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活跃教育学部学术氛围,激发学部教师与研究生的学术兴趣,加强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促进学部学术团队的形成与科研成果的产出,根据学校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学部实际,特设“牧野教育论坛”,常态化的举办学术沙龙活动,以期日积跬步,久久为功,持续扩大学部科学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牧野教育论坛第19期:从期刊编辑视角看论文写作
12月19日,应教育学部邀请,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博士生导师郭炯教授通过腾讯会议作题为《从期刊编辑视角看论文写作》的学术报告。学部全体教师,研究生和博士生等二百余人参加本次学术报告。报告由教育学部副部长朱珂主持。
郭炯教授首先从学术期刊编辑的视角介绍了学术期刊的职责与关注点,提出学术期刊的职责所在与研究者的职责所在是一致的,学术期刊的责任就是将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外显化。接着,郭炯教授介绍了《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的选文标准,指出选文的核心是文章要对理论建构和实践指导有价值,并从论文标题、摘要、研究描述三部分通过正反案例介绍了期刊论文的写作要求。
报告会后,郭炯教授就有关问题与在线师生进行互动交流,参会师生均表示受益匪浅。
(教育学部张晓阳张晨雨)
牧野教育论坛第18期: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女童教育决策过程中的质性研究
12月15日,应教育学部邀请,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杨鑫博士在线做了题为《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女童教育决策过程中的质性研究》的学术报告。学部部分教师、教育博士等二百余人参加本次学术报告。报告由教育学部副部长朱珂主持。
杨鑫博士首先从目前国内西部农村地区女童教育的现状出发,提出“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教育决策过程中,家长的愿望、学校教育和社区文化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农村少数民族女孩如何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等问题,从微观定性的角度描述、揭示与解释具有主体性的乡村民族地区女童在特定场域中是如何与结构性因素进行互动的过程。接着,杨鑫博士对惯习、场域、资本三者概念详细阐述并提出对西部农村地区女童教育决策过程研究的理论框架,指出不能忽视不同主体与结构在不同场域中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整场报告内容丰富多彩,专业生动的内容引发了与会师生的探讨与思考。
报告会后,与会人员与杨鑫博士还就有关问题进行互动交流。
(教育学部张晓阳张晨雨)
牧野教育论坛第17期(心理学院):融合理科思维研究文科,决胜管理学部国家自科
2021年11月26日上午,应教育学部邀请,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丁笑生教授在田家炳801会议室作主题为《融合理科思维研究文科,决胜管理学部国家自科》的报告。学部的部分教师和硕士研究生聆听了本次报告,报告由心理学院刘小先院长主持。
丁笑生教授从三个方面分享了他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宝贵经验。首先是理性科学对待管理,做到自身工作激发研究兴趣,研究兴趣促生研究成果,研究成果转化理论实践。其次是探索分析透视教育,认真研读近年来已申项目,找出热点并与自身兴趣点结合。最后是融合理科研究文科,丁教授提出四个核心——鼓励原创、聚焦前沿、需求牵引、交叉融合,建议课题申报应做到研究题目要新、研究摘要要精、立题依据要准、研究方案要实。
学术沙龙最后,在场的教师和同学们积极参与、对丁教授的申报经验进行热烈讨论和咨询,得到了丁教授的耐心地解答。教师们一致表示此次讲座收获良多。
(教育学部 刘小先 张晓阳)
牧野教育论坛第16期(心理学院):国家级课题申报经验分享
11月25日上午,应教育学部心理学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方晓义教授作了题为《国家级课题申报经验分享》的线上报告。学部部分教师、研究生、在田家炳801会议室参与了此次学习。
方晓义教授全面细致地分享了自己国家级课题的申报经验。他认为,首先要认真领会课题指南,精简提炼出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其次要确定科学问题,好的科学问题需要包括有趣、创新和可检验三个标准;接下来,他详细讲述了正文撰写和设计研究方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例如要总结提炼文献观点、切勿直接堆砌、研究方案要有可行性且子课题研究要层层递进等;同时,他指出大家申报课题时可能不太重视的两部分内容(研究团队和经费预算)也要认真填写,一定要突出团队已有的研究基础并做好预算。
报告尾声,学部师生就国家级课题申报过程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与方晓义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专家简介:方晓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研究方向为家庭研究与治疗、青少年个性社会性发展以及成瘾行为等;已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15项重要科研课题,曾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已发表著作10余部,SCI/SSCI期刊论文近百篇,国内学术期刊文章130余篇。
