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未来学院”培养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系统性,经过认真研究和科学论证,特制定本办学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精英教育”的理念和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格局,努力造就一批素质一流、勇于担纲的未来领导者和创新人才,为扩大学校影响、培育社会栋梁作贡献。 二、培养目标 富有理想 品格高尚 素质全面 热爱师大 堪当大任 三、培养格局 构建校院两级培训工作格局,实行校院两级分级负责、分层实施、分类施教。 四、培养对象 品学兼优的学生骨干,在科技创新、体育、文化、艺术等方面业绩突出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每批选拔学员50名左右。 五、培养原则 1.坚持优中选优。“未来学院”坚持以学业成绩和发展潜能为基础的入学标准,采取竞争性、选择性的选拔办法,择优录取。 2.坚持宽口径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自然、社会和人生的通识基础,以及对人类文明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理性的批判精神,具有积极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具备良好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强调教学与调研相结合。注重知识的传授、再现与知识的探究、发现有机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研究的重要作用和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使学生从传统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究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4.坚持理论框架训练与能力结构训练相结合。既要通过开展理论学习等有效方式,对培养对象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训练,传授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方法;又要采取专业化的培养方式提高培养对象的学习研究、组织协调等社会化能力。 5.坚持把组织社会实践与进行正确的社会观察引导相结合。既要把组织培养对象参加社会实践作为引导他们了解社会、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又要找准他们普遍关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对他们的思想困惑进行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分析和解答,帮助他们廓清思想迷雾、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察结论。 6.坚持把培养选拔与日后的观察、举荐、使用相结合。既要在培养期内有计划、分阶段地引导和帮助培养对象逐步提高各方面素质;又要在培养期结束后实行跟踪培养,通过推荐理论学习文章、定期分区域开展沟通交流活动、组织在网上研讨重大问题、向有关方面举荐等方式保持与他们的联系和交流,为培养对象成长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五、培养方式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引导和尊重主体、阶段培训和长期培养相结合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按照培训课程精品化、培养环节系统化、辅助环节体系化的要求,通过理论培训、实践锻炼、活动创办、对外交流、能力训练、课题研究等六个基本环节实施科学培养。 组建专业导师团对学生骨干进行理论培训及研究指导,组建成长导师团对学生骨干进行个体成长规划和实践指导。 注重理论与实践、集中教育与自我教育、学术研讨与实地考察、校内与校外等四种方式相结合,力求学以致用。 六、培养内容 理论培训 实践锻炼 爱校教育 社会观察 能力训练 交流研讨 七、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 “未来学院”遵照培养目标和原则,科学、专业、系统地设置培养课程,并通过建立一定的制度进行严格的教学和教务管理,具体按照《未来学院教学和管理大纲》作出相关制度安排。 八、保障机制 1.政策保障。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出台相关制度措施,争取学校在政策指导、资金配套、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及使用等方面支持“未来学院”的工作。 2.队伍保障。建立包括学校领导、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等在内、相对稳定的专家师资库,负责“未来学院”的课程讲授。 3.教材保障。借鉴中央编印的相关理论读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推荐使用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框架、社会思潮等方面的读本和学习资料;结合重大时事政治和经济社会问题,学习《理论热点面对面(大学生版)》;针对社会实践等常项工作,编写具有创新性、专业性、规范性的工作指导手册。在办学的实践中,建设“未来学院”的精品课程,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科学实用的教材体系。 4.阵地保障。依托党校、团校,动员和发掘各方面资源,在学校相关部门、厂矿企业、社区农村中建立一批稳定的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各学院已经建立的教学实习基地和各类志愿服务基地的作用。加强同各类素质拓展训练机构的联系与合作。 5.网络保障。适时开通“未来学院”在线网站,设置、健全在线授课、即时交流、资料下载、网络调查等功能,作为各级学员学习理论知识、提升能力素质、交流心得体会的重要平台和对学员进行学籍管理、过程控制、跟踪培养的有效载体,切实为学员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