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ay官方app
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
师大教〔2019〕25号
为深入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为实现“世界知名、全国著名、区域引领、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办学目标奠定基础,经学校研究,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省部共建和“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机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本科质量为主线,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提升内涵、突出特色、加大开放,实现“以本为本、四个回归”,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建设目标。经过五年建设,牢固确立“以本为本”理念,全面落实“四个回归”,初步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建成一批一流本科专业、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获得多项教学成果,若干教学名师,实现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和教师育人能力显著增强,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完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高校质量督导评估制度更加完善,大学质量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二、优先发展本科教育,强化人才培养核心地位
3.强化本科教育领导责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理念,落实“一把手”工程,确保领导注意力首先聚焦本科教育。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专题学习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定期研究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强化领导责任,定期组织召开全校本科教学研讨会,及时更新理念,凝聚共识;构建重视本科教育的长效机制。
4.实施本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等方面将本科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做到学校资源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首先在本科使用,激励机制首先在本科创新。持续加大本科教育经费投入,保证教学基本建设、生均教学经费、教学改革和教学奖励等各类经费稳定增长。
三、构建“三全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5.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健全课程育人管理运行体制,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挖掘每一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6.加强思政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高校制度,推动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
7.坚持德才兼修。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深入开展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热爱集体、关心社会。
四、推动一流专业建设,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8.实施一流专业建设计划。积极对接教育部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和河南省一流专业建设规划,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培育建设50个左右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点,引领支撑高水平本科教育。
9.提高专业建设质量。适应新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期更新教学大纲,适时修订专业教材,科学构建课程体系。适应高考改革需求,完善招生选拔机制,推动招生与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加强专业质量建设,提高学生和社会的满意度。
10.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按照学科专业一体化的建设思路,存量调整与增量优化相结合,加快推进传统专业的更新升级、新兴专业的竞进提质、交叉专业的凝练融合,切实增加专业结构调整的前瞻性、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建立健全专业发展预警机制和退出机制,对存在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低下、就业率过低等问题的专业,责令限期整改或暂停招生,切实提高各个专业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实现“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发展和良性循环,优化专业发展布局。以国家专业质量标准为依据,着力从师资队伍、课程群、课程标准、教材、基础实验室、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努力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体系。
五、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1.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本科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模式,通过新生导引项目、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引导类课程,提升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自主性。贯彻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有关精神,推进“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突出实践、强化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和“未来名师”培养计划,强化各级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造就“明大道、守大德、铸能力、高追求”的栋梁之才。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需求,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多种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全方位教育实践内容体系,强化“三字一话一制作”等师范生基本功训练。
12.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科学合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强化通识课程和核心课程建设,建立课程内容更新机制,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健全课程质量标准,建立课程审核、评估、准入和退出机制。探索课程主讲教师责任制,实行新课程备案和新教师开课预讲制,完善课后学业辅导和答疑制度。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13.严格学习过程管理。加强学风建设,严格学业管理,健全学业预警和退学制度。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考试纪律,加大过程考核成绩比重,取消“清考”制度。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加强对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对形式、内容、难度严格监控。实行论文查重和抽检制度,严厉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14.加强教材规划建设。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教材建设全过程,加快完善教材编写、审查、遴选使用、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健全教材使用效果的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制度。推进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加强任课教师全员培训,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学科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优先在国家公布的目录中选用。
15.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明确相关单位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职责义务,引导教职员工倾力参与,精英化培养塑造与大众化教育提升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允许学生休学创新创业,使学生有更多选择机会,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强化创新创业导师培训,发挥“互联网+”大赛、学科竞赛等活动的引领推动作用,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鼓励符合条件的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获取多种资格和能力证书。
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16.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规范课堂教学管理,强化教师授课纪律约束。贯彻执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评选潜心教书育人的教学名师,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17.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开展基层教学组织达标创优建设工作。积极申报省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教师培养培训、教学咨询服务、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质量评价。举办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推动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走上本科教学一线,完善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
18.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采取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分类分层次分学科设置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加强教育教学业绩考核,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施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把给本科生授课情况作为教师评聘副教授、教授的基本条件。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分配中把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作为同等重要的依据,对主要从事教学工作人员,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课时酬金。开展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培育40余项优秀教学成果。
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19.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引入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提升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素养和能力。推进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逐步实现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变。
20.加强慕课和虚拟仿真实验建设。大力推进慕课的建、用、学、管,规划建设一批省级一流在线开放课程和一流线下课程,推进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示范带动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建好用好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推进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鼓励教师多模式应用、学生多形式学习,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八、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21.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其他用人部门合作更加紧密的人才培养机制,联合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建设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健全培养目标协同机制,与相关部门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健全教师队伍协同机制,统筹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双向交流,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健全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健全管理协同机制,相关企事业单位与学校搭建对接平台,对人才培养进行协同管理。
22.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标准,加强校内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实验教学平台,鼓励建设校内“准工厂化”的综合型实训基地和集中独立的“大工程教育”实践共享平台。大力推动与行业部门、企业共同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加强实习过程管理,提高学生实习实践质量。
23.深化国际合作育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着力构建国际化工作体制机制,做好国际化工作的顶层设计。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项目为依托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赴国外研修访学,引进世界名校师资,加快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强化与国外教学机构、科研机构的联合培养机制,建立以课程认定、学分认可、成绩记载等环节为基础的学分转换程序,实现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
九、完善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加强大学质量文化建设
24.完善质量评价保障体系。构建由质量标准、质量监控、质量评价、反馈改进等环节组成的“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多维度监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三查四评五反馈”的教学质量保障运行模式,实现执行过程与监督过程之间的循环闭合。充分发挥质量监控的指挥棒作用,将质量监控结果引入到专业调整、招生计划、收入分配、职称评定、评优评奖等事关学院和教师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建设,开展本科专业评估。推进本科专业认证工作,开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专业认证。
25.加强大学质量文化建设。把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作为评价大学的首要指标,强化质量保障主体责任,完善自我评估制度,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激发高校追求卓越,将建设质量文化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