(教育学部刘小先张晓阳)
牧野教育论坛第15期(教育学院):不确定时代中大学生教育选择的价值导向与制度支持
11月23日上午,由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承办的教育学部第15期学术沙龙在田家炳613室举行。陈荣博士做了题为《不确定时代:大学生教育选择的价值导向与制度支持》的主报告,教育学院部分教师、研究生参与了本次沙龙活动,沙龙活动由刘晓红教授主持。
本次研讨是由陈荣博士以本人的研究课题—《不确定时代:大学生教育选择的价值导向与制度支持》为例,开展的关于“研究过程与方法分享交流”的主题沙龙。陈博士通过自己的研究认为,通过对当下不确定性的时代特征的把握,试图为大学生梳理出了一条更为清晰的思路,使大学生在面对选择时可以通过自握建构,让自己置身其中,由内进行自我审视,分析自己的选择及其带来的结果,争取实现“选我所爱,爱我所选”。对教育者和管理者来说,要把高等教育作为为大学生服务的存在而存在,多为学生创设更多的选择和发展路径,在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更便利的条件。
此次研讨由于是和大学生目前面临的现状密切相关的,因此在研讨过程中激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反响热烈,同学们都在听的同时也在进行积极思考,通过提问环节和老师进行互动,解答自己的困惑,整体效果极佳。
(教育学部石晓波 张晓阳)
牧野教育论坛第14期(教育学院):约翰·杜威的人格
11月23日上午,由教育学院教育学系承办的教育学部第14期学术沙龙在东教2号楼302举行。涂诗万博士做了题为《约翰·杜威的人格》的主报告,教育学部部分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共300余人参与了本次沙龙活动,沙龙活动由教育学院王宏伟博士主持。
涂诗万博士围绕杜威年谱中的重大事件展开深入评析,例如1906年高尔基访美风波中的杜威;1909年有色人种协进会成立事件中的杜威;1919—1921年杜威访华;1940年杜威与罗素案等。通过大事件中反映出的杜威人格特征,得出自己的结论;理智的诚实与爱是其人格的核心塑像。
本次沙龙参与人员众多,线上和线下同步进行,既有学术性,又能吸引听众的兴趣,主讲人报告1.5小时,半个小时的提问讨论,有8位教师和学生提问,讨论热烈。
(教育学部涂诗万 张晓阳)
牧野教育论坛第13期(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智能教育视角下STEM教师跨学科素养发展研究
11月23日上午,由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承办的教育学部第13期学术沙龙在物理北楼A603室举行。宋歌博士做了题为《智能教育视角下STEM教师跨学科素养发展研究》的主报告,朱珂副部长等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部分教师、教育技术学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研究生参与了本次沙龙活动,沙龙活动由朱珂副部长主持。
宋歌博士从前期研究基础、课题缘起背景、课题研究内容和课题研究设计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从政策回应、实践困境与国际趋势三个方面论证了人工智能教育与STEM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提出了“从政策提倡走向实践创生,智能教育视角下的STEM如何走向课程自觉需要紧扣教师准备”的根本性问题,阐述了从模型建构到发展机制的四个研究内容,最后展示了学习科学取向下的研究设计框架。朱珂博士、卜彩丽博士、梁云真博士等主要从研究对象厘清、课程体系建构、实证研究信度以及课题申报的注意事项等方面提出建议,并进行讨论。
本次学术沙龙活动,为教师和研究生搭建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了学术交流助力课题申报论证的价值功能,营造了自由、合作与共享的学术氛围。
(教育学部梁云真 张晓阳)
牧野教育论坛第12期(教育学院):专业学习社群促进台湾跨学科教师发展的价值、经验及策略
11月16日下午,由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系承办的“牧野教育论坛”第12期学术沙龙在田家炳楼508室举行。王郁雯博士作题为《专业学习社群促进台湾跨学科教师发展的价值、经验及策略》的学术报告。学部部分老师及硕博士研究生共四十余人聆听了本次报告。报告由教育学部小学教育专业刘素玲老师主持。
王郁雯博士首先以学科身份认同视角分析教师课程整合的困境;其次,提出专业学习社群(PLC)对于台湾跨学科教师发展的价值;接着,通过社群组织形式与组织内容两个维度聚焦台湾跨学科教师发展经验探索,提出支持跨学科教师可持续专业发展的策略;最后,反思教师教育系统通过文化创生与课程教学实践型塑师范生与教师跨学科认同的可能性。
讲座最后,王郁雯博士与在场的老师就跨学科理论与课程论进行交流,并与教育博士研究生针对基础教育跨学科课程实施的困境与可能性进行了讨论,分别从理论视野和实践操作层面进行了耐心详细的解答,这些有助于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实施搭建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本次学术沙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分享交流的机会,活跃了学术氛围,充分发挥了学术交流的价值。
(教育学部王郁雯 张晓阳)
牧野教育论坛第11期(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双减政策下学校深度学习生态系统构建与推进策略研究
