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名师

【竞相出彩献百年】黄敦慈:心存高远终千里 弦歌不辍报家国

发布者:招生办    发布时间:2024-03-25    浏览次数:111

【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


  


黄敦慈(1891—1989),字屺瞻,河南省信阳市人。1964年当选为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是著名的数学教授。1915年北洋大学毕业后被聘为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讲师;1923年,被聘为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教授,1956年调任新乡师范学院(今betway官方app )教授,自此一直在betway官方app 执教。受他教育的学生遍于海内外,很多人已成为蜚声中外的专家、学者、教授。几十年来,他长期担任中国数学学会理事,孜孜以求,积累了数十万字的数学资料,写出重要论文多篇,其中《函数级数的一致收敛性》、《蜂窝建造的极值问题》等论文,在学术界颇有影响。

生于动荡不安的社会、成长在内忧外患的年代,黄敦慈和当时很多有识之士一样,正值青年便立下鸿鹄之志,寻求报国之行。他走出偏远乡镇,四处奔波读书求学,刻苦钻研知识真理,毕业后毅然选择走上杏坛、报薪相传,将近百年的岁月中奋斗不息、弦歌不辍。


壮志求学笃行致远

黄敦慈系信阳市平桥区洋河镇黄院村人,提及黄院村,人们认为黄姓在此应是大户,黄敦慈的出身不是大地主就应该是大乡绅,其实不然,在他出生时家族已经没落,基本已无立锥之地。黄敦慈年少目睹黄家衰败,身边弟兄对此毫不介意,仍花天酒地地胡闹,振兴家族毫无希望,又逢世道悲凉,遂立志远行求学。黄敦慈虽家境贫寒但自小聪明伶俐,受到黄院其它豪绅的喜爱,皆愿资助其读书,他先前往北京就读于“北京豫学堂”,五年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前往天津学习科学知识,寻求生存和报国之道。

时代环境和学者抱负之使然,在孙中山先生的“育人才而培国脉”思想引领下,1915年黄敦慈从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选择投身教育事业。1916年他先在河北遵化中学任教,后被聘为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讲师。1917年以后,黄敦慈又先后在开封甲种工业学校、河南省立开封第一中学、河南省立农业专门学校任教。1923年3月,河南省第一所大学——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基础上创办,黄敦慈被聘为数理系的数学教授。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黄敦慈携家带口,跟随河南大学四处播迁,足迹遍布豫南鸡公山、南阳镇平、嵩县潭头(今栾川县潭头镇)、淅川荆紫关镇、陕西商南赵川镇、宝鸡石羊庙、苏州顾家祠堂等地,在腥风血雨中全力以赴赓续中原文化血脉,培养数学高级人才。1955年8月,黄敦慈随河南师范学院二院(betway官方app 前身)离开开封,到新乡工作并扎根于此。1956年11月,河南师范学院二院改称新乡师范学院(今betway官方app ),黄敦慈是新乡师范学院数学系的元老级专家之一,虽已过耳顺之年,仍老当益壮,尽心竭力为河南教育服务。

黄敦慈前后任教七十余年,曾任大学数理系主任、数学分析教研室主任。主讲“微积分”“级数论”“微机方程”“概率论”等专业课程。编写和积累了宝贵的学科资料和教学经验,业务造诣精深,深受师生们的尊敬和爱戴。七十余载的筚路蓝缕,黄敦慈用笃行致远的言行和诲人不倦的精神实现自身志向;用甘于奉献的本色和栉风沐雨的勤劳为祖国发展培育大量建设人才。


严谨治学耕育桃李

“宁静致远,天道酬勤”,投身教学科研工作的黄敦慈始终坚持勤奋治学。早在1952年,他就被评为高教三级,是当时河南大学20名三级以上资深教授之一,之后更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钻研高等数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师生们对他治学态度和科研实践高度赞扬,贴切地用“谦、谨、严、恒”进行概括表达。正是由于勤奋与严谨,黄敦慈的科研成果才能是河南数学研究领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他长期担任中国数学学会理事,孜孜以求,积累了数十万字的数学资料,写出多篇重要论文,其中《函数级数的一致收敛性》、《蜂窝建造的极值问题》等论文,为祖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尤其是为河南省高校数学学科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片痴心行走在数坛上,刻苦求索是黄敦慈做科研的准则,一片赤心行走在教坛上,严慈相济是他教书育人的准则。献身于教育事业长达七十余年,受他教育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其中不少人成为蜚声中外的专家、学者、教授,如徐墨耕(著名有机化学家)、郝象吾(前河大教务长)、孙祥正(前河南大学理学院院长)、卢锦梭(前betway官方app 校长)等都曾就读于他的门下,可以说黄教授用自身过硬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培育出层出不穷的人才。

