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过去这十年,也是betway官方app 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十年,师大走过的峥嵘岁月和不平凡历程,成为实干拼闯、攻坚克难,全方位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最好注脚。
为展示师大踔厉奋发的精神面貌和十年办学成就,校园网主页推出“师大这十年”栏目,回顾十年来学校各项工作发展成就,坚定未来发展信心,凝聚继续前进的磅礴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13年以来,我校科研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建设“世界知名、全国著名、区域引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目标。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强化基础研究,推动应用创新,聚焦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高级别科研项目为抓手,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质量社会服务,不断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持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全面助力我校“双一流”创建。
一、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2013年以来,我校科研人才队伍建设驶入了快车道,科研人才总量不断提升,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十年来,在自然科学领域,我校实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突破,在2012年获得首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后,新增国家优青3人,新增“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1个,“中原学者”2人。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共有17位教师获得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荣誉称号,35位教师获得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13个团队入选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资助,8位教师获得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荣誉称号。高水平科研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为我校承担高级别项目、产出重大科研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家杰青、中原学者常俊标教授是近年来我校科学家队伍中涌现出的最杰出代表。2018年常俊标教授获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项目,同年入选河南省首批“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常俊标教授带领科研攻关团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河南省应急攻关项目1项、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2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2020年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与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金奖(2017年度);河南省杰出贡献奖(2013年度)。常俊标教授及其研发团队积极开展治疗新冠肺炎药物研发工作,研发的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拥有全球专利的阿兹夫定于2022年7月25日获批治疗新冠肺炎适应症;8月9日,阿兹夫定被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九版)》,随后进入医保结算,并先后亮相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主场、入选“近年来河南十大科技创新成果”之首,已被紧急调往全国28省(市)支持抗疫,为我国科学防控疫情贡献“师大智慧”“河南成果”“中国方案”。常俊标教授因此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受邀参加庆祝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观礼、受邀赴京参加新冠病毒药物研发工作座谈会等荣誉,其团队获“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表彰。
二、高级别科研项目不断突破
学校科研创新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基础数学、理论物理、绿色化学、生物工程、药物研发、环境科学、人工智能、中原文化传承创新、区域经济发展等领域,推动相关产业实现换道升级、成功迈向中高端产业链;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力国家航空航天、“双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核苷类创新药研发、医学诊疗材料及医用生物燃料研发,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十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19项。在自然科学领域,不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重点项目、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上实现了“零”的突破,而且还连续获批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4项。
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已经基本实现了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后期资助项目、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思政课专项项目、教育学单列学科、艺术学单列学科等各类别项目的全覆盖,年度获批数量始终稳居河南省高校第三位,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继2020年一举获批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现我校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上的“零”的突破后,2021年再次获批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并实现了河南省在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上的历史性突破。
三、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十年来,学校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在基础研究工作开展中,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成果影响力持续增加。发表自然科学类科研论文8599篇,SCIE论文5184篇,其中SCIE一区论文689篇,二区论文1633篇。随着发表论文影响因子的不断提升,多人连续入选Elsevier“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学校ESI全球前1%学科数量达到5个。
发表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5278篇,其中SSCI源期刊论文48篇,AHCI源期刊论文3篇,CSSCI源期刊论文1719篇、中文二级顶尖期刊230篇,中文一级顶尖期刊54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307篇。这些成果的获得有力支撑了学校的学科建设。
四、 高层次科研成果奖不断获取
2013年以来,学校围绕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强化高质量成果导向,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着力培育高水平、标志性科研成果,十年来,共获得厅级以上奖励1017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197项。先后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专利金奖、全国创新争先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河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重要科研奖励,实现奖励数量和层次的不断突破。曹俊杰教授完成的“非标准模型的唯象学研究”成果和高书燕教授完成的“生物质衍生多样化燃料电池阴极催化材料”成果分别获得2018年和201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王键吉教授“离子液体的介观结构、相行为及性能调控”项目获2021年度河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五、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不断优化
十年来,学校加强科研平台全过程管理,按照定位准确、结构优化、方向凝炼、特色鲜明、梯次推进的原则,学校构建了省部、厅级和学校三级平台建设培育体系,在“突出创新能力、突出创新水平、突出创新贡献”的基础上实行目标绩效管理,实现了创新平台优化布局、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2013年以来,学校新增省部级以上平台43个,其中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家外专局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2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5个,其他省级平台33个。省部共建国家点实验室建设方案已通过省部会商,正在积极推进,学校牵头组建的平原实验室(河南省实验室)经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论证通过,等待正式挂牌运行。学校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为学校学科发展、双一流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
六、高质量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学校充分发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功能,依托高校人才聚集的优势,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开展问题对策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切实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智库服务。十年来涌现出一大批科技转化和决策咨询成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188项,获得横向科研经费11000万元,向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提交咨询报告100余份,派出科技特派员近200人次,与省内外1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我校教师李建军副教授扎根农村数十年,选育出金银花新品种4个、皂荚新品种2个、地黄新品种5个、山药新品种1个,积极推广金银花、皂荚、地黄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及深加工技术,扎实推进金银花等技术产业化,累计种植面积超50万亩,种植户累计增收超过10亿元,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突出成效。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研究院等人文社科类平台立足河南,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区域战略需求,积极开展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探索,为河南省委和省政府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支持与决策参考,取得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应用决策咨询成果。多项成果得到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秘书局采纳和省委楼阳生书记批示,极大的提高了我校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未来,学校将继续结合国家发展形势和发展需求,紧跟学术发展前沿,加快推动学校科研创新能力发展,培育和产出一批有社会影响和显示度的科研成果,为早日建成“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
(科技处 王 燕 社会科学处 李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