11月17日上午,由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承办的教育学部牧野教育论坛第11期学术沙龙在物理北楼A606室举行。卜彩丽博士做了题目为《双减政策下学校深度学习生态系统构建与推进策略研究》的主题报告,教育学部各专业部分研究生参与了本次沙龙活动。沙龙活动由邓敏杰博士主持。
卜彩丽博士从课题选题的依据、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研究内容等几个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从现实背景、时代背景和理论契机介绍了研究背景,并对深度学习的内涵、学校推进现状进行分析和阐释,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设计思路,重点分享了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深度学习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构架,以及实践转化路径。梁云真博士、宋歌博士、王春丽博士等从选题和研究设计、以及研究内容等多个视角提出课题改进建议,参会的教育博士和研究生也积极参与问答与讨论。
本次学术沙龙活动,为教师和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平台,充分发挥了学术交流的价值,活跃学术思想,营造自由探讨的学术氛围。
(教育学部 梁云真张晓阳)
牧野教育论坛第10期(教育学院):教育美学视野下的教师教育及其变革研究
11月12日下午,由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系承办的“牧野教育论坛”第10期学术沙龙在田家炳楼508室举行。刘素玲博士作题为《教育美学视野下的教师教育及其变革研究》的学术报告。学部的部分教师及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等共四十余人聆听了本次报告。报告由教育学部小学教育专业负责人张杨阳老师主持。
刘素玲博士首先从美育的概念提出和近年来国家美育相关政策与保障办法说起,结合当代社会的审美困境和教师的工具理性心灵危机进而确定切入点:如何从教师教育出发推动美育;其次分析从教育美学视野审视教师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即基于教育美学的概念,从教育美学的视角审视教师教育既有其学理层面的内在要求,也有教师教育实践和助力政策调整方面的必要性;第三,从审美取向、伦理取向和技术取向的融合审视教师教育和教育美学的关联;第四,基于目的-手段框架尝试建构基于教育美学变革教师教育的路径。在交流互动中,茹国军老师结合学术报告思路,提醒并鼓励在座研究生注意选题路径以及理论视角和议题之间的联系。
宋歌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可以拓展的思路建议和框架参考。李玉芳老师则结合艺术老师和一般老师的教学艺术进行了补充。在场的同学们也认真倾听并在讲座结束后与刘素玲博士进一步交流,也表达了对这一议题的研究兴趣。
(教育学部刘素玲 张晓阳)
牧野教育论坛第9期(心理学院):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
2021年11月12日晚上,孙文梅副教授在田家炳613会议室作主题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的报告。心理学院的教师和硕士研究生聆听了本次报告,报告由刘小先院长主持。
孙文梅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师心理学、青少年积极人格、学习与教学心理研究。她所授课程多次荣获河南省教育厅线上优秀课程和河南省课程思政样板课程,被授予“河南省教学标兵”荣誉称号。孙文梅副教授的报告围绕课程思政的两个“W”一个“H”,首先介绍了课程思政提出的“来龙去脉”,接下来阐述了课程思政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最后,从教学理念(道)、设计(法)、方法(术)和技术(器)四个方面着重讲解了课程思政如何做。
学术沙龙最后,在场的教师们对本次报告给予高度评价,大家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孙文梅副教授耐心地解答了教师和同学们的疑问。
(教育学部刘小先 张晓阳)
牧野教育论坛第8期(教育学院):图解美国幼儿教育——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思考
11月12日上午,由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承办的教育学部第8期牧野论坛在田家炳613开讲。刘晓红教授作了题为《图解美国幼儿教育——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思考》的学术报告,本次沙龙由石晓波博士主持。
本次学术研讨的主题是“图解美国幼儿教育—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思考”,主讲人首先就美国幼儿园的招收年龄做了一个简单的背景介绍,其次对美国幼儿园的幼儿教师、环境与玩教具、教学活动、一日流程和规则与安全五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同参会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最后通过和中国幼儿园目前面临的现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引导我们进行反思:中国的幼儿园要如何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作为中国学前教育的一份子,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为中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鉴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趣味性和对美国幼儿园高质量发展的浓厚兴趣,到会师生积极参与互动,认真思考,氛围良好。
