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资源的多维意义
发布时间:2010-10-21  浏览次数:1121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王桂兰, 光明日报 2006-8-16

节约资源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问题。充分认识节约资源的多维意义,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意义重大。

资源的有限性是资源的基本属性之一。这种有限性是指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在质量、数量以及时间和空间范围上的约束性,它又往往表现为稀缺性。当代中国人口增长的压力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更凸显了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因此,离开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同时,节约资源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保证。我国人均资源量偏低,资源禀赋较差。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扩大经济规模,而与这一进程相伴随的必然是资源需求的持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不通过“节流”和合理利用资源,就无法满足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节约资源还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基础。粮食、耕地、淡水、石油、煤炭等本身就是战略性资源。在这个意义上,节约资源既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更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

节约资源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永恒主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追求效益最大化,贯穿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就经济增长方式而言,不同的增长方式对资源的消耗程度大不相同。过去中国经济发展长期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特点,这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要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就必须大力节能降耗,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近年来,循环经济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缓解中国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也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更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节约资源体现了社会发展理念的升华,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厉行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荀子说过,“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诸葛亮则崇尚“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墨子指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唐朝诗人李商隐写下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著名诗句。清朝思想家魏源也认为“禁奢崇俭,美政也”。时至今日,我们仍可感受到先贤们“崇俭”格言的重要作用。

人类在长期发展中,不断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社会发展思想,如儒家的“效法自然说”、老庄的“因任自然说”、荀子的“征服自然说”,西方学者的“环境决定论”、“环境可能论”等等。重视节约资源,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发展理念,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反映了人类在认识自然、认识自然与社会关系等社会发展观念方面的新提升。现阶段,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存在差距,个别高收入者,盲目追求高消费,图虚荣,讲排场,甚至“斗富”、“比阔”,这既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会对贫困阶层造成心理刺激,从而加剧社会矛盾。因而,倡导节约资源和合理消费,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意义重大。

节约资源是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经验总结。20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发生了多起因过度开采自然资源,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致使人类遭受巨大灾难的事件。这警示我们:对自然资源无度的开采和破坏,最终受害者将是人类自己。我们作为后发国家,完全可以以史为鉴,避免重蹈竭泽而渔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历史覆辙。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节约资源是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迫切需要;反之,无视自然规律,搞掠夺性索取,必然遭到自然的报复。基于此,我们必须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利用效益,同时减少排放,减轻污染,降低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成本,这也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节约资源是创新管理理念的内在要求。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有限资源与无限需求的矛盾。先进的管理理念可以提高效率,是实现赢利的“增收剂”。要实现“增收”,一是合理分配、利用资源,同时要有效节约资源。在当前资源短缺成为世界性难题的情况下,节约资源无疑体现了当代管理理念的创新。节约资源也是实施科学决策的本质体现。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管理者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活动的开展和管理目标的最终效果。科学决策就是最大的节约,而要实现节约就必须科学决策。节约资源还是提高管理效益的必要途径。管理本身就是资源与需求矛盾的产物。通过管理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也就是实现了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节约资源既是衡量管理效益的一个重要标尺,也是管理的最终目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