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参与 争创全国文明单位
以文化人 共建文明和谐校园
——在betway官方app2006-2007年度“两创四争”表彰暨争创“全国文明单位”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隆重表彰在2006-2007年度我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文明集体与文明个人,安排部署学校下一阶段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对争创“全国文明单位”活动进行工作动员。在此,我谨代表校党委、校行政,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的广大师生员工和关心支持学校文明创建的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之一。学校党委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从2002年的“省级文明单位”到2005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再到2008年争创“全国文明单位”,我们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一路走来,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应该说,荣誉可喜可贺,成绩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精神文明重在创建、贵在坚持。两年来,学校从加快推进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全局出发,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教育为切入点,以“两创四争”、“三育人”评选、“六不六要”等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不断深化拓展文明创建活动的精神内涵,为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当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工作开展还不很平衡,全校目前还有一些单位不是校级文明单位。(2)内涵建设方面仍显不足,需要继续研究和建设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大学文化。(3)学校精神文明建设顶层设计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如何利用有效抓手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方面仍需不断探索和实践。
精神文明建设主要解决的是“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问题,说到底是解决人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意志品质问题,可以说,事关全局、影响深远。我们今天在这里谈论学校发展也好,探讨精神文明建设也好,有一个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重要内容就是大学文化建设。从大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如果一所大学没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就如同国无国魂、民无民志,也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可以这样讲,大学文化就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大学文化成就了大学发展。一所高校、一个院系,教学科研上不去,一遇竞争就会败下阵来;然而,一所高校、一个院系,大学文化搞不好,无需竞争就会自乱阵脚。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
是大学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所在。
只有将大学文化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大学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主要目标。
大学文化所蕴含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群体意识,是激励大学发展、提升大学办学水平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四书》中的《大学》里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就是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大学的主旋律是
“
育人
”
,大学教育不能只停留在
“
术
”
的层面,而应该更多地在
“
道
”
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大学应教会学生如何思维、如何做人,使之心有所适、魂有所系,追求真理,思想自由,个性张扬;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事,使之学有所获、事有所成,崇尚科学,负有责任,敢于担当。
大学的价值理性目标,就是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流大学必有一流大学文化。大学之大,名校之名,最核心的、最根本的是其独特的办学理念、鲜明的精神个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代大学从创立延续至今四百年长盛不衰,这与大学的精神追求、文化传承、组织功能是密不可分的。普林斯顿大学连续七年雄踞美国大学排名榜首,加州理工学院也总是在前5名之列,前者学生6500名左右,后者学生2000名左右,两校既不大,也不全,都不是综合性大学,但都培养了二三十名诺贝尔奖得主。它们的卓尔不群、超越世俗,不是因为人多、地广、楼高、牌大、系全,而是因为充满
“
大师
”
、
“
大气
”
和
“
大爱
”
,充盈
“
崇尚科学
”
、
“
追求真理
”
、
“
兼容并包
”
、
“
思想自由
”
、
“
民主管理
”
等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因此说,大学建设不只是表现在优美的环境、光鲜的外表、宏大的规模,更重要的是从精神上丰盈大学文化内涵。
在硬件设施越来越趋同、信息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高校如何丰富发展大学文化内涵和保持自身个性特色,已经成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从形态文明向功能文明和素质文明、从形象建设到内涵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深化与拓展,当务之要就是发展创新符合时代进步要求、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大学文化。就我们学校
而言,
当前的大
学文化建设,既要解决共性方面的与时俱进问题,又要解决个性方面的吐故纳新问题。共性方面建设,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大学文化的前进方向。个性方面建设,应发掘学校八十多年悠久历史资源和丰厚文化积淀,加强“一训三风”建设,在师生中弘扬“明德正学 倡和 出新”的淳朴校风,传承“修至学 立世范 启智慧 益品行”的良好教风,光大“尚诚朴 勤学问 重团结 养正气”的优良学风,把“厚德博学 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内化为价值观念、外化为行为操守。大学文化在与社会主流文化沟通交融的同时,又保持自身的精神特质,这样就会彰显时代精神、产生品牌效应,从而
树正气、聚人气、鼓士气、扬名气,最终实现学校与师生的共同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永无止境、常为常新。争创“全国文明单位”,是我们当前精神文明创建的更高目标和新的任务,表现在形式上是要确立更高追求、获取更高荣誉,体现在工作上是要提出更高要求、实现更大发展。能不能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取决于我们能否进一步增强文明创建的动力、活力与合力。动力足不足,关键看创建活动是否体现师生的意志、满足师生的需求、维护师生的根本利益。创建工作只有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一切为了师生,一切依靠师生,一切创建成果由师生共享,才能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力够不够,关键看创建活动是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是否有新意。
精神文明建设不是游离于学校中心工作之外的孤立的或片面的工作,应该而且必须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生管理等相结合才能充满生机和创造效益。文明创建必须动真招、出新招、有妙招,方能激发师生工作活力。合力强不强,
关键看组织领导、各方配合和全员参与
是否到位。文明创建是一项多部门联动、多环节衔接、多层面协同的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党政齐抓共管,师生全员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只有在观念上达成共识,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在工作上引起共振。
同志们、同学们:精神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争创“全国文明单位”,使命光荣,任务艰巨。站在更高起点,让我们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多付出,去开创更加崭新局面、夺取更为辉煌成绩,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