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收入水平 缩小收入差距
发布时间:2010-10-21  浏览次数:432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苏晓红 马从辉, 人民日报 2008-02-01
收入分配问题,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最近几年是我国劳动者工资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全国职工工资总额保持了年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但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仍然存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抓住扩大就业这个关键。扩大就业,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就业方面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现象叠加,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交织。应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良性互动,多渠道、多形式地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一是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继续推动制造业发展,保持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稳步提升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比重。二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挖掘农业就业潜力,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继续发展乡镇企业。三是建立城乡、区域统一的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并细化对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鼓励政策,细化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四是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加快推进就业工作的法制化进程。五是着力解决劳动者技能水平偏低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这一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形成技能劳动者的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体系建设。

夯实教育公平这个基础。优先发展教育、保障教育公平,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基础。现阶段我国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职业教育不够发达,难以满足市场需要;二是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类教育之间发展差距大。应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和完善对困难群众的资助体系。在投入导向上,教育资源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应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倾斜,并进一步完善贫困学生的国家资助体系。在制度建设上,应以制度创新促进教育公平,完善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大力推进高校管理制度、收费制度、教育信贷制度等的创新。在教育目标上,应面向社会,培养国内急需的专业人才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人才。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法律保障。

抓好规范初次分配这个环节。规范初次分配,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条件。在初次分配中,应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为此,要完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机制。当前,在企业工资收入分配方面,行业工资收入差距扩大是一个突出问题,一些垄断行业工资收入水平远远高于竞争性行业,引起社会不满。应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规范初次分配,还应完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分配政策,完善和规范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

强化再分配这个保证。加强再分配,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保证。应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再分配体制,以缩小初次分配差距,保障困难群众生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健全个人收入监测办法,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加大投入,发展教育、医疗保健等社会公共事业,支援贫困地区发展;把提高困难群众的收入作为重要着眼点,通过扩大就业、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等举措,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筑牢社会保障这道防线。社会保障,是维持人民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基本确立,但仍存在覆盖面比较窄、制度不够健全、管理比较薄弱、资金支付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我国还面对着人口老龄化等严峻挑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把社会保障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基本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努力解决突出问题,加快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