(教育学部石晓波张晓阳)
牧野教育论坛第7期(教育学院):学校变革中的教师抵制研究
11月11日上午,由教育学院教育学系承办的教育学部第7期牧野论坛在田家炳508开讲。高雅博士作了题为《学校变革中的教师抵制研究》的学术报告,本次沙龙由卫倩平副教授主持。
其主要从教师抵制变革的学理分析、教师抵制变革的混合研究、重建变革中的“抵制”观和泛变革时代的学校变革之道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报告重构了教师抵制变革的建构性特征和建设性功能,使用了混合研究的研究方法对影响教师变革抵制的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在泛变革时代,应重建变革中的“抵制”观,学校变革要注重提升校长的变革领导力和激发教师的主动变革意识。
本次学术沙龙活动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生学习的平台,展示了混合研究的方法和使用策略,为学生提供了拓展理论视野、激发学术灵感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术交流的价值。
(教育学部高雅 张晓阳)
牧野教育论坛第6期(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创新视角下中小学教育人工智能的动态路径与长效机制
11月10日上午,由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承办的教育学部第6期牧野论坛在物理北楼A603开展。王春丽博士做了《创新视角下中小学教育人工智能的动态路径与长效机制》的主题学术报告,学部教师及硕博研究生参与了本次沙龙活动。沙龙由教育技术学卜彩丽副教授主持。
王春丽博士就研究开展的背景、相关领域进展及研究思路等方面做了汇报。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教育信息化要从“融合应用”走向“创新发展”的目标,此后,走向创新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风向标。相关研究表明,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的进程缓慢,有必要建立中小学教育人工智能的推广机制。研究以创新理论为切入点,探索了基于创新理论的动态路径分析方法,并在国际上对创新测量的方法上,提出了量化创新的评估框架,从而揭示了学校创新的规律。汇报结束后,不彩丽老师做了点评,陈红普老师、李怀军老师进行了互动交流,博士生炕留一与部分研究生就学术价值表述、研究思路设计及学位论文开题做了详细交流。
本次学术沙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分享交流的机会,活跃了学术氛围,充分发挥了学术交流的价值。
(教育学部梁云真 张晓阳)
牧野教育论坛第5期(教育学院):北京市幼儿园装备现状的调查研究
11月4日上午,由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承办的“牧野教育论坛”第5期学术沙龙在田家炳楼613室举行。石晓波博士做了《高等职业院校学术权力的合法性审视》的主题学术报告,学部部分教师及研究生参与了本次沙龙活动。
主题报告中,石晓波博士介绍了自己对北京市不同城区、不同性质、不同等级的8所幼儿园进行的整体调研情况。该研究对建筑设计、玩教具、各种用房及设备、户外活动场地及设施设备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关于幼儿园的装备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纱窗不到位、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玩教具活动区布置不合理、活动区域划分不明显、活动器械不完善、器械地面存在安全隐患等。该研究以幼儿园的装备现状为切入点,为幼儿园的调查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和新颖性,挖掘了新思路,丰富了幼儿园的研究内容,为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注入了新鲜血液。
本次学术沙龙活动为研究者提供了自由阐述学术观点的平台,为我部师生提供了拓展理论视野、激发学术灵感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术交流的价值,有助于打造学习共同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教育学部 石晓波 张晓阳)
牧野教育论坛第4期(教育学院):高等职业院校学术权力的合法性审视
11月3日上午,由教育学院教育学系承办的“牧野教育论坛”第4期学术沙龙在田家炳楼510室举行。陈醒博士做了《高等职业院校学术权力的合法性审视》的主题学术报告,宋晔部长等教育学院的部分教师及研究生参与了本次沙龙活动。沙龙由教育学系主任卫倩平副教授主持。
陈醒博士主要从“合法性”解析——穷究事物“元存在”的思维方式、合法性基础——高职学术权力“元立点”的探寻和合法性维护——助推高职类型化发展的“源动力”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具体对“合法性”概念、合法性思想渊源和多学科视域下的合法性理论延伸、合法性思维分析框架进行了解析;明确了高职院校学术权力合法性研究的必要性,对高职院校学术权力作出了本体性澄明,并基于合法性概念的“理性”和“经验”二元结构,审视了高职院校学术权力合法性的基础,最后提出了高职院校学术权力的合法性维护路径。
