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能够为传播学的发展带来什么?”针对这一问题,6月17日晚,厦门大学谢清果教授应邀在崇文楼506会议室为我院师生作题为“共生交往观:作为传播观念的‘中国’”的讲座,对这一问题展开系统阐述。本次讲座由学院副院长屈会超主持。
讲座从“如何理解‘中国’”为切入点,围绕“中国”是元传播观念的符号表征、“中国”是元传播观念的文化基因两方面内容,重点阐释了“中国”是一种倡导“共生交往观”的元传播符号这一观点。谢清果运用时空观、哲学观、历史观,强调了“中国”观念中内含的“中道”智慧,体现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共生意蕴。他认为,当代我们要传播的“中国”观念,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共生交往观,是“中”通天下的新型“文明型中国”,发出“中国”声音,塑造“善”传播的中国、可沟通的中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会后,对于学生提出的中国文化如何向西方传播、如何阅读文献书籍等问题,谢清果教授结合自身经历从细微处着手,给予学生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屈会超对谢清果教授的分享表示感谢。他强调,谢教授提出的观点为师生打开了一个传播学的新思路,能够激励同学们在日常读书学习中不断理解传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特质,打造中华文化特有的传播符号,推动传播学的本土化思考和研究。
专家简介:
谢清果,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兼任华夏传播研究会会长,华夏老学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访问学者,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老子道学传播与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华夏文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华文化 与传播研究》《华夏传播研究》《中华老学》 集刊主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基金以及省级等各类课题10余项,出版《华夏传播学引论》《华夏 文明与传播学本地化研究》《华夏 传播研究:媒介学的视角》《共生交往观:文明传播的“中国方案”》等著作30部,在《国际新闻界》《中国哲学史》《现代传播》 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80余篇。
(文学院 王紫彤/文 燕翔冉/摄)