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
“科研中严谨专业,生活中温暖体贴。”是学生们对杨清香老师的评价。求学之路上,她是敢为人先、上下求索的研学先锋;科研之路上,她是精钻细研、勇攀高峰的创新标兵;教学之路上,她是春风化雨、立德树人的精神导师。从教数十载,杨清香苦心孤诣培育出数十批优秀人才,引领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
奋楫扬帆逐浪行
1988年,21岁的杨清香以优异的成绩从betway官方app 毕业并选择留校任教。因深感微生物专业的学术前沿性和强烈的应用研究价值,1994年,在已经工作并组建家庭几年后,杨清香克服重重困难,考取了武汉大学微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三年的硕士学习激发了她对微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她珍惜每次学习和实验机会,在图书馆里,一泡就是一整天;在实验室中,一熬就是一通宵。
硕士毕业回校继续任教后,杨清香学思践悟,认识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生物能够在污染物降解和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重大作用,这再次激发了杨清香想要继续深造的决心和兴趣。“国家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但我国环境状况却越来越严峻,我就想到了用微生物的方法来治理生态污染,这种方式既环保又高效,不会产生二次污染。”于是,2000年,杨清香再次踏上求学之路,向更新更深的学术领域探索开拓。她发奋学习,考上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并师从我国在该领域的著名专家杨敏研究员。
读博期间,杨清香表现优异,先后被中国科学院派往德国、日本学习当时世界上最新的环境微生态分子生物学技术。“因为当时我们国内还没有这些生物技术,大家对于水处理工程中的微生物组成、哪些微生物能在污染物降解中起作用以及不同微生物之间如何协同作用等机制都不清楚,就像一个未揭开的黑匣子,急需有人探索,而当时新发展起来的环境微生物分子生态解析技术可以让人们探测其中的奥秘。因此,能到世界上最先进的实验室学习这些技术我还是感到很自豪的。”留学归来后,杨清香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科学素养,并决定要将掌握的前沿技术应用到现实生态环境工程中。至此,杨清香站在了微生物学和环境工程科学的交叉点上,成为我国在该领域的初期学习和研究者之一。
二十载求学路,杨清香孜孜不倦,脚踏实地,从未停止学习新知识的脚步。面对求学路上遇到的重重阻碍,杨清香总是毫不犹豫选择直接面对。“在那个电话还不普及的年代,我想回去见一次孩子至少需要十几个小时的车程,很不方便,但好在我最终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逐渐适应了求学生活。”家人的全力支持是她能够在学业上勇毅前行的最大保障,而热爱是助力她治学成功的最大力量。
奋楫扬帆、逐浪潮头。杨清香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把稳时代脉搏,将先进科学技术应用于实践,为治理生态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从学生到专家学者,再从大学教师到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教育部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是锐意进取和坚毅执着让杨清香实现身份和能力的巨大转变。在微生物这条求学路上,杨清香始终以坚定无畏之姿,愈战愈勇,行稳致远。
探理索隐悟真谛
从业以来,杨清香在自己的科研领域独闯一片天地,无论研究经费、科研成果还是发表文章,历年都在生命科学学院名列前茅。为此,她常常加班到深夜,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假期。“杨老师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精力充沛、活力满满的样子。”同事张昊老师这样评价她。在科研中,杨清香落笔纵横,勾画未来发展蓝图;她执着探索,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
“早期我们国家的水污染问题非常严重,印染废水、造纸废水等工业废水都很难被降解。”读博期间,杨清香的科研主要围绕工业废水和城市废水的治理。为了一汪清水,她付出了超人的努力,自愿不计报酬地为新乡地区20余家污水处理厂做技术指导,并研发了“酵母菌印染废水处理技术”。该项技术被应用于多家印染废水处理工程中,使多家企业能够利用酵母菌染料脱色技术较低成本地达到污水达标排放。
新世纪初期,由于意识观念薄弱和相关法规的缺失,社会上抗生素滥用现象十分严重。“大家滥用抗生素并排放到环境中,会诱发环境中的微生物产生耐药性。而如果我们环境中的机会致病菌或者致病菌都产生了耐药性,那么抗生素就不管用了,这就会严重威胁我们的临床治疗。”杨清香说,“一旦产生对所有抗生素都不敏感的超级细菌,那就是无药可治,等待死亡。”
怀着种种担忧,杨清香选择付诸行动,率先在国内开展畜禽养殖粪便抗生素耐药产生和环境转移的研究。从畜禽养殖粪便到农田土壤和农作物,从医院废水、污水处理厂到河流系统,杨清香连续完成了多个该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课题,系统揭示了抗生素、抗生素耐药细菌和耐药基因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迁移、传播途径和机制,阐明了高温堆肥过程对耐药基因的削减作用,研究了抗生素耐药性的生态削减策略,在该领域取得了大量国际上认同的科研成果。
“各种废水最终都汇集到大江大河中去了,其中的一些不可降解的污染物例如重金属也会随着废水排放到支流然后汇集到更大的河流。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的重大战略,那么黄河中的重金属分布情况怎么样?其中的重金属随着泥沙长时间沉积后怎么转化?是向着毒性更强的方向转化还是向着毒性更弱的方向转化等问题是个未知数。”为了探清这个问题,2019年以来,杨清香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黄河中下游微生物生态过程与重金属元素循环的耦合机制研究”。为了黄河重金属污染调查,她一次次带领学生背着沉重的仪器设备,顶着大太阳沿着黄河滩科考取样。疫情期间,为了防止接触传染,杨清香和学生一起坐在黄河边烈日下,一个面包一瓶水就是一顿饭,每日奔波几十公里。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越变越好,杨清香由衷地高兴,这里面有她的不懈努力和贡献。此时,农田土壤环境健康和农产品的安全种植激起了她更大的兴趣。杨清香将生态健康的理念引入到中药材的安全种植中,她带领的团队在系统研究我省道地中药材山药和地黄的根际和内生微生物组成的基础上,研发了地黄和山药的专用益生菌肥,调控中药材根际微生态健康,实现绿色生态种植。“根际微生态健康了,山药就不容易生病,就会大大减少农药施用。让老百姓吃上绿色的、生态的、安全的高品质山药是我目前研究工作的最大目标”杨清香说。2021年,杨清香入选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在山药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生态种植领域,杨清香有着十足的干劲。不知多少次披星戴月,她深入农户、种植户、企业开展调研、培训、磋商,为地方政府献计献策。
