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这十年】学科建设工作:强化优势 突出特色 聚焦内涵 全面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发布者:石晓倩发布时间:2022-10-11浏览次数:2086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过去这十年,也是betway官方app 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十年,师大走过的峥嵘岁月和不平凡历程,成为实干拼闯、攻坚克难,全方位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最好注脚。

为展示师大踔厉奋发的精神面貌和十年办学成就,校园网主页推出“师大这十年”栏目,回顾十年来学校各项工作发展成就,坚定未来发展信心,凝聚继续前进的磅礴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学科建设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国家“双一流”建设和科技创新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引领,以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超前谋划、提前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体制机制,为我校建设“世界知名、全国著名、区域引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奠定坚实基础,成为服务支撑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锐强劲力量。

一、突出特色,构建层次清晰的学科建设体系

学校坚持“突出理科,加强工科,发展文科,拓展教师教育品牌”的思路,优化学科布局,创新发展模式,发展成为覆盖11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按照“科学定位、强化特色、突出重点、梯次提升”的总体思路,构建优势突出、规模适度、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特色骨干学科建设培育体系,分四个层次进行建设。以河南省一流创建学科为引领(2个),以省、校特色骨干学科为主体(省特色骨干A类学科4个、校级特色骨干建设学科6个),以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28个)为基础,突出引领、强化主体、夯实基础,优化学科体系,激发学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拓宽学科建设发展空间,推动学科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目标,谋划科学可行的学科发展思路

坚持一流标准,强化自主创新,立足扶强、扶优、扶特、扶需,整合资源精准发力,推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重点建设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学科(群),打造更多学科高峰。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结构性战略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快新兴战略领域学科建设,培育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新兴交叉学科和一级学科,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巩固和加强理科基础研究优势,加快工学、农学基础条件建设,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振兴。

三、对标一流,实现学科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1.全力推进“双一流”创建工作

2021年9月,我校的化学、物理学2个学科成功入选河南省首批“双一流”创建学科。学校党委围绕“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部署和“双一流”创建目标,经综合分析、审慎研判,形成“借船出海”是实现“双一流”创建华山一条道的集体共识,探索出符合师大实际的“双一流”创建思路:坚持“跳出师大办师大,跳出教育办教育”的理念,瞄准标志性成果和标志性人物,走交叉融合、重点突破之路。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大战略”,进一步做好我校“双一流”创建工作,奋力开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学校成立“双一流”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下设“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工作专班”,强化学科“山峰”建设,推动化学学科、物理学学科“双一流”创建。



深度融入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促进省科学院基础学部与我校数理化生四个基础学科一体建设、融合发展,为省科学院重建重振贡献师大力量;从而实现管理体制、人才团队、资源配置、成果孵化等一体化,达到互利共赢、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效果。



启动建设betway官方app 科技创新港。科技创新港作为我校“双一流”创建的核心载体,以此打造师大理学院与省科学院基础学部一体化融合。



加快推动“两室一院一装置一高地”建设。化学学科以生物医药为主攻方向,以省部共建细胞分化调控与靶向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平原实验室(两室)建设为抓手推进一流创建。物理学学科以电波和半导体为主攻方向,以betway官方app 电波研究院(一院)、半导体离子束大科学装置(一装置)建设为抓手推进一流创建,以高端平台建设为载体,面向全球靶向精准引聚高层次人才,全力打造人才汇聚的高地(一高地)。



2022年5月24日上午,省委书记楼阳生到我校调研指导工作。楼阳生先后来到东校区综合实训楼学校“双一流”创建展厅和创新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详细了解一流学科创建、药物研制和产业化情况,强调要强化产学研对接,加快推进研发成果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2020年6月,省教育厅网站公布“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立项建设名单”,我校被确定为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申报的“化学”“前沿物理与清洁能源材料特色学科群”“生物学”“教师教育学科群”等4个学科(群)全部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均进入A类重点建设学科行列。我校入选特色骨干学科数和A类学科数均居全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前列,且拥有全省唯一的文科类A类特色骨干学科,实现了我校学科建设的新突破。省级高水平学科建设数量,由前期的2个增加到4个,增加了1倍,对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更加强力。


3.一期省级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2015年12月,我校“化学”“前沿物理与清洁能源材料学科群”分别入选河南省一期优势学科A类学科和特色学科A类学科。2020年4月,河南省教育厅公布全省35个河南省一期优势特色学科期满验收考核结果,我校2个学科以优异成绩通过期满验收;其中,化学学科建设绩效评价和建设增量成效评价两项排名均居全省高校第1名;前沿物理与清洁能源材料学科群建设绩效评价居全省高校第3名、特色学科第1名。

4.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成绩喜人

2017年12月,教育部学位中心公布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结果,我校共有16个一级学科进入本领域前70%,8个一级学科进入本领域前50%,上榜学科数在河南省15所参加评估的高校中居第3位、在全国39所参加评估的地方师范大学中居第12位,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均并列位居全国地方师范大学本领域第1名,物理学并列位居全国地方师范大学本领域第2名。



5.圆满实施校级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

2016年12月,启动实施“betway官方app 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经学科申报、专家评审、学科答辩、学校研究审议,分理工科、文科两个类别立项建设8个校级优势特色培育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A类);统计学、智能制造与光电控制工程学科群、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域经济与创新发展学科群(B类)。经过三年多的建设,8个校级优势特色学科多项核心指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在高层次队伍建设、高水平科研成果、高质量社会贡献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成为支撑学校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四、数据支撑,学科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

以大数据为支撑,深化学科管理服务,对多项学科影响力指标进行细致梳理和多维分析,聚焦关键、查摆差距,为学校加快推动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我校的化学和工程学学科持续进入ESI全球前1%;2018年以来,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和植物与动物科学先后新增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至此,我校的ESI全球前1%学科数量已达到5个,入选学科数位居河南省高校第4位(并列)。实现了我校ESI学科建设的新突破,对抢抓机遇谋发展、不断深化学科内涵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Nature Index网站发布的“2022全球自然指数年度榜单”(Nature Index 2022 Annual Tables),我校自然指数2022年度排名位居全球高校第345位、亚太地区高校第121位、中国内地高校第78位、全国地方师范大学第5位、河南省高校第3位。我校“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物理学”3个学科均进入本领域自然指数国内高校百强学科榜单。



2015年以来,我校先后有7名教授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各年度榜单”。



五、抢抓机遇,学位点建设迎来崭新局面

我校于1984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5年成为博士授权单位。近十年来,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学校坚持把学位点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常抓不懈,成绩斐然。2018年,我校一举获批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生物学、光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和水产等8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博士点增量居全国高校第4位(并列),申报通过率达90%,居全国第2位。学校现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学位授予体系。

十年奋进、十年耕耘,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我校学科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十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目标为导向,以特色求生存,在贡献中谋发展,积极探索促进学校学科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以饱满的姿态迎接新的征程,努力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开创学科内涵式发展的崭新局面。

(研究生院 学科建设办公室 赵 璇 马亚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