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步思想、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北伐战争、武汉国民政府、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反革命政变、军阀势力的演变等重大问题。

第一节 国民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军阀势力的演变

一、国民党“一大” 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二、军阀势力的演变

三、国民革命的兴起和高潮

四、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大发展

五、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初步形成

六、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和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

第二节 国民革命的失败(学时)

一、武汉国民政府前期的内外政策

二、四一二政变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三、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严重危害

四、七一五政变

第三章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苏维埃革命的开展( 2 学时)

[ 教学要求 ]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国民党南京政权初期的内外政策、“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中间政派的主张与活动等重大问题。

第一节 国民党政府在全国统治的确立一、国民党各派系的争斗与合流

二、国民党政府初期的内政与外交

三、国民党各派军阀的大混战 蒋记“国民会议”

第二节 苏维埃革命的开始与发展

一、八七会议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二、瞿秋白“左”倾机会主义 中共“六大”

三、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四、李立三“左”倾机会主义

五、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红军的反“围剿”

第三节 中间政派和托陈取消派的主张与活动

一、中间政派的主张与活动

二、托陈取消派的主张与活动

第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 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 2 学时)

[ 教学要求 ]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日本侵华的过程、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及其危害、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西安事变的历史地位、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的过程等重大问题。

第一节 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 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一、九一八事变和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 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二、一二八事变 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出笼

三、伪满洲国的建立和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

四、日本帝国主义向关内扩张 国民党对日妥协政策的继续

五、华北事变和中国社会矛盾的进一步变化 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

第二节 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加强和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形成

一、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加强

二、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形成

三、国民党政府的币制改革

第三节 苏维埃革命的深入 中国共产党的反蒋抗日斗争

一、王明“左”倾机会主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二、苏区的土地革命和各项建设

三、红军长征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四、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

第四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一、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人民对团结抗日的呼吁和自发的抗日反蒋斗争

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

三、华北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的变化

四、局部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中国共产党逼蒋抗日方针的确定

五、从一二九运动到救国会的成立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不断高涨

六、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七、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第五章 抗日战争( 2 学时)

[ 教学要求 ]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国共两党不同的抗战路线、两个战场上的对日作战、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与斗争、中间势力的发展和中国民主同盟的成立、中国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和作用等重大问题。

第一节 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一、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二、正面战场的抗战 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

三、洛川会议 敌后战场的开辟

第二节 相持阶段前期中国的艰苦抗战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一、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 汪精卫的叛国投敌和汪伪政权的建立

二、正面战场的消极抗战 敌后战场成为重要战场

三、两次国共磨擦

四、中间势力的发展和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

五、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成熟

第三节 抗战后期中国抗战局面的好转 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

一、太平洋战争的把法及其对中国国抗战的影响

二、正面战场抗战积极性与消极性并存 敌后军民的艰苦抗战

三、国民党统治的两面性

四、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

五、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六章 国民党统治的崩溃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 学时)

[ 教学要求 ]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三种建国方针的内容、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上的斗争、共产党打败国民党的战略战术、第二条反蒋战线的作用、中间道路的破产和民主党派的新转折、国民党政治上走上绝路、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主张等重大问题。

第一节 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方针 中国人民力争和平民主

一、战后国际国内形势 三种不同的建国方针

二、重庆谈判

三、政治协商会议

四、国民党准备发动全面内战 解放区准备自卫战争

第二节 全面内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全面内战的爆发 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被粉碎

二、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

三、国民党统治的腐朽和政治上的绝路

四、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

五、第二条反蒋战线

六、中间道路的破产和民主党派的新转折

七、战略决战与国民党南京政权的全面崩溃

八、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重要思考题

1 、如何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如何正确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

2 、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3 、分析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4 、如何评价国民党南京政权初期的内外政策?

5 、简述两次国共合作形成的经过及意义,试比较其特点。

6 、为什么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

7 、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

8 、分析两个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9 、抗日战争中期解放区军民是如何克服严重困难的?

10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治经济政策的两面性及其对日后国民党命运的影响。

11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和作用。

12 、简述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3 、解放战争时期中间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最后行不通?

14 、如何认识各时期国民党的阶级性质?

15 、如何认识各时期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的极作用?

16 、如何认识各时期中间势力对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17 、中国现史学科体系问题。

18 、中国现代史上资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19 、中国现代史上救亡与启蒙的关系问题。

20 、中国现代史上的现代化问题。

重要参考书

1 、《毛泽东选集》第 1 —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2 、《毛泽东文集》第 1 —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3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年。

4 、王维礼:《中国现代史大事纪事本末》(上、下)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1987 年。

5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 21 、 22 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6 、李新、陈铁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共 12 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7 、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年。

8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 年。

9 、刘健清等:《中国国民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 年。

10 、邱钱牧:《中国政党史》,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11 、高军等:《中国现代政治思想评要》,华夏出版社, 1990 年。

12 、史全生:《中华民国文化史》(上、中、下),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0 年。

13 、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1 年。

14 、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15 、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共 6 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 1993 年。

16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共 18 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9 — 1992 年。

17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

18 、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共 5 册),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 1983 年。

19 、陈竹筠:《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85 年。

20 、重要报刊及重要人物的文集或选集。

制定: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

执笔人:张泽民

审定人:刘怀光

返回 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