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8日上午9点,我院余金刚副教授在牧野讲堂做了题为《先秦至秦汉之际中国传统政治正当性观念的生成与变迁》的专题报告。报告会由韩万渠副教授主持,王鹤亭副教授、原晶晶副教授评议。与会人员有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部分教师以及研究生和本科生。
余金刚副教授从对政治的正当性与合法性这两个概念的辨析谈起,指出正当性强调的是对政治秩序是否正当的评价,合法性是指行为是否符合具体法律规定。接下来区分了正当性是“回溯性”概念,证成性是从目的进路来评价政治权力,故在概念的选择与使用上采用正当性而非合法性概念。在具体的分析方法上引入正当性和证成性的概念区分框架。然后按时间顺序从西周的“天命论”的正当性与证成性的统一、先秦儒学对政治秩序的道德证成、秦与汉初的“功德论”正当性论证模式和“推阴阳言灾异”汉儒与西汉皇权的正当化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中国传统政治正当性观念的生成与变迁。余金刚副教授指出西周的“天命观”涉及正当性与证成性:一方面,天命是统治者的正当性基础,使得其统治正当化,而天命的终止或被天抛弃则导致正当性的丧失;另一方面,通过“德”的引入,周人又从证成性出发来理解和诠释正当性。在先秦诸思想流派中,中国传统政治正当性的自觉道德辩护主要是由儒家承担,其对于政治秩序的道德证成主要沿着凸显人内在的“仁”和伸张具有普遍意义的“礼”两方面展开。汉初之际体现为“皇帝”名号的正当性基础和“功德论”与刘邦的正当性危机。最后余金刚副教授讲解了“推阴阳言灾异”与汉儒与西汉皇权的正当化的关系。临近尾声,余金刚副教授对各位老师的评议和同学提出的问题一一作出回应,讲座在大家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梁晓宇 李亚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