在敬业与苦干精神的推动下,杨清香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5项,先后获得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原英才计划——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等人才称号。凭着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大健康事业的热爱,杨清香将自己的研究课题融入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战略中,融入到百姓的需求中。
呕心沥血育人才
杨清香目前主要担任我校本科生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环境微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工程等多门课程,硕士研究生的环境微生物工程、微生物生态学,博士生的组学进展等专业课。从业三十余年,她始终保持着求学时期的刻苦精神,扎根一线教育工作,年年未曾缺位。
备好每一堂课,讲好每一分钟是杨清香的教学准则;讲好课本内容的纵贯衔接,和理论知识的实际化应用是她的授课重点。“大学教育阶段,学生有较强的理论学习能力,但缺乏实际研究经验与对学科发展方向的了解。”对此,杨清香在课堂中加入大量科研最新进展,围绕着“每个知识点在研究方面它往哪儿发展”“它在实际应用上能往哪儿走”两个问题进行课堂设计。经过一年学习,2021级博士研究生杨海兵深感荣幸,“杨老师就像是总舵手,引导着我们找寻一些学术规律,给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在训练中,他越发具有了学术研究的主观能动性。
备课是杨清香教学过程中最耗时的工作之一。从外出交流,到平时的科研活动,每当接触到一些新的专业素材或者信息,杨清香首先想到的就是拍个照片,拿到课堂上为学生展示。“把课本上的知识同最新的应用实践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视野,是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三十余年间,杨清香主授课程不变,但课件总能与时俱进。她的学生也渐渐和国际接轨,逐步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更早地找寻到适合自我的研究方向与发展途径。“杨清香老师的课信息量很大,师生信息传递张弛有度。”在多次交流学习中,同事王强表示受益良多。
杨清香的课堂开放、包容且多元,学生互动率高,她的实验室亦是如此。“做事先做人”是她的座右铭,也是对研究生教育的起点。“大家可以学得皮一点”是她对学生常说的一句话。杨清香希望在她的研究团队中打造一个轻松和谐、积极向上、互帮互助、思维活跃的学术氛围,让学生经过3年的研究生学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明显提高,在未来的道路上目标更加明确,最后都能成为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是杨清香最大的心愿。
杨清香爱生如子,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去年疫情期间,杨老师总会时不时给我们买一些水果和奶,并嘱托我们照顾好自己。”2020级博士研究生曾祥朋心怀感激地说。杨清香也会尽量带每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让他们有更多发展机会。每年临近考研,总会有许多学生咨询她有关人生规划及就业问题,她总是耐心、热情地对待每个学生,为他们提出科学合理的指导性建议。从2005年至今,有近50名本科生经她推荐成功进入知名高校和研究所深造。
杨清香因德才兼备被评为河南省师德标兵;因工作出色,被授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工作中她也多次被学校评为“文明教师”“优秀教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探理索隐悟真谛,呕心沥血育人才,从求学之路,到科研育人之途,杨清香的每一步都充满干劲。
人物简介:
杨清香,女,betway官方app二级教授,平原学者,博士生导师,国际SCI期刊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编委,河南省农业微生物生态与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资源微生物与功能分子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教育部“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计划获得者,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计划获得者,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药材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中药材学会种子种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学会微生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师德标兵”获得者,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5项,主持完成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科技部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子课题等项目15项,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在SCI一区、二区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国家专利6件,主持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编写著作5部。
(大学生记者 周 琳 董鑫兰 朱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