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政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自2005年河南省出台了《河南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以来,省内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制定和出台了若干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内容涉及税收、金融、土地、财政等多方面的优惠措施。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又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2009年省政府设立了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开封市、蹼阳市、登封市、禹州市、淮阳县、新县、浚县、宝丰县、镇平县等9个市、县成为河南第一批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为更好的支持试验区的发展建设,省政府又针对此改革举措,于2009年7月出台了《关于支持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当地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为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打造出一批具有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 近年来,河南省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创造出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化文化产品,其中不乏一些享誉国内外的知名文化品牌。如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武林风》等节目,均是以体现本土文化精神为理念,利用河南本土的戏剧、武术等文化资源打造出的现代传媒品牌的优秀代表。全省各地的文化工作者还创作出了一系列精品演艺作品,如河南歌舞剧院创作的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由郑州歌舞剧院推出的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洛阳的舞蹈诗《河洛风》、开封的歌舞剧《清明上河图》、河南豫剧二团的《程婴救孤》等都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艺术精品。这些作品的演出不仅将河南省的特色文化推向全国,更让世界了解了河南。 (三)催生一批文化产业集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目前,河南省已经建成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出版集团、河南影视制作集团、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河南杂技有限责任公司等文化产业集团。相继兴建和开放了河南艺术中心、河南博物院、鹤壁文化艺术中心、洛阳博物馆、安阳文化中心、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一批文化场馆。近年来,河南启动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建设了一千多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省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目前,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40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202个,文化站两千多个。这些文化企业和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已经成为了传播和发扬河南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了所在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河南省在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省内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的潜能和价值因而不能够充分、完全地发挥出来。 (一)企业具有“多、小、散”的特点 河南特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形态多样,每一种特色文化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价值。但是这样的特点也造成了各地在开发特有的文化资源时处于一种各自为政、自我开发利用的状态,产生了众多经营分散、规模较小的企业和团体,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加强也不利于最大化地挖掘这些特色文化资源本身具有的潜在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一方面,由于缺乏整体发展规划,多而散的小企业往往不能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就更加谈不上从更高的视角来把握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分散的小企业受规模和经济实力的限制,也没有能够担当起深度挖掘特色文化价值和带动整个产业进步的能力。 (二)资源共享程度不高 河南的特色文化资源散布全省各地,并且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这样的特点使各地在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了以行政区划代替文化区划的现象,不少地市对自身的利益考虑过多,对文化一体化考虑较少,在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共享等方面尚处在无序状态。例如,安阳申报殷墟,如果能和郑州、商丘等地实行“捆绑式申报”,将会产生更大的效益。但因为过于强调地方因素和技术因素,错过了整体申报的良机。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行政区划使资源管理者变成了资源拥有者,造成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规划严重脱节。每个地区都力图在各自的区域内从各方面开发各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却忽视了不同地区拥有的比较优势带来的整体溢出效应。同时,由于各地同一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共享程度不高,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各地特色文化资源难以实现最有效率的配置。 (三)产品或服务缺乏创新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需求逐渐得以满足和提升,普通民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呈现出递增的趋势,特色文化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恰恰能够满足消费者对此方面的需求。然而河南在特色文化产业产品和服务水平上升级缓慢,缺乏创新,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消费需求。由于缺乏创新力,使得省内特色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欠缺,如河南省是戏剧大省,但是由于在戏曲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缺少创新性,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对年轻人难以形成吸引力,除了豫剧、曲剧和越调是目前仍广泛流传在河南各地的三大地方剧种之外,其他的三十多个剧种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有的已濒临灭绝。此外,由于创新投资风险大、外部制约性强,这也使河南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缺乏创新动力,因而制约着产品和服务档次的提高。 (四)政策实施缺乏有效性 近年来河南省各地政府部门都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然而在实践中,许多地方缺乏可操作的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在具体实施时也遇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首先是政策的普遍供给和文化产业个性化的需求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各级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情很高,但政策的受众各方因存在个性化的困难而等待观望这导致了政策实施和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其次,政策实施存在“棚架”问题,即文化产业政策不能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表现为政府投入偏小,文化经济政策执行不力;部分文化产业政策制定脱离实际;部分部门制定一些文化产业政策出现互相抵触的现象;文化产业政策贯彻实施过程中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等等。第三,文化产业相关的辅助政策不够完善,例如,特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政策和特色文化产业经济政策等。 三、推进河南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夯实制度基础 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众多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其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要理顺政企关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使之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政府要在宏观上为企业创造出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同时要吸引金融机构、外资、民间资本等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 二)对特色文化产业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要想使河南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变革和创新。因此,对特色文化产业进行整合,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是有必要的。首先,通过整合,能够对那些分散的、无序的产业资源进行集中的、有序的整体规划,进而确定整个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使企业对特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不偏离整个产业的发展目标。其次,整合特色文化产业有利于从整体规划产业发展走向,从全局优化产业布局,以文化一体化的角度来构建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有利于各地区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使各种资源能够在区域之间流动,促进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充分享有比较优势带来的溢出效应。 (三)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维持现代企业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样它也是一个产业能否得以长久繁荣发展的关键要素。首先,要创新河南文化产业政策,根据文化强省战略的总规划和政府相关政策建立和落实相关配套政策。依托政策打破行业壁垒,在税收、投融资、市场准入、行业管理、人才流动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其次,要创新开发河南特色文化资源。文化资源需要进行再加工并通过市场经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才能成为文化产品。现在市场上文化产品种类众多,产品开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因此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产品必须要在资源开发、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以及经营管理上进行创新,这样才能生产出本省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繁荣。 (四)保证文化产业政策落实的有效性 政策的制定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制度和法律依据,但是政策必须有效落实才能转变为实际的保证,因此在实施相关政策时必须保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这就要求,首先,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十分严谨。产业政策要取得好的结果关键是在产业政策制定过程中,坚持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地位,通过市场机制来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因此制定产业政策时,要考虑到相关产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以此作为判断政策可行性的依据。其次,在政策实施阶段必须严格执行,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同时还要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作。 总之,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大力配合,协调发展才能发挥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整体合力,最大限度挖掘河南特色文化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使特色文化产业能够真正成为推动河南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 |
来源:河南政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