孙士杰老师、姚文峰老师、王永强老师分别从国内外、政策诉求与实践需求、普通院校和高职院校等比较的视角给陈醒老师提了建议;朱治军老师、邱关军老师、王宏伟老师、熊杨敬老师、高雅老师以及刘小芳老师分别从微观视角、权力特殊性视角、文化认知视角、测评或评价视角提出建议并进行了探讨;卫倩平老师作出了总结,并就学科未来可以持续、深入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建议。
本次学术沙龙活动为研究者提供了自由阐述学术观点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拓展理论视野、激发学术灵感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术交流的价值,有助于打造学习共同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教育学部 陈醒 张晓阳)
牧野教育论坛第3期(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基于生理数据感知的在线学习认知负荷测评模型及方法研究
10月29日上午,由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承办的教育学部第3期学术沙龙在田家炳楼510室举行。王国华博士做了题目为《基于生理数据感知的在线学习认知负荷测评模型及方法研究》的主报告,朱珂副部长等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部分教师、教育技术学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研究生参与了本次沙龙活动。沙龙活动由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梁云真博士主持。
王国华博士从为什么开展研究、相关研究进展、多模态数据融合方法与技术、研究目标、关键问题、关键技术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从时代及政策,理论及现实和技术突破三个角度介绍了研究背景,综述了认知负荷测评方法与技术,评述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指出多模态数据融合如方法和技术创新之处,提出了根本目标及子目标,说明了 “学习者认知负荷可计算”的关键问题及“多模态生理数据采集和计算”的关键技术,最后展示了文章的整个技术路线图。朱珂博士、梁云真博士、王春丽博士、宏涛博士等主要从技术融合、与教育结合的程度、在线学习环境的界定、数据显示、文章的研究内容的表述以及课题申报时的注意事项等方面提出建议,并进行讨论。
本次学术沙龙活动,为教师和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平台,充分发挥了学术交流的价值,活跃学术思想,营造自由探讨的学术氛围。
(教育学部 张晓阳)
牧野教育论坛第2期(教育学院): 如何进行科研选题?
10月26日下午,由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系承办的教育学部第2期学术沙龙在田家炳508会议室举行。陈俊珂教授做了《如何进行科研选题?》的学术报告,学部的部分教师及硕士研究生40余人参加了此次沙龙。报告由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系主任张杨阳主持。
陈俊珂教授首先从国家社科项目、全国教科规划项目和河南省哲社项目评价指标中“选题”一项的权重和说明,以及科技期刊的“三审三校”流程来说明选题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中有关选题评价标准的界定等多位学者的理论和实践视角,指出好的选题必须具备“顶天立地”、“有价值”、“创新与突破、新颖”和“好视角、多视角”四大特点;最后,凝练了三十年的学术智慧,提炼出了好选题的跟踪国家政策、关注社会变革、体现优势特色、立足教学疑难等16条经验。
讲座最后,陈俊珂教授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良好的互动,就大家提出的选题常见问题进行了耐心详细的解答,并指导大家对选题指向性差、过大或过小、陈旧和题目不简练四大问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
(教育学部 张杨阳 张晓阳)
牧野教育论坛第1期(心理学院): 批判性思维的认知神经机制
2021年10月26日上午,心理学院李双双博士在田家炳807会议室作题为《批判性思维的认知神经机制》的学术报告。心理学院的十几位教师和二十多位硕士研究生聆听了本次报告,报告由心理学院院长刘小先主持。
李双双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心理学博士,从事学生思维发展、思维认知神经机制等相关领域研究。李博士介绍了批判性思维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意义,指出揭示认知神经特征是有效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前提。她的汇报围绕批判性思维的认知神经机制,介绍了一系列的研究发现,比如,行为证据表明执行功能能够显著预测批判性思维表现;脑电数据也显示,执行功能与批判性思维密切相关;执行功能作为批判性思维的认知基础,得到了行为与神经证据的相互印证。该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可以结合执行功能训练,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学术沙龙最后,在场的教师和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热烈,李双双博士详细地解答了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教育学部刘小先 张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