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影响力之来源
发布时间:2010-10-21  浏览次数:297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王桂兰, 光明日报 2008-11-03 04:3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其对人们的感召、说服、引导力及其强度的表达,实质是其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战略目标对群众具有的聚拢力、凝聚力、辐射力和号召力。探讨其来源的本质意义在于树立人们的意识自觉,从而更加自觉地强化意识形态建设。从学理和经验角度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首先来自于理论自身所具有的品质,同时也来自于其指导实践和接受实践检验的实际效果,更来自于执政成员自身的示范作用。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影响力来源于其理论的科学性

科学性产生权威性。科学性即真理性。理论的科学程度一般表现为其对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的科学程度及其指导实践的成功程度。“意识形态的力量在于其科学性,只有科学的意识形态才有持久的感召力和政治动员力。”同时,“只有科学理论才有持久的魅力,只有科学理论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只有科学的理论才能说明无产阶级政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也只有科学的理论才能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思想旗帜。”

科学性决定认同性。作为理论形态,科学性产生说服力;作为文化形态,科学性产生吸引力。当今时代,随着文化竞争的加剧,一方面人们对执政意识形态科学性的要求不断提高,故其科学程度与其对群众的说服力成正比。另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与尊重群众文化意愿选择的一致性已不容忽视。因此,理论自身内在的科学性是提高受众接受自觉性和选择优先性的重要前提条件。

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本质。一般来说,人们对理论科学性特征的认知标准为:一是其自身的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谨性;二是其揭示人类社会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三是其指导社会实践发展的有效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迄今唯一可以坦言科学性的理论体系,是唯一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科学揭示人类社会运动规律、代表大多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体系,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具有争取群众认同的本质优势。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影响力来源于其内容的先进性

先进性决定选择的优先性。理论体系的先进性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先进的内容有所不同;同时,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代,其意识形态所代表的文化的先进性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从逻辑意义上讲,凡是先进的文化,与同时期共存的其他文化相比,都具有更加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即具有更加活跃的生存状态和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其对大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自然要优于其他文化。

先进性决定地位的主导性。历史经验表明,要在不同文化之间取得并巩固其领导地位,除行政权威之外,主要取决于文化自身的性质和人们对它的关注度和认可程度。文化越先进,其对社会的指导作用和效果就越明显,人们对它的认可度也就越强,其主导地位就越巩固。

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特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特征表现为:一是能够海纳百川地吸收人类的一切先进思想文化成果,体现出人类文明的集成性;二是能够结合现实将新的实践经验升华为新的理论成果,即与时俱进的现实性;三是能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揭示历史发展趋势,表现出引领文化发展的超前性。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影响力来源于其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开放性体现竞争姿态和竞争能力。开放性是真理性的本质特征,唯有开放才能在与不同质文化的交流、交锋中不断去伪存真,唯有开放才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性和先进性的本质决定了其开放的必然性。因此,敢于开放体现其参与竞争的积极姿态和充分自信;善于开放则体现其自身的竞争实力和竞争艺术。

包容性体现政治胸怀和兼容能力。包容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开放性的必然要求,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的鲜明体现,因为“只有具有兼容并蓄其他意识形态的合理、科学的气度和能力,才能在与其他意识形态的竞争中,提升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当前我国社会非主体意识形态存在的现实性,也决定了主流意识形态包容的必然和必要。

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来就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一方面,它始终坚持继承和吸收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创新;另一方面,始终把丰富的社会实践作为自身不断完善、永葆生机的不竭源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将与异质文化的交流与交锋作为其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生命力的表现。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影响力来源于其代表的广泛性

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代表性。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始终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是意识形态活动的主体,利益是人一切活动的动力,任何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都与其代表民众利益的广泛程度和满足程度密切相关。为民性决定向心力。历史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

凸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性和为民性特点。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阶级和群众基础空前广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始终如一的根本宗旨。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必将进一步凸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性和为民性的本质特点。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影响力来源于执政党的领导权和领导力

领导权决定主导地位。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优势,这一行政权威和其组织权威与其内在的理论权威相得益彰,使之以主流姿态展示其吸引力和影响力。

领导力决定认同效果。列宁认为,“任何负有远大使命的政党的第一个任务,都是说服大多数人民,使他们相信这个党的纲领和策略正确。”党的领导权固然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组织前提,但是,广大群众的认同效果还取决于党的领导力的强弱。领导力即领导权的实现程度和实现效果。领导力越强,民众对其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就越高。

提升领导力,强化认同效果。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挑战党的执政地位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出现的新情况挑战党的执政能力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广泛开发执政资源、消除腐败现象不仅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强化广大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效果的重要前提。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影响力来源于执政成员的示范性

示范性体现骨干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理论,具有现实实践意义;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规范,具有价值导向意义;作为行为规范,具有个体行为约束意义。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定的信仰者和模范的践行者。由他们构成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倡导和力行的骨干队伍,对发挥其影响力意义重大。

示范性决定引领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实践证明,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论和政策的理解和接受与其说是通过舆论,不如说更多地是通过身边党的执政成员的实际行动。由此可见,党员干部的典范作用,会直接对广大群众树立共同的政治理想、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积极性产生重大影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