黄敦慈的学生们谈及到恩师,都称之以“严师”,的确如此,黄敦慈对学生是严格的,他特别重视对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主张教师应该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给予必要的指点和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恰如此,黄敦慈用行动诠释着“严师出高徒” 的道理。

黄敦慈对自己的教学更是严谨。他说:“作为一个教师,没有对教材的透彻了解,没有熟练的技能和技巧,是教不好课的;照本宣科,人人都会,但要想教好,不下大功夫是不行的。”为了上好一节课,他备课都到深夜,每次讲课都当“新课”对待,弃旧谋新,绝不敷衍了事。课前常常先在黑板上写好本节课要讲授的内容,以求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课堂讲授也是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对待学生的课后作业,他也是亲自批改,一丝不苟,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和难点。“苍龙日暮尤行雨,老树根深更着花”,无论是风华正茂还是皓首苍颜,黄敦慈对教育事业的敬畏和热忱始终如一,他执教七十余年,从无迟到、请假现象,更无缺课情况。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已是七十多岁高龄的老人,数学系准备开设“概率论”这门新课程,但缺乏教师,无人胜任,他主动要求担任这门新课程的教学任务。除正常教学外,他不顾盛夏严寒,多次带领学生到工厂、矿山实地调查和实习实践,到北京、上海等地高校参观取经,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为我省“概率论”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爱无痕、师德高尚”黄敦慈如奉献的人梯,托举着祖国的未来,他在传道授业方面是严格的,却又发自内心的关心爱护学生,似乎如和煦的阳光,在无形之中照耀着学子内心。据学生们回忆:“若遇大风雨雪天气,晚自习教室无人或人极少时,黄教授就到学生宿舍辅导功课;若遇需要书面解答的问题,他就把书面解答写好后,亲自到学生宿舍或教室面交学生本人。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经常自费购买书籍等物品给予奖励,学生们若有困难,他便设法帮助解决。”爱岗敬业、哺育英才、诲人不倦,黄敦慈在教师岗位上真正做到师德香馨,桃李芬芳天下闻。


坚守信仰红心向党

立场坚定、党性纯洁、一身正气,铮铮傲骨,黄敦慈先生在做人做事方面,无愧于天地、不悔于内心。

“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黄敦慈一生的夙愿。抗日战争时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冒着生命危险,坚持从事教学工作,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在经济上接济那些贫困的学生,表现出凛然的民族气节。新中国诞生前后,他积极参加1949年9月至1950年3月河南大学举办的研究班,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1962年,他代表新乡师范学院参加中央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科学工作会议,聆听了周恩来总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和陈毅副总理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的讲话。会后,他及时向全院师生员工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并向党组织郑重申请入党:“我生于清末,经历漫长,清政府丧权辱国,辛亥革命后的军阀混乱,国民党横征暴敛,日寇的烧杀奸淫,我均历历在目。但在旧社会,我只能积忿于心,一筹莫展。积数十年之经验,深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靠共产党的领导,争取入党是我终生夙愿。”

信念坚定、言行统一。黄敦慈无论是在特殊年代屡遭批斗、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面临着百废待兴,他都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勉自励,竭尽所能的发挥自身光和热,为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黄敦慈自身生活方面勤俭朴素但是极其热情助人,学校建了教授楼和宿舍楼,请他搬进去住,他却多次拒绝,将住新房的机会让给其他同事,他说:“国家有困难,方便让给他人,我现在住的平房比老家里住的草房好到天上去了。”不仅如此,他还热心于公益事业,先后向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及信阳市4所小学捐资数万元。

一身正气传家风,黄敦慈强调德行第一。曾受他资助的董家河小学和黄院小学师生们托信阳县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带来师生们自己生产的黑木耳和茶叶来向他表达谢意,黄敦慈对工作人员严肃的说“你们是不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将其说的哑口无言。他的崇高人格传递给子女,形成良好的家风。他教育子女们日常生活应以节俭为主,不应奢侈,也不应吝啬,社交上严守孔子的忠恕原则,尤其应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几个儿女既敬重老人又惧怕老人,从不敢和他顶嘴,但是每人都很好地完成学业,分别在国内外就职,成就斐然。

1983年5月24日,92岁高龄的黄敦慈的夙愿终于实现,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入党宣誓大会上,他面对鲜艳的党旗庄严宣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黄敦慈在有生之年,将自己的一腔爱国热忱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用毕生学问为祖国培养大批建设人才。“心存高远终千里,弦歌不辍报家国”,黄敦慈高尚的品格和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必将于后辈心中永存。

(整理人 陈培超 陈小丽 杨 帆 陆张越 文字来源《黄敦慈先生与河南大学》史富强 《记黄敦慈二、三事》